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警惕“沉默的致盲性眼病”

2018-01-23郑思思

家庭用药 2018年11期
关键词:内皮生长因子黄斑

郑思思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生理学家从自然科学的角度阐释了眼睛的重要意义——人体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有70%是通过视觉的。人的眼球很小,垂直直径只有23毫米左右。但就是这个“方寸之地”,已知的疾病已经高达上千种,轻则导致视力下降,严重者可能造成失明。

光明“使者”的修行

从医30余年来,孙晓东教授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一直从事着眼科临床工作,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及一手过硬的手术技巧,且有着国际化的手术理念。说起是如何与眼科结缘的,孙晓东教授将自己的从医之路分为三个阶段。

从职业到事业 孙晓东教授读研究生期间师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原眼科主任张皙教授。张皙教授不仅激发了孙晓东教授对眼科的潜能,更是以身作则,对所有的患者一视同仁,用心看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孙晓东教授做出了榜样。正是这种榜样的力量,让孙晓东教授爱上眼科,为眼科付出了他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更是把眼科作为了自己一生的事业。

出国深造 作为当时医院里最年轻的主任医师,孙晓东教授坚定地选择出国深造,在美国眼科排名第一的巴斯科姆帕尔默眼科研究所(Bascom Palmer Eye Institute)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师从罗森菲尔德教授。罗森菲尔德教授被世界眼科界称为“阿瓦斯汀之父”,是采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黄斑变性的第一人。这段时间的学习为孙晓东教授打开了国际视野,使他接触到了眼科最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也有了更大的胸怀,同时树立了更远大的目标。

从医生到管理者 回国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眼科主任许迅教授将孙晓东教授引入了国内的眼科学术圈,为之后孙晓东教授在国内最先开展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打下了基础。同时,许迅教授更是帮助孙晓东教授开展科室管理工作,促使孙晓东教授从一名医生转变到一名管理者。

“光明对于人类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眼科是一个内外兼修的专业,对于能做一名眼科医生,帮助患者解决问题,恢复光明,我觉得很自豪。”孙晓东教授笑着说。

“窃取”视力的致盲性眼病

随着经济、文化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如今的致盲谱和疾病谱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现阶段,老年性黄斑变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及高度近视引起的视网膜脱离等眼底疾病已成为目前最主要的致盲性眼病。孙晓东教授介绍道:“我们团队曾与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合作,做了相关调查发现,目前眼底病所致的致盲率在上海已达到50%,超过白内障,位居第一。”

老年性黄斑变性 有数据显示,中国50岁以上老年性黄斑变性的患病率高达15.5%,且随着年龄增加,患病的危险性显著增高,75岁以上患病率达到36.7%。“老年性黄斑变性不仅患病率高,同时还有着严重的致盲性。然而大家对这位隐藏‘杀手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远远不足,甚至还有一些误区,最终导致病情延误。” 孙晓东教授严肃地说道,“很多患者发生视力减退、看不清的情况后都误以为是患了白内障,而白内障术后却发现症状没有改善,却不知自己原是患了黄斑变性。这里还要提醒大家,黄斑变性是年龄所引起的改变,因此是需要终身治疗的。”

老年性黄斑变性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与白内障等其他眼部疾病混淆。临床上将老年性黄斑变性分为非新生血管性(即干性)与新生血管性(即湿性)。其中干性黄斑变性占发病数的90%,表现为轻度视力模糊,视物变形,视力慢慢下降,严重时视野中会出现中心暗点。一旦发展到湿性,90%的患者会在一年内变成严重低视力或者变盲。湿性黄斑变性的主要病理特征为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临床研究表明,在脈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的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具有强效的促血管生成作用,是主要的致病因子。

