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播学视域下的世博会博物馆探究

2018-01-24裘小婕

今传媒 2018年2期
关键词:世博会解码展品

裘小婕



传播学视域下的世博会博物馆探究

裘小婕

(上海大学 上海电影学院,上海 200444)

上海世博会博物馆作为专门性博物馆,承担着非正式的公众教育和主题信息的传递功能,在主题化的时空下向公众传递世博会相关信息。文章从传播学视角出发,分析世博会博物馆特有的传播特征,从符号与象征、编码与解码、“场域”内的传播体验三个方面研究分析世博会博物馆的独特传播路径,最后对世博会博物馆的传播提出改进建议。

世博会;博物馆;传播

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上海市所承办的主题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的第41届世界博览会(EXPO 2010)总参观人数达到了7308万人次[1],获得了巨大成功。同年11月23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与国际展览局在法国巴黎正式签署《世博会博物馆合作备忘录》,确定由上海市政府和国际展览局合作共建一座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全面展示世博会专题的博物馆,作为国际展览局的唯一官方博物馆和官方文献中心。2017年5月1日上海世博会博物馆正式开放运营,它是国内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性博物馆,也成为了上海市一座新的地标性文化建筑。

一、世博会博物馆的传播特征

博物馆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机构,在当代越发承担着“非正式的公众教育意义”[2]和主题信息的传递功能。相较于其他传播媒介,世博会博物馆有其自身的特征。

(一)主题化时空

主题化时空是世博会博物馆传播非常显著的特征之一。整个博物馆所展出的展品及相关视频等均是以世博会为主题。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公布发展数字的博物馆分类,博物馆可分为专门性博物馆、纪念性博物馆和综合性博物馆。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综合博物馆即为大英博物馆,虽然藏品极其丰富,但受空间所限,并不能完整地展出所有藏品。由于个体博物馆空间有限,无法涵盖全行业全领域,同时为了集中教育的需要,主题化的设置是最佳选择。当代的单体博物馆在建筑设计之初,大多是有一个统一的主题领域,如自然博物馆、科技博物馆等。

(二)不连续性

浙江大学严建强教授认为“博物馆是以实物展品为核心的传播介质,这种介质是静态独立的物,在空间中呈现不连续性”[3]。这也是博物馆的显著特征。博物馆作为一个展示平台,相较于传统的纸质媒体、影像媒体主要是以空间为特征的,观众的参观行为只能够通过设计引导而不能完全控制,因此信息达及的程度会有所不同。观众在博物馆中进行参观时,通过站立与行走的交替,通过观察、体验、阅读与操作完成学习,不同行为模式下传播信息的效果将会不同。

(三)空间化的时间轴

博物馆实际上是一种场景叙事,在空间形态下构建叙事展览结构。从某种程度上说,博物馆的主题展示无法避开该领域的历史,这也是博物馆的教育意义的部分所在。因此,当展览以故事的形态来进行讲述时,空间化的时间轴是策展人最有利的工具。而作为空间叙事媒介,观众在叙事平台的自由状态与策展人讲述故事的逻辑链条形成了两难的矛盾。展览空间故事的讲述需要观众完全依照策展人所设定的学习顺序及时间才能够完成,而实际观众的行为模式是自由而随性的。多元化的观众构成也是在策展人在完成导览设计时必须考虑到的一个重要元素。

(四)以展品为核心介质

虽然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展现已经成为人们习惯的信息接受方式。但博物馆的信息传递必然还是以展品为核心介质。如若整个的博物馆的叙事均以多媒体来完成,那观众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等多种方式来完成信息接收,观众来到博物馆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直接观察与博物馆展示主题相关的实物,这也是博物馆的不可替代性所在。因此,博物馆所展出的展品才是博物馆的核心信息。

二、世博会博物馆的传播路径

(一)符号与象征

世博会博物馆所展出的相关展品均为世博会相关,整个博物馆分为八个展厅,分别为寰宇舞台、进步之路、乐观信念、挑战重重、世界盛会全景2010、世界文明珍品2010、中华智慧记忆2010、未来愿景开创纪元。其中第一到第四展厅主要1851年英国世博会以来历届世博会的历史,第五、六、七展厅为上海2010世博会的全方位展示,第八展厅是对未来世博会的畅想与2018年将举行的世博会的介绍。

