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的救赎与城市气质的再塑
——关于玉溪市建设“聂耳音乐之都”的几点思考

2018-01-24普俊兰玉溪市文化馆

民族音乐 2018年1期
关键词:聂耳玉溪音乐

■普俊兰(玉溪市文化馆)

当今世界,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体现在经济和技术上,更体现在文化和品牌上,城市不仅以文化论输赢,还要以文化定未来、求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全球化浪潮影响的日益扩大,我国的经济建设与社会生活得到了快速发展,而文化精神建设特别是城市文化精神建设却被消费主义和娱乐至上消减到了枯萎的边缘,导致了城市发展千城一面的同质化和市民文化精神生活粗鄙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根据自身文化、历史、经济、社会、环境等特点,积淀、锤炼、塑造城市独具特色的品格、色彩、气质与风范,是新时代推进城市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推进“聂耳音乐之都”建设,努力依托音乐文化品牌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加快城市发展、彰显城市魅力,这既是玉溪城市建设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事件,更是玉溪人民对城市个性萎缩的文化救赎和城市气质的再塑。

建设“聂耳音乐之都”涉及诸多因素,比如:规划设计和政策支撑、区域资源和特色文化融合、政府动员目标和市民参与基础等等,如何将这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基本要素,有机地融入玉溪城市建设和城市形象之中,是值得我们审慎思考和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建设“聂耳音乐之都”的政策保障

玉溪对建设“聂耳音乐之都”进行高位规划,给予强力推动。2016年12月,中共玉溪市委通过了《中共玉溪市委关于加强文艺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把文艺事业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打造聂耳文化品牌,推进文化玉溪建设,构建优秀作品不断涌现,文艺队伍不断壮大,文艺事业呈现蓬勃发展的生动景象。提出了“一个目标”“两个方向”“八项任务”“四大保障”的发展纲要,为玉溪文艺事业的长期发展繁荣指明了方向。2017年5月,第五届玉溪市委第23次常委会议专题研究了建设“聂耳音乐之都”有关事项,决定把弘扬聂耳音乐文化,建设“聂耳音乐之都”作为“科教引领创新发展”的具体行动和玉溪文化文艺工作干在实处、走在全省前列的重要抓手,不遗余力地继续打造聂耳文化品牌,强力推进音乐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努力把玉溪建成云南欣赏高雅音乐的中心城市、中国音乐活动的重要阵地之一和在中国乃至世界具有影响力的“聂耳音乐之都”。随后颁发了《玉溪市建设“聂耳音乐之都”实施方案》,明确设立建设“聂耳音乐之都”策划、编导专家组,负责全年活动的策划、设计与论证工作;每年安排专项经费1200万元,建立“聂耳音乐之都”年度专项经费项目库;把建设“聂耳音乐之都”列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玉溪建设重点项目;整合文化基础设施、文化产业资源和音乐文化品牌、音乐演出活动,将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和运作模式应用于城市文化建设实践。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玉溪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玉溪市兴玉文化名家选拔培养工程实施办法(试行)》《玉溪市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等配套政策措施,这些要求和举措,为玉溪建设“聂耳音乐之都”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权威的规划指导和坚强的措施保障。随着工作的不断推进,玉溪还将依据实际需要制定一系列城市发展的详细政策措施和规划设计,为建设“聂耳音乐之都”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支持。

众所周知,城市发展政策是对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城市建设应该达到的奋斗目标、遵循的行动原则、完成的明确任务、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城市建设规划是一定时期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权威标准、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科学性、稳定性和持续性是二者共同的突出特点。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事变动或城市管理者急功近利、自我意识严重、过分追求现代化等因素的影响,随意更改甚至终止城市发展政策和城市建设规划,衍生大量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骑虎难下的“烂尾工程”、永不停息的“拉链工程”和莫名其妙的“闲置工程”,导致浪费城市发展资源、破坏城市风貌、阻滞城市发展的现象也是人们屡见不鲜的。建设“聂耳音乐之都”需要科学、权威、稳定、持续的政策支撑和规划设计,认真遵循城市发展、文化发展、品牌发展和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全体玉溪城市建设发展组织者、参与者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建设“聂耳音乐之都”的举措