2006年,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被选入《科学》杂志世界十大科学突破之一,这是眼科历史上第一个进入十大突破的研究。迄今为止,孙晓东教授团队已进行的大量临床试验和实践证明,在玻璃体腔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能够有效地稳定与改善患者视力,已成为此类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但问题是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十分昂贵。“在治疗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患者对药物的抵抗、药物治疗所带来的经济负担以及治疗的疗效等因素还是困扰着很多患者。不过,我们国家在2017年12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部分获批进入医保,这是国家对患者的一项惠民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为患者减轻了经济负担。”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现今,糖尿病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患病率都在上升,相应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病率也在急剧增加。孙晓东教授介绍道:“在1.1亿的糖尿病患者中,1/3的患者会出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1/3的患者会出现严重的黄斑水肿。”曾经,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玻璃体手术被形容为“在针尖上跳舞”,它是所有眼科手术中难度最大的。“而近五年,由于生活和医疗条件的改善,社区广泛的干预、科普宣传,基层医生水平的提高、内分泌科医生对并发症的了解,患者医学认识的加深,及激光的应用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的治疗等,我们团队现在的术后成功率达到了90%~95%,致盲率下降了27.5%。”孙晓东教授补充说,“但是患者术后对自身血糖、血压的控制是很关键的,同时也要接受后续一系列的治疗,注意定期随访。”

视网膜脱离 这是一种较常见且十分严重的致盲性眼病,好发于近视眼,尤其是高度近视眼。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此病无法治疗,几乎是百分百致盲。“过去我们实行玻璃体切割手术,难度很高、有风险,是眼科的难症和急症。随着技术的发展,就现在来说,我们团队大量运用微创技术,只需要3个0.15毫米的切口就能将视网膜修复好,将成功率从过去的60%提升到了现在的98%。”孙晓东教授说道,“很多患者都说自己的眼前有黑影飘(即飞蚊症),这里要提醒患者们,如果突发大量的黑影飘,这就是视网膜脱离的先兆,这时要尽快就医。”

精益求精,送无限光明

作为最早开展老年黄斑变性研究的医生之一,孙晓东教授并没有将自己局限在一种疾病里。近几年,孙晓东教授把注意力放到了遗传性视网膜疾病上,他带领的团队已建立了一整套符合国际规范和中国人群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临床诊疗流程,以及一整套迅速、准确、微创的基因检测分析流程,并且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多中心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分子诊断信息管理系统。

孙晓东教授也在尝试着运用新技术,如人工智能读片,目前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是中国科技部认定的唯一一家临床研究和眼科影像评价中心,这也为未来的分级诊疗做了铺垫。

“中国眼科医生过去基本上都用美国的指南,但人种是有差异的。对于眼科疾病,我们中国人的确存在某些不适应西方指南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更多地针对中国人的特点做更多研究。”孙晓东教授说道。除了为患者解决眼底疾病,孙晓东教授也在探索着临床科研领域,积极地改写眼科诊疗指南和规范,努力切合医改的精神,帮助基层的医生根据一个标准去治疗,以提高医疗的均质化。孙晓东教授笑着说:“通过对于学科总体方向的把握、文化的传承、人的培养、新技术的运用,使得我院眼科处于相对领先的位置。我也会一直努力并期待着眼科医学未来的新发展!”

孙晓东,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副主任(主持工作),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视觉复明临床医学中心副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眼科学会委员、眼底病学组委员、中国眼科医师协会委员、中华眼科学会专家会员、美国眼科学会(AAO)美国视网膜学会(ASRS)国际会员,以及中华系列6本专业学术期刊编委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7项国家级课题,共发表论文100余篇;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二完成人),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上海医学科技二等奖(第一完成人)等共10项科技学术奖励。曾获“中华眼科学会奖”,上海市青年科技创新奖、国家八部委“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等多项荣誉和人才称号。

猜你喜欢

内皮生长因子黄斑
探讨浓缩生长因子(CGF)在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治疗中对溃疡创面愈合的作用
用生长因子美容险毁容
莫让“黄斑病”迷了你的眼
基于“内皮损伤学说”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药防治策略
老年黄斑变性该怎么治疗?
玩手机会导致黄斑变性和失明?
眼白的发黄区块是“黄斑”吗
勒布朗的遗产
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炎症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表达及意义探讨
丹参酚酸B对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增殖、粘附和迁移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