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三区人才如何发掘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
——以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伴镇曼冈村排角人为例

2018-01-24刘增飞云南省文化馆

民族音乐 2018年1期
关键词:勐腊县民族民间民间文化

■刘增飞(云南省文化馆)

社会各界共同关注较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势在必行,现代文化正以惊人的速度冲击甚至取代较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使其失去它固有的特色和个性。失传、断层、消亡的现状令人堪忧。三区人才深入基层,除了完成指定的中心工作以外,利用走访的契机发现、收集、整理、推介深藏于民族民间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一种责任的担当。利用各种措施和渠道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较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笔者作为云南省文化馆三区人才队伍中的一员,自2016年4月以来,经过3次深入走访勐腊县当地的排角人后,颇为感触,以居住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伴镇勐伴村委会曼冈村的排角人的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多次邀约著名作曲家周国庆先生深入曼冈村,进行田野调查,整理出歌曲《排角姑娘》,歌曲整理出来以后,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2016年参加云南省彩云奖比赛,荣获声乐类彩云奖金奖,并遂以文字浅析排角人传统文化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勐腊县位于云南省最南端,隶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素有“东方多瑙河”之美称的澜沧江—湄公河黄金水道的结合部,是中国大陆通向中南半岛的走廊。从关累码头沿澜沧江顺流而下可达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诸国,进而可出太平洋到南亚各国,是云南省实施“中路突破,打开南门,走向亚太”经济发展战略的前沿,是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技术合作的门户,是云南建设“两强一堡”的前沿阵地。全县辖8镇(勐腊、勐捧、勐仑、关累、勐满、勐伴、尚勇、易武)、2乡(瑶区、象明)、4个农场管委会(勐腊、勐捧、勐满、勐醒)、7个居委会、52个村民委员会,529个村民小组。内驻1个中央科研单位(中科院勐仑植物园)。居住民族主要有傣、哈尼、彝、瑶、苗、壮、拉祜等2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户籍人口的74.5%,其中傣族、哈尼族、彝族、瑶族居多,是云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

■了解“排角人”

曼岗村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排角人”唯一聚居地,其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族称寓意】排角人自称“搓梭”,意为“舒服”,排角是他称,因头饰以黑布扎成弯牛角状,故被称为“排角人”,属于汉藏语系彝语支,语言与哈尼族十分相近。2011年由国家民宗部委根据排角人的语系及生活习俗将其划定为哈尼族,称哈尼族“排角人”。目前该村有42户人家,共187人。以此计算,地球上所有的“排角人”加起来,大约仅有400人。主要经济支柱产业是橡胶,人均收入2868元。

【迁徙史】1944年,“排角人”为了躲避战争,从老挝风沙里省乌德县曼欠寨迁到勐腊县境内,经广景腊、回边、旺约小规模搬迁,1967年至今定居于此(第一次从老挝迁来时3户人家,1944年底时约14户42人。其中男22人,女20人,最大年龄约36岁,最小年龄11岁)。几经易地,才落脚在现在的居住地,繁衍生息至今。

【姓氏】“排角人”以前是父子连名制,这种取名习惯是母系氏族社会消亡、父系氏族社会确立的标志,它有个好处是后人容易记住自己的祖先,比如波崩老人的家谱就有23代。现排角人一般有三个名字或两个名字,即一个傣族名、一个排角名和一个汉族名。男子多以“巴”为姓,女子多以“雅”为姓,而汉族名以“赵”“胡”“陶”“李”“王”5种姓氏自居。居住在老挝的搓梭人的名字,只有一个名字。迁徙到中国的排角人介绍,起初,他们的名字也只有一个字。来到中国以后遇到傣族的老师,为了上学方便就给他们起了傣族名字,他们之前姓氏最多的是姓陶姓、李还有姓赵。

【寨名来源】离开老挝后,排角人在迁徙的路上一直追寻着寨子里的头人,后来,迁徙路上与头人失去联系,茫然无措下欲返回故里。就在转身的那一刻,只见雄鹰当顶飞过,发出尖厉的叫声(把岗噶果(排角语音))留住了人们的脚步。人们认为,这是个吉祥的地方,适宜家族居留,遂就地起屋,且把住地起名为曼岗,意为老鹰叫的地方。

【人口状态】目前,排角人居住最多的是在老挝有500多人,而在中国现居41户人184人。在老挝,排角人目前依然自称为搓梭索人。被调查者称,排角人的语言、习俗、祭祀都与基诺族相近。

【称呼】小姑娘叫“(热米玛)”,小伙子叫“热卡玛”。

【服饰】排角人最喜欢的花是金银花,将其刺绣在包头上、挂包上。头饰上镶有银泡,头饰上的角是必须用头发包裹起来的,男士的服饰上绣着白参花代表着太阳。

【图腾祭祀】祭祀的时候用的是野牡丹花,逢年过节都要祭拜祖先,祭祀时主要用到的乐器为:鼓、铓、镲、锣。过节杀猪的日子不能遇到属猪日子。祭祀祖先那一天不能听到雷鸣、听到麂子和猫叫,如果听到这两种动物的叫声就预示着不吉利,来年病魔多。

排角人一年中最大的节日是“新米节”,要去种山谷的时候先去祭拜山神,收割的时候也要祭拜山神,收完谷子以后要从谷堆里把谷魂叫回家里。每年12月22日后就开始过新米节,节日要在15日、16日月亮圆的时候把节日过完