玉溪文化内涵丰厚、历史文脉昌盛,素有生命起源地和聂耳故乡、云烟之乡、花灯之乡、高原水乡“一地四乡”的美誉;玉溪区域资源独特、传统文化多元,古生物化石文化、古滇国青铜文化、高原水乡文化、烟草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和现代文化在这里交融并存。建设“聂耳音乐之都”,就应该牢固树立和坚持本土化、特色化和国际化的高位追求,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地域精华元素和国际化的发展理念紧密结合,努力让玉溪在世界城市之林中保持鲜明个性和独特光彩,推动聂耳文化品牌向纵深发展,彰显城市魅力。

首先,要深入挖掘玉溪城市的历史底蕴,为建设“聂耳音乐之都”提供内容。扎实开展玉溪民族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传统民居保护修缮、文化典籍整理编纂出版和滇剧、花灯等本土民族戏曲扶持等工作,从历史文化积淀中提炼出最能体现玉溪特点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丰富“聂耳音乐之都”底蕴涵养。

其次,要坚守对本土文化的敬畏尊重和科学创新,优化建设“聂耳音乐之都”形式。通过活化利用玉溪本地的文化资源,增进对玉溪城市精神的文化认同,彰显特色突出和个性鲜明的玉溪城市文化气质,是建设“聂耳音乐之都”必然的遵循。“玉汝于成,溪达四海”的玉溪城市精神的树立为建设“聂耳音乐之都”确定了定位,生态宜居文明幸福的魅力之城的发展方向为建设“聂耳音乐之都”明确了目标,建设“聂耳音乐之都”要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玉溪城市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

最后,要秉持国际化的理念和视野,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精心培育并牢牢把握建设“聂耳音乐之都”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过程中的文化张力,推进玉溪生态宜居文明幸福的魅力之城实现全面大发展。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和云南“大通道”建设的不断推进,玉溪北上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下通过泛亚铁路东线和中线、昆曼国际大通道、昆河高速公路连接海上丝绸之路,可以同时从陆上沟通东南亚、南亚,并通过中东连接欧洲、非洲,在成为云南乃至中国重要陆路通道关键点、承接重大产业转移和产业聚集的基地、与南亚及东南亚交流合作的基地和平台的同时,为我们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提供广阔的前景,给玉溪城市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建设“聂耳音乐之都”完全处于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的国际空间与新时期,一定要抢抓机遇,充分利用更广阔的市场、更多元的资源渠道、更宽广的合作空间,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通过与国内其它地区、民族文化和世界各国文化之间的碰撞、激荡、兼容,促进本土文化的自我嬗变、创造和颠覆,推进以聂耳音乐文化为核心的玉溪城市文化的差异性、多元化积淀、传承和发展,积极促进“聂耳音乐之都”文化魅力扩张,释放玉溪城市文化生产力的巨大活力,推动玉溪城市建设各项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为建设“聂耳音乐之都”提升城市品位

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特别是独特城市文化气质的形成,不仅仅取决于城市的设计布局、建筑风格、交通秩序、绿化环境、文化设施、商业层次、卫生状况、公共服务等可以通过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实现短期突破的有形的、可量化考量的物质方面的增长与提高,更基于市民的文明修养、道德气度、价值追求、鉴赏水准以及生活方式等弥漫在城市的每个空间、渗透在城市的每个细胞里、陶醉在每个市民乡愁里的历久弥新的隐逸灵魂的丰满和升华。建设“聂耳音乐之都”,既包含了对玉溪城市魅力的经济学评判和美学评判,又囊括了对玉溪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道德判断和哲学判断。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不可能一蹴而就,重塑玉溪文化气质绝非一朝一夕可成,彰显“聂耳音乐之都”文化魅力必然要经历一个艰巨漫长的实践过程。这就要求玉溪建设“聂耳音乐之都”引导者和推进工作的组织者们的工作职责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历史观、全局观,坚守“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定有我”的胸襟情怀和责任担当,甘做“栽树”的前人,真正以“主人翁”姿态积极投身建设“聂耳音乐之都”实践。玉溪人都清楚,10多年的高位推进和持续投入,才终于在拥有得天独厚聂耳文化品牌的基础上,初步整合建成了聂耳文化广场和聂耳音乐广场、聂耳大剧院、市文化馆月光综合演艺厅、红塔文体中心音乐厅、东风广场等场馆和硬件的支撑,打造了“云南聂耳音乐基金会”“中国聂耳音乐(合唱)周”“中国音乐家协会合唱基地”等几项音乐活动品牌阵地和载体,命名了“聂耳艺术学院”“聂耳小学”等本土音乐文化人才培养机构,提升了玉溪滇剧院、玉溪花灯剧院专业艺术院团,组建了红塔区聂耳文化演艺公司、聂耳民族乐团、聂耳竹乐团、老干部聂耳合唱团、聂耳青年艺术团等社会支持资源。一路走来,每前进一步都是那么难能可贵,每建成一项都是那么来之不易。若存侥幸飘浮之念,持虚妄浮躁之心,但贪一时之功、强图一时之名,建设“聂耳音乐之都”将丧失现实可能性。