1.符号的设置

在介绍世博会历史方面,主要是根据年份叙事线进行展示介绍,展出的展品有历届世博会代表性地标建筑的仿真比例模型,如1851年的英国世博会的场馆水晶宫1︰100的模型,1939年纽约世博会的展示场馆佩里球-特赖龙模型等。事实上,历届世博会展馆无一不体现出当时举办展会时所倡导的理念。1929年至1965期间举行的世博会反应的是克服分歧,以及将寻求平衡和维护和平作为探讨的中心议题。在这一时期中,主要探讨了二战后经济复苏的激情畅想及人类进入太空时代社会、政治和问题的跨文化影响力。这些均通过当时各届世博会的地标性建筑来完成信息的传递。本质上来说,这些建筑在当时就是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向世界传递全新的的理念,倡导人类的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思考。部分建筑物在展会结束后由于各种原因被拆除,但世博会博物馆以模型的形式留存、展示,并作为空间形态下的相对静止的符号完成历史的还原和信息的传递。

在博物馆的展示中,展品作为最重要的核心介质,也是最重要的符号传达,向参观的观众传递世博会历史发展的意义。除了人为设计重新还原的建筑模型之外,世博会博物馆还向观众展出世博的藏品。

在第六展厅世界文明珍品2010中,博物馆向世界展出各国家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时所展出的珍品,包括中韩合作的艺术品“金兰之交铜钱树”,泰国的“卧佛寺门神”,土耳其石雕,英国的场馆搭建最重要的材料——亚克力种子、瓷塑“春满人间”等等。这些展出珍品本质上都是一种符号,不仅向观众传递各个国家不同的文化特色和工艺技术之外,也在讲述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盛况,是反映上海世博会这一国际盛事重大历史事件的典型物证,是见证成功、延续记忆的信息载体。而这对于观众了解上海世博会的历史是十分易懂且具吸引力的。

2.辅助造型物的象征意义

世博会博物馆属于主题非常明确的专题性博物馆,是一座全面展现世博会的发展历史和各项成就的博物馆。为了更好地展示相关展品和主题信息传递,世博会博物馆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也设置了辅助造型物来帮助观众更好地接收相关信息,甚至在建筑外体的设计上也通过象征意义来完成信息的传递。

世博会博物馆的建筑整体造型的设计主题是“世博记忆”与“城市生活”,因此设计者在设计时使用了“云”与“河谷”两个元素,“以河谷表达历史,表达沉积的厚重;以云表达瞬间,表达未来的变化”[4],因此世博会博物馆的整体造型就如长河中升起一朵云。“历史河谷”连接了世博博物馆内外,贯穿了整个展陈路径,通过米色砂岩和铜铝复合板两种材料代表峡谷的内外切面,象征凝重的历史积淀感、冥想及永恒;而“欢庆之云”由3730块三角形玻璃组成[5],象征轻盈、瞬息及城市发展的未来。通过这两个意象,构建出世博会博物馆的两个主旨与特点。世博会博物馆的建筑外体设计是通过象征的意象来传递信息,展厅内的设置除了实物展品之外,也同样有许多辅助造型物协助展品共同完成意义传达。展品的展示并非简单地放置于普通的展示架或玻璃柜中,而是在周围还有许多的造型设计,如展台周围的展示造型设置,不仅便于观众阅读相关历史,也能够反映不同展厅的展示风格和展览主题。在前往不同展厅的电梯两旁墙壁上,也悬挂着即将进入展厅的一些相关设计作品和海报,这些都将作为信息传递的辅助造型物,完成象征的意义展示与传达。

(二)编码与解码

斯图亚特·霍尔认为,事物本身并没有意义,而是存在于一些表征系统,通过概念与符号构成了意义,意义生产依靠于诠释的实践,而诠释则靠积极地解码,对“编码-解码”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在世博会博物馆这个空间化的时间轴中,编码者为博物馆策展人,解码者即为观众。

