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音乐的当代境遇

2018-01-24陈宇思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民族音乐 2018年3期
关键词:粤剧传统音乐

■陈宇思(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传统是永恒的话题。我们时常说传统是一条河流,在汇入江海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因素,特别是在经历两次工业革命的现在,还受到人工智能的冲击,传统意义的传统音乐面临严峻的形势,我们的传统音乐在被肢解、被打碎、被重塑。中国的传统音乐不是狭隘的、全封闭的文化系统,它是在不断流动、吸收和融合中延续着艺术生命的。但在与时俱进的新传统中,我们应如何来辨别。

■中国传统音乐的现状

自鸦片战争以来,受西学东渐的影响,中国传统音乐在这一时期遭受沉重的打击,后虽有杨荫浏、黄翔鹏等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挖掘、保存及传播做贡献,但我国地域广、民族多、南北差异大,传统音乐的形式也丰富多样。面对复杂的传统音乐状况和高速发展的经济建设,不少传统音乐的品种已经后继无人、濒临失传。

从事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科研的学者,逐渐树立起“多保留,少淘汰”的新理念,这是用巨大的文化丢失和历史教训换来的一个宝贵理念,我们应坚守实施。同时带领着高校的学者走出去,对所在地各类传统民俗、传统音乐文化遗产进行更深地挖掘、采集、考查和整理,或者让传统文化进校园,更直观地感受传统音乐。举行不同规模的工作坊、研讨会,让高校学者对传统音乐的了解更系统、深入。

以西方音乐理论为主的中国高校音乐教育,忽略了从音乐本体上培养学生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实践基础和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论基础。更多的是让中国传统音乐在民间自生自灭,高校的音乐教育与中国传统音乐实践形成了脱节的现象。部分高校开始重视并设立当地代表性的传统音乐研究机构。有学理研究文本上的传统,或是学院派高墙之外作为个体经验的传统。一个是有断裂的传统,另一个是有官方推动的传统,而且现阶段这种传统是主导力量。笔者进行过两次田野考查,对此体会颇深。

政府在中国传统音乐的保护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各地政府对传统音乐确立了自己主导地位,制定相关法律、设立机构、加大投入力度、完善项目、建立传人体系等,政府的介入同时也带来一些弊病。在一些看似繁盛兴旺的“非遗”项目中,还存在着断层的现象。更多的是注重舞台化的表演,利用现代先进技术,加入舞美、声、光、电,民间音乐的纯朴、原生态荡然无存,仅成了商界和旅游业为谋取利益的广告。

经济的高速发展,科技逐渐渗入我们的生活中,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机器取代了人力,劳动号子渐渐消失,手机的介入让山歌逐渐被微信代替。民间艺人也逐渐被电子音响、新媒体取代,更多的年轻人选择走出家乡,去大城市拼搏,不愿跟师父学一门手艺养活自己。这也让传统音乐受到较大的冲击,没有传承人就意味着一门传统音乐的消失。同时新媒体的介入,给了我们不同的音乐审美体验。年青的一代更追求新潮的流行音乐,对传统音乐不再感兴趣。

■中国传统音乐的保护

中国传统音乐面临的险境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如同保护濒临灭绝的物种般。在本文中,笔者认为保护包括保存与发展,无论是“博物馆式”的保存,还是“移步不换形”的动态保护,都是好的方法。但笔者认为现阶段最重要的是应该让中国传统音乐可持续发展,即永续发展。

让中国传统音乐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是培养中国传统音乐的听众。在一线大城市,大部分的小孩都会选择从小学习钢琴或一门西洋乐器,而选择民族器乐的,少之甚少,更别说会花时间去欣赏中国传统音乐了。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孩子们的耳朵,受到更多的是西方的音乐调式、和声等体系,受到西方音乐熏陶,在他们的审美体系中,更能接受的是西方的音乐,而对于听到“陌生”的中国传统音乐,他们也许更多的是不理解、不接受的态度。因为在他们的音乐审美中,与中国传统音乐形成了脱节,长期地接受西方音乐体系的熏陶,而忽视了本国的传统音乐,即使还有一些传统音乐的形式在,也没有观众、听众过来欣赏,没有市场、没有需求,那么传统音乐的消失就是必然的结果。对不同地区、民族的特色音乐实行走进中小学校园等活动。在香港已经开设粤剧进课堂的这种新型音乐课堂形式,且对粤剧掌握情况纳入升学的考核中。对于这种粤剧进校园不仅要求音乐教师对粤剧文化的了解,同时需要教师掌握并能教授粤剧。这种课堂的改革,不仅是对音乐教师的考验(音乐老师接受西方音乐为主,欠缺粤剧的技能),同时也是对高校老师如何培养中小学教师的考验。教育局对于如何更好地引导粤剧文化在中小学的发展也是令人深思。香港的情况跟大陆的情况基本相似,学生们都是从小接触西洋音乐,对于粤剧学生的耳朵是抗拒的。但是现在的培养,就是为培养未来的粤剧观众、未来的中国传统音乐的观众。不仅如此,香港政府还建立了一套粤剧互联网系统,有网课讨论,分小组工作,浏览香港粤剧网站的信息。他们的课程目标是:学生能展示对粤剧音乐的深入认识和理解。其实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特色传统音乐,如赣南的采茶戏、湘西的打溜子等。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传统优势,引进到课堂内,让未来的中小学老师学习掌握传统音乐;中小学可以借鉴香港的粤剧引入课堂模式,形成适合本地区、本民族的课堂模式。