(二)要充分认识并灵活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统一原则,努力形成和巩固政府引导推动、企业主体实施和社会各方参与的工作机制。确立政府在建设“聂耳音乐之都”中的角色和地位,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大为有所小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坚持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宏观调控为辅,实现城市文化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政府应该更多地充当文化建设的推动者、指导者和保障者的角色,在方向把握、规划引导、政策服务、市场规范方面要下大功夫,在推动重大项目实施,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上要下大力气。努力培植玉溪城市文化专业机构和文化产业企业,并充分尊重它们的市场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产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和企业主体以各种规范形式投资进入玉溪“聂耳音乐之都”建设,走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路径。要“跳出文化看文化”,通过充分发挥各类企业、行业协会、中介组织作用,将社会各界尊重文化、重视文化的意愿和分散在各个主体、各个层面的资源,通过有效的机制和平台,转化为推动“聂耳音乐之都”建设的动力和行动,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形成建设“聂耳音乐之都”的“大格局”,构建活跃的要素市场和环境,多管齐下构建人才、技术、项目、资金有效融合的生态系统。

(三)要切实加大对建设“聂耳音乐之都”目标项目的政策扶持力度。《玉溪市建设“聂耳音乐之都”实施方案》预设的12方面主要工作任务及其所涉及各项城市文化建设项目,内容涵盖了文化产品、场馆建设、活动举办、企业培植、人才培养、媒体合作等多个领域,其中包括了一批重大项目,如举办有较大影响的音乐赛事活动、以标志性文化设施为中心构建“聂耳音乐文化群”、建设专业的“聂耳音乐厅”等等,都是建设“聂耳音乐之都”应有的核心“构件”,需要放入全市经济社会建设“大盘子”加以统筹考虑,融合嵌入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逐步推进。建议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大对“聂耳音乐之都”建设目标项目的政策支持,通过招商引资、财税优惠、贷款担保、用地支持等方面的扶持措施,吸引、鼓励国内外大企业关注玉溪、投资玉溪、宣传玉溪,推进项目加快落地,并尽快建设。

(四)要提高市民的文化参与意识,拓展“聂耳音乐之都”建设参与的广度与深度。市民作为城市发展与文明的能动力量,是城市文明的创造者和最广泛的体现者,市民对所在城市举办的大型公众事件的参与意愿是检验城市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市民对所在城市大型活动的参与程度是张扬城市个性、释放城市魅力、展现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知名度和附加值的晴雨表,市民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整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就玉溪而言,我们在提升市民文化素质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努力,在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健全文娱设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和大型文化活动市民动员组织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认真对照“全市范围内营造良好的氛围,合力推动‘聂耳音乐之都’建设工作”的要求,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还需要提升市民参与建设“聂耳音乐之都”实践的意识、知识和技能上继续下功夫,将被动的加入文化消费活动变为愉悦的身心体验和自觉的参与意愿。首先要在社会形成普遍性的认识,即市民是建设“聂耳音乐之都”的主体,是玉溪城市文化的推动力量和受益者。其次要规范“聂耳音乐之都”建设制度,充分发扬民主,让市民不仅可以就城市重大的经济与社会事务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且还可以通过决策参与、执行参与和监督参与实现自己的主体地位。再次要通过广泛开展科普教育、历史文化教育、城市特色文化宣传来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最后,要充分引入激励机制,注重对玉溪城市文化建设人才的发现、培养和激励,为建设“聂耳音乐之都”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

猜你喜欢

聂耳玉溪音乐
化险为夷靠淡定
玉溪 滇中的清流如玉
聂耳,你是中华民族的英灵
化险为夷靠淡定
献给玉溪师院的歌
音乐
永远的进行曲——田汉和聂耳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