在编码过程中,策展人根据主题的设定选择展出的内容以及使用的符码,在空间中完成故事的讲述设计。在这个编码过程中,策展人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受者更好地完成解码,并使得受者的解码无限接近编者的意图,即达成信息传递继而完成博物馆的非正式教育意图。在编码过程中,除了安排展品的展陈顺序、排放位置及相关辅助造型品的应用之外,为了更好地传递信息,多媒体的应用不可或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冲击着几乎所有行业的信息传递方式,包括博物馆。灯光、音响、视频播放等多媒体技术的投入运用对于编码者是传递信息的助力,同时也对编码者提出新的挑战。多媒体的合理应用将使信息传递变得事半功倍,但对媒介的过于滥用和过度依赖将模糊观众参观的焦点,使其忽略了作为核心信息传递介质的实物展品。除多媒体技术,展陈方式的推陈出新也为编码者提供了更加多样的方式来进行主题诠释。

在世博会博物馆的第五展厅世纪盛会全景2010中,策展人所要传递的主要信息即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全景回顾。在这一展厅中,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海宝成为重要的符码。进入展厅第一眼就能看到一个中型海宝雕像,墙面的侧面也存放着多种装扮的海宝摆件,如着红棉袄拿着鞭炮的造型、魔术师造型等。作为上海世博会的重要印象因素,海宝的出现无疑能够勾起观众的记忆,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全景2010的回忆之中。除实物展品之外,该展厅中还有上海世博会的相关介绍短片在180°屏幕上进行循环播放,观众能够从视频中了解到上海世博会从申请、筹备、举办、后期评估和可持续发展规划的方方面面,对于上海世博会的全程有基本的了解。除此之外,展厅内还设置了世博园区的等比例沙盘,配合视频播放进行灯光秀,其中灯光对于中国馆的焦点照射能够让观众迅速将注意力移至中国馆的设计和搭建过程,在观众解码过程中不断加深对于中国馆的印象。实物展品、灯光、多媒体、音乐等多因素结合,共同编码出上海世博会的全景。

在解码过程中,因受众的背景不同,对于意义的解码也存在差异。多元化的受者对于同样信息的解码也必然存在区别,不同的解码将导致不同的传播效果。对于普通受众来说,博物馆通过展品及多种展示手段传递的较为普遍的科普信息是他们所有进行的主要解码信息,获得世博会的相关基本信息或是进一步了解即是他们的基本目标;对于专业从业者来说,博物馆传递的专业性信息是他们更加在意的内容,为了尽可能地获取更多信息,他们在进行解码时的投入程度和配合程度显然会高于普通观众,他们解码所得到的意义也会更加丰富。

(三)“场域”内的传播体验

世博会博物馆作为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世博会相关实物的场所,这一空间包含了搜集、保存、展览、研究、教育、娱乐等功能,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个完整的意义交换空间。在这一空间中,信息的发出者即博物馆策展人,通过一些媒介将想要传达的信息传播给接收者,并得到相应的反馈。事实上,人的每一个行为都会被行为所发生的周围环境影响,即场域(不仅包括物理环境,还包括他人的行为等相互作用的诸多因素)。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空间,世博会博物馆就是世博局为了传递信息、展示世博成就来建立的相对独立的“场域”。

在这一“场域”中,所有的符号、象征都是主题高度统一的,因此,观众进入其中时,能够获得与网络或是其他媒介中无法获得的信息接受体验。对于这一主题的相关信息接收,从心理体验和信息接收投入程度来说都会高于其他媒介。当观众进入这一场域时,首先已经从心理上接受了学习的目标,对于信息接受的心态是开放的,信息接受效果较好;其次,相较于其他的信息传递媒介,博物馆的信息传递是经过策展人经过考察与比较精心筛选与设计的,无论是从信息量还是信息接受方式都将使用较优甚至最优选择,信息传递效果较好。

观众在进入这一经过策展人精心设计的主题化空间时,能够暂时脱离社会生活中的阶层及其他社会性因素的身份,并沉浸在世博会的氛围中。“沉浸式体验(immersive experience),指的是让读者与受众置身于新闻事件丰富而多元的信息环境中,产生浸入式的感受与思考”[6]。将这一概念应用于博物馆的传播中,观众置身于世博会博物馆这一完整的意义交换空间,空间中的符号和意义都主题统一,配合多媒介信息传达和多元化的展陈手段,通过历史讲述与场景还原,产生浸入式的体验和身临其境之感。