保护传统音乐的方式有两种:其一是“博物馆式”的保存,宗旨是准确地保存传统音乐的原貌。后人从这种保存中可以耳闻目睹已消失的传统音乐的音容声色。主要针对那些濒临失传又具有特殊价值的传统音乐。我国地域辽阔,传统音乐丰富,时至今日还有尚未发现的传统音乐品种,而这些传统音乐又在加速消失,说明我们对传统音乐的保护力度还不够,应发动各部门、各机构的力量,在有限的时间内,将传统音乐保护到最大值。除此之外,还有近代音乐史料的问题。如湖南省档案馆存有已消失的湖南音专的全部档案,在广东省档案馆中也寸有马思聪所主持的广东省艺术专科学校全部的档案。这些档案都是我们应传承下去的宝贵财富、都是我们的传统文化。

其二是存活在现代音乐生活之中。即存在于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生活中,也存在于现代专业的音乐舞台中。说到动态的传统音乐保存,不得不提到作曲家。让传统活下去,最重要的是适应当代年轻人的审美,符合当代年轻人的追求,创造出新的音乐模式,将传统音乐要素与现代音乐相互融合,努力做到“移步不换形”。这样有效地保留了传统音乐的精华,同时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接受、欣赏到传统音乐的美。现如今已有很多作曲家开始从传统音乐吸收灵感来创作。钢琴曲就有储望华移植的《二泉映月》、陈培勋移植的《平湖秋月》等作品,歌剧有《花木兰》,流行歌曲更有《青衣》等诸多作品。这些作品虽有些没有把传统音乐的要素放到更主要的地位,没有更好地展现传统音乐的亮点之处,但这起码是一个好的现象,作曲家可以按着这个模式更好地平衡传统音乐与其他音乐要素的主次地位,让传统音乐活起来,被更多的当代年轻人理解、欣赏,立足于本国传统文化,实现真正的民族自信。

经济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迅速普及,让我们不能忽视现代传媒的作用。我们的传统音乐需要传承,同时也需要传播。传承与传播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人类在时间和空间中移动传递信息的行为。传承是信息沿时间轴的传递,传播是信息沿空间轴的传递。民俗文化是传统音乐最重要的生存土壤。中国传统音乐在当代的传承危机,跟这个生存土壤快速的蜕变甚至消失脱不开关系。媒体的介入其实是把双刃剑,直接导致中国传统音乐在当代被排挤掉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主流媒体。包括电视、电影、广播、互联网及其他新媒体等,对中国传统音乐在传播机会上受到排斥。当代的大多数中国人,无论是繁华的城市还是偏远的乡村,都被众多近现代媒体紧紧包围,我们获得的大多数信息都来自于媒体,并且这些信息都是被媒体出于各种目的而有意筛选过的,年青一代看不到传统音乐的内容,与之脱节,年长的一代想要观看相关信息,又找不到。笔者认为,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者们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将传统音乐用纪录片的形式传播开来,不仅让传统音乐进入大众的视野,被越来越多的当代年轻人认识、接受,也可以将一些即将消失的传统品种以这种方式保留下来。笔者在不同的音乐软件中发现,对于一些传统的音乐,比如京韵大鼓、京剧的选段等曲目其实有不少年轻人在欣赏,赞扬我国的传统音乐的优美韵律。可见,我国的传统音乐并非没有市场,而是传播得太少、太窄。若是能够充分利用好新媒体互联网,加大我国的传统音乐的传播力度,相信传统音乐传承和传播,都会达到前所未有的显著效果。

■面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心态

中国传统音乐这条长河,黄翔鹏先生提过一个观点,即断层。他认为中国传统音乐经过三大阶段:以钟磬为代表的先秦乐舞阶段、以歌舞大曲为代表的中古伎乐阶段和以戏曲为代表的近世俗阶段。但这条河流的水,始终是这些水,只是变换了形态。这当然跟当时朝代的统治者也有密切的关系。比如《荀子·丞相篇》就是说唱音乐的鼻祖、唐朝的杂戏就是元杂剧的前身等。表面上看,传统音乐像是历经了几个阶段,但其实都有其各自的来源、发展、兴盛最后到衰败。大自然的规律仿佛没有任何事物能逃避,都在其中。面对现在各种传统音乐品种的逐渐消亡,我们能做的是尽量让它以最原始的样貌保留下来。而每个事物都有各自的期限,如同适者生存,符合当代审美的传统音乐,可以原模原样地保存下来,跟当代审美相违背的传统音乐,强留也不会长久。传统的这条河流永远不会消失,逐渐从人们眼前淡去的传统音乐品种也不会消亡,它们只是以一种更适合当代的形式,换上了新的衣服,重新出现在了世人面前。我们没必要太为淡去的传统音乐品种感到忧伤、感到无力,而应发现和挖掘新出现的音乐中传统音乐的因素。

■结 语

中国传统音乐历经波折和磨难,直至今日,传统音乐无论是理论著作,还是传统音乐品种,都逐渐完善、保存、传承下来。但传统音乐的现状仍令人堪忧,无论是从事传统音乐研究的学者,还是各大高校或是地方政府机构都还有待各自完善的地方。对传统音乐的保护无论是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还是让传统音乐“移步不换形”的传承,培养未来的传统音乐听众和充分利用好新媒体互联网等传播工具等都是现阶段需要重视的。同时,我们面对传统音乐应该充满信心,传统这条河流不会消失,它们只是用不同的形式重新展现在我们面前。不掉以轻心,不紧张过度,做好我们现阶段能做的,相信传统音乐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粤剧传统音乐
SINGING THE CHANGES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粤剧排场与粤剧传承
1949—1951年粤剧“戏改”
粤剧传承中的“变”与“不变”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