APP下载

树之生命木之心

2018-01-24

中学生天地(C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木构枝干口诀

荐读人:苏沧桑

浙江省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浙江省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300余万字,出版散文集多部,曾获“冰心散文奖”“中国故事奖”“首届全球丰子恺散文奖金奖”等。

记录三代日本宫殿木匠工匠精神的《树之生命木之心》是我最喜爱的书之一。奈良的法隆寺凝聚了日本1300年木构建筑智慧精华,法隆寺最后一代专职大木匠西冈常一以自己传承下来的宫殿木匠口诀和他身体力行的工匠精神,完整再现了日本传统智慧对于建筑和文化的理解。

“工匠精神”现在谈得很多,这篇文章中,最打动你的一句话是什么?结合你的所见所闻,谈谈你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以及工匠精神在当下社会中的意义。

法隆寺的工匠中有世代传承下来的口诀。我是从祖父那里学到的。

这些口诀虽然是木匠在营造寺庙伽蓝①时用的,但同时也是对于我们为人的一些告诫,大家听了以后也许会有用,因为它们有些是告诫你什么才是一个称职的手艺人、判断事物的标准是什么、如何与人相处,这些也能用在我们的日常当中。

对神佛没有崇敬之心的人没有资格言及伽蓝。

这句话的意思是,对神道和佛道完全不了解的人就不要谈论社寺伽蓝的建设了。

这不是让你去成为神道或者佛道的专家,而是说,你要知道你在建造的是什么,你建造它们的意义是什么,理解这个就是作为宫殿木匠的心理准备。你做的这个不是为了钱而做的。法隆寺是圣德太子为了培养弘扬佛法的人才而建的道场,是希望通过弘扬佛法来治理国家。所以工匠需要对圣德太子的教诲略知一二,否则的话,法隆寺的维修、解体这些工程你都无缘参与。我刚开始工匠工作的时候,法隆寺的佐伯定胤住持就曾告诉我至少要读读《法华经》。

盖家宅的人要时刻想着住它的人的心。

这个跟第一个口诀有些相似。是说,如果你是盖居住用宅的,那么你需要时刻想着住它的人需要什么,要把他们的需要切实地盖在里边。不能任着木匠的性子和为了多挣钱而不管别人的需求肆意建造。寺庙住的是神佛,因此要从他们出发而建。

营造伽蓝不买木材而是直接买整座山。

木头的材质、土地的材质决定了树木的好坏。树木的癖性也是树木的“心”,它是由山的环境决定的。比如长在南山坡斜面上的树,这种树朝北的一面因为很少接受日照,因此树上的枝干很少,即使有也是很小很细的。相反,朝南的那面会有很多粗壮的枝干。这种地形常年受到很强的西风吹拂,于是南侧的枝干被风压迫着都朝东扭曲。这些枝干虽然被风压迫得朝东扭曲着,但它们还是使劲地要恢复到原位上来。这种要强的劲头正代表了这种树的“癖性”。所有的树,都会因为它所生长的环境而形成它们各自不同的“癖性”。

口诀中说的“不买木材而是直接买整座山”的意思就是说,不是买来已经变成了木材的树,而是要亲自去山里看地质,看因为环境而生的树的“癖性”。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加工成木材以后你就无法识别这些树的癖性了。比如这种使劲想往西边复原的树,只有当它们被砍倒、干燥了以后,它们才会吐露心声。这个口诀就是在告诉我们如何去分辨树木的“癖性”。

另外这个口诀还有一个意思,就是让我们用同一座山的树来建造一个塔。如果是从这里那里的山中拼凑来的树,它们各自的癖性会难以融合。所以要我们亲自去山里看过树以后,再买回来建塔。

最近去山里看树已经越来越难了。但是,为了药师寺的建造我去了台湾的山里,看到两千年的扁柏树特别感动,心里想,来山里看树真是来对了。山里去了,树也看到了,所以建的伽蓝是没有任何遗憾的。

要按照树的生长方位使用。

接在这个口诀后边的是“长在东西南北的树应按它们的方位使用,长在山岭上和山腰上的树可用于结构用材,长在山谷里的树可用于附件用料”。

这是告诉我们买回整座山的树材以后该如何使用。生长在山的南侧的树,建造塔的时候就要用在南方。同样地,北侧的用在北方,西侧的用在西方,东侧的用在东方。要按照它们生长的方位使用。

这样用了以后会怎样?比如长在山的南侧的树上多枝干,就会有很多节,所以你看到庙里南边的柱子上会有很多节。

法隆寺是飞鸟时期的建筑,药师寺是白凤时期的。它们都是按照这个口诀建造的,所以堂和塔的正南侧用的就是多节的树材。相反地,北侧就完全没有。去看看药师寺东塔柱子的南侧,上边真应了“一间六节”的说法,也就是在一个大约两平方米的面积中要有六七个树节。法隆寺的中门也一样,南侧有很多树节,北侧就几乎没有。

这样的智慧让古老的建筑能维持1300年之久。我从昭和九年(1934)参与法隆寺的解体大维修,前后经历了近20年。这是自它建造以来进行的第一次解体大维修。那时候同时进行的还有对室町时期建筑的解体维修。室町时期的建筑才600年,就已经损坏得需要解体维修了。

室町时期使用的都是没有树节看上去很漂亮的树材,工也做得很仔细,但是才撑了600年。他们忘了工匠口诀。他们用的树材连飞鸟时期耐用年数的一半都没达到。口诀一定是有它的道理的。

从前的人对山里的树,对它们的性质观察得真仔细。跟现在的木匠说这些,他们完全不理解。虽然时代进步了,智慧未必也跟着增长。现在的人说不定还不如从前的人有智慧。

堂塔的木构不按寸法而要按树的癖性构建。

这个口诀是说,虽然建造堂塔,按照寸法来搭建木构造是很重要的,但是比寸法还要重要的是按照树木的癖性来构建。

关于树木的癖性,把扭向右边使劲往左复原的树材,和扭向左边使劲往右复原的树材放在一起构建的话,木材之间的癖性会相互受到影响,从而使建筑本身免除倾斜的担忧。如果不了解这个特性,选用的都是偏右扭曲的树材,那么整个建筑就会往右倾斜。这是不可以的。正因此,口诀告诉我们要去买一座山的树材,要亲自去山里看树材。

在对法隆寺的五重塔和大雄宝殿进行解体大维修的时候,特别能感觉到当时的匠人们严格地遵守了这个口诀,真了不起。正因为他们严格地遵守了“按树的癖性构建”这条,才使法隆寺历经1300年都毫无倾斜。五重塔的檐端至今仍保持在笔直的一条线上。

建筑也是要在自然中长期地经风雪耐日晒的。忘记了树的癖性建造的木构建筑不能成为真正的木构建筑,作为木构建筑它太弱,立刻就会显现出树木的癖性,甚至整个建筑很快就会倾斜。这怎么可以?这样建造出来的建筑连本应该能保持的年数的一半都不可能达到。我们作为木匠,就是要了解树的性质,尽可能地发挥它的癖性,让它成为尽可能耐久的建筑,否则我们就是浪费了大自然的生命,甚至如果因为它们有癖性而放弃使用它们的话,那就更不可饶恕了。跟我们人类一样,有癖性的树材也应该有它发挥力量的地方。这是我们的工作。

猜你喜欢

木构枝干口诀
何 芳
山西发现一口2000余年前的大型木构水井
口诀与加法
木构的味道
玫瑰或刺
玫瑰或刺
山西蒙元仿木构墓葬文化特征研究
口诀中的规律
怎样熟记口诀
巧记乘法口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