世博会的第一展厅寰宇舞台中主要介绍了欧洲工业革命后世博会的兴起。1851年伦敦举办万国工业博览会之后,法国巴黎于1855年举办了世博会并在之后接连举办了5场世博会,这在短期内推动了整座城市的现代化,并使其成为了之后世博会场馆规划的模板。为了更好地展现这一段历史,展厅内设置了裸眼3D的电影短片放映,电影中由男主角以略带法国口音的汉语为观众介绍基本信息,然后通过写实动画效果展示巴黎在世博会的推动下城市的发展轨迹,在讲解时通过后期加入相关元素,使电影短片兼具科普性与趣味性。配合大屏幕与周围黑暗的灯光,很容易地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住,并随着短片的播放使观众沉浸其中,获得良好的观赏与学习体验。这一沉浸式设计不仅能够增强传播效果,同时能够提高观众体验。

在观众进入博物馆参观时,除了可以租借语音导览器材之外,博物馆的每个展厅中都设有导览员,提供咨询与定时免费讲解服务。观众在参观过程中,可随时与导览员进行交流,通过人际传播进行信息获取。而在这样的主题化的“场域”中的所发生的人际传播,相较于通过网络了解信息,其传播内容更为集中,传播效率更为高效化,同时因其沟通来回效率是最高的,观众在接受信息时能够更加个性化、更加直观。

三、世博会博物馆的传播改进建议

世博会博物馆作为专题博物馆,在信息传递和展陈手段上都有所创新,如在模型展示的展示台前方投影相关史实照片的展示方式能更好地让观众了解信息,但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仍存在少许不足,亟待改进。

(一)增强交互环节

虽然博物馆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最重要的核心是展品的陈列。博物馆工作者“运用展品、空间和设计构成的文本,表达他们对历史、现实和知识的理解,并通过陈列与观众进行交流”[7],但在当代的传播过程中,博物馆与观众的关系已经逐步从“主体与客体”向“主体与主体”转变,增强互动必不可少。在观众浏览的过程中,增加一些个性化的交互式展陈设计能够让观众更加投入观赏过程,提高信息达及质量。

(二)丰富展品范围,突出世博重点

作为信息传递的核心介质,世博会博物馆的展品均经过精心筛选的安排。因上海市举办2010年世博会之利,上海世博会的相关展品和资料十分丰富,详尽地向观众展现还原了该届世博会的盛况全景。但在讲述世博会发展历史的前几个展厅,展品范围可更加丰富,除了展出园区沙盘及地标性建筑之外,可增加在历届世博会上展出的在当时影响较大并影响人们生活的展品。同时因空间所限,不能完整地展出每一届世博会的相关资料,可进行定时更换,丰富馆藏展品内容,保持博物馆对普通观众的吸引力。

[1] 数据来源:上海市世博会博物馆[EB/OL].http://www.expo- museum.cn/sbbwg/n137/n138/n174/n180/n188/u1ai18943.html, 2017-11-19.

[2] 严建强.论博物馆的传播与学习[J].博物馆新论,2009(6):100-105.

[3] 许捷.基于观众认知特征的博物馆传播[N].中国文物报,2017-09-12.

[4] 刘海洋.世博会博物馆新馆[J].世界建筑,2017(9):68-69.

[5] 搜狐.如此云舒云卷的建筑造型,竟完全由3730块三角形玻璃构成![EB/OL].http://www.sohu.com/a/157959754_713080,2017-07- 17.

[6] 杭敏.融合新闻中的沉浸式体验——案例与分析[J].新闻记者,2017(3):76-83.

[7] 宋向光.物与识:当代中国博物馆理论与时间辨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49.

[8] 李秀娜.博物馆传播及其议程设置功能[J].中国博物馆,2016(3):58-63.

[9] (法)布尔迪厄,(美)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反思社会学导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责任编辑:东方绪]

2018-01-06

裘小婕,女,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新闻传播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会展沟通与策略传播研究。

G24

A

1672-8122(2018)02-0121-03

猜你喜欢

世博会解码展品
2022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展品展示第2辑
为申办2030世博会,釜山将全力以赴
《解码万吨站》
展品被盗了
解码eUCP2.0
海德汉EMO2019展品预览
NAD C368解码/放大器一体机
Quad(国都)Vena解码/放大器一体机
CIM T2017部分展商主要展品预览(一)
晚清世博会参展棉纺织品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