【音乐特点】排角人的歌调起伏较大,内容包罗万象。从祭祀到婚庆、各种节日的场合都有歌舞出现,其中最有特点的是情歌,其音符的发展独具特色,旋律迂回婉转,如:(填入周国庆记得谱子,4个音节)

【传递爱的信号】1.金边冬叶表示:“我很喜欢你”。2.桂花树表示:“希望今晚能到你家里玩”。3.猴子尾巴树表示“永远爱你”。4.玉叶金花表示“白头偕老”。5.羊奶果树表示“是否能说服父母,争取得到自己的意愿。”藤本植物,藤、叶银灰色,开小白花,果实味甜。意思是:虽然我们相爱的特别辛苦,相信在共同努力下,会结出爱的硕果。

■“排角人”的发展现状

笔者一直从事群众文化工作,近些年来,有机会频繁地参与到云南省各少数民族的节庆活动中。耳目濡染后,对云南省26个民族的音乐特性、歌舞发展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是,排角人的出现,还是令我耳目一新,尤其是其独特的音乐表达更是独树一帜。

排角人的语言和生活方式虽与哈尼族、傣族相似,却有自己原始的宗教祭祀活动。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在语言称谓方面既有哈尼语,同时也带有傣语。传说,“排角人”曾有过自己的文字,文字是写在牛皮上的,因迁徙频繁,背经书的人在一条江河边歇息的时候,偶然发现他们的文字和鱼在石头上留下的唇吻弯曲相同。他想既然鱼都能通晓“排角人”的文字,那只要有水和鱼的地方就有他们的文字和天文地理,人是离不开水的,没必要背着沉沉的包袱,他自作聪明就把经书给烧了。所以,才造成“排角人”有自己的语言而无文字的现状。

由于“排角人”没有自己的文字,交流沟通时十分不便利,于是就出现了以物表意的“密电码”,即:利用较多的自然植物及其部分物品搭配而形象地把它表意出来,达到预期的意图和目的。

由于“排角人”没有自己的文字,排角人的宗教、礼仪、风俗、节庆等各方面的内容,都是以说、唱、跳相结合,通过是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

由于民族传统文化中也有古代语和现代语之分,笔者惊讶地发现,被采访的对象中(30~40岁)没有几个能唱或者完整的唱完一首古歌。被采访的对象(50~60岁),虽然可以演唱古歌,都是叙事的,逻辑混糊不清,音调忽明忽暗。

“由于近些年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结构的变动,民间文艺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环境也在改变,许多民间艺术、民间技艺的生存空间受到压缩,遭遇‘边缘化’危机,甚至一些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随着老一代传承人的相继离去而失传。‘文化土壤’被蚕食,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将面临严峻挑战,守护民族民间文化刻不容缓”。

“现代文化正以惊人的速度冲击甚至取代较少数民族排角人传统文化,使其失去它固有的特色和个性。失传、断层、消亡的现状令人堪忧。”

■如何发掘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一)沉下心来

三区人才到基层既是一种锻炼也是一种契机,要四处走访,融入期间,积极参与到民族民间的各种活动,和群众打成一片。民间文化活动生于民间、兴于民间、藏于民间,是群众最真实的生命体验。传承和振兴民间文化,意味着整理一个民族文化生活的历史。作为当代的文艺工作者,要肩负使命感、扎根基层,增强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尽可能地搜集到丰富的生活素材,才能创作出一批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

(二)慧眼识宝

民族民间深藏着许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各民族的灵魂支点,因为有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支点,每个民族就有了鲜活的岁月,他们在自己的岁月里家园耕梦,在历史的长河中凸显着自己固有的波光。三区人才深入基层,要有敏锐的嗅觉和眼光,充分利用现代设备,及时抢救散落在民间的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民间典籍搜集、抢救濒危民间文艺、民间历史文化记录创作等工程需深入民间生活;振兴传统民间技艺,做好现有的民间文化传承保护工作需行走在民间。在此过程中,还应坚持辩证取舍、扬弃继承,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鉴别和梳理,汲取优秀民间文化的精髓精华”。研究了解群众生产生活的新情况、新变化,创作出鲜活的现实题材作品。

“民间文化薪火相传,人才是决定因素。而推动民间文化的现代化转化,首先要做好青少年一代传承人的培养和扶持,创新传统师徒承袭模式,让民间文化事业后继有人。”

(三)积极推介

珍惜宝贵机遇促进基层文艺文化的发展。三区人才到岗后要重新思考新的角色、新的使命和新的担当,获得新的成长养分。要积极寻找展现民族民间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让其大放异彩,帮助他们树立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勐腊县文化馆. 勐腊县哈尼族“排角人”民族文化及服饰调查报告.

[2]根据民族民间传承人××口述整理.

[3]光明日报2017-05-11.

猜你喜欢

勐腊县民族民间民间文化
“一带一路”背景下沿线的民间文化档案保护
“校团”协同背景下推进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发展研究
高职音乐教育发展与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研究
乳源再获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贫困村变身“客栈村”——勐腊县勐伴镇河边村的脱贫印记
新时期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策略探究
冬奥背景下我国民族民间冰雪运动传承研究
民间文化元素在现代舞台美术中的设计应用研究
云南边境地区交通路网格局变化下的旅游空间效应
望天树空中走廊的建设及其在科研和生态旅游中的应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