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攀枝花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2018-01-23王超

价值工程 2018年3期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社会管理新型城镇化

王超

摘要:本文结合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协调发展、融合发展的问题,围绕国家加快美丽中国、美丽四川建设的总体部署,重点对打造攀枝花区域优势,提升攀枝花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推动攀枝花跨越式发展,促使攀枝花在全省高水平率先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进行了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探讨,提出了實现的路径和对策。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omotion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strengthening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and focusing on the overall deployment of the beautiful China and the beautiful Sichuan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puts emphasis on building the regional advantages of Panzhihua and enhancing the rural development in Panzhihua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o achieve the goal of poverty alleviation, to promote the leapfrog development of Panzhihua, promote Panzhihua in the province to take the lead in achieving the goal of a well-to-do society at a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level, and puts forward the path and countermeasures.

关键词:社会管理;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发展

Key words: social management;new urbanization;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299.27;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03-0218-02

0 引言

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由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提出,美丽乡村是新型城镇化路径中很重要的一步。然而,由于长期以来“重经济,轻文化”的乡村发展策略,一方面忽视了社会、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另一方面造成城镇建设缺乏文化内涵。因此,面对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破坏和文化建设的缺失,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进行研究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

1 新型城镇化概念及其特点

1.1 新型城镇化概念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传统城镇化和新型城镇化两个阶段。所谓传统的城镇化,是以工业化为源动力,依靠传统的自然资源、密集的劳动力以及长久依赖的土地资源,以达到经济快速增长以及快速城镇化的目的;所谓新型城镇化,是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文化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1]。

1.2 新型城镇化特点

和传统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主要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①在发展理念上,以前追求人口城镇化、农村经济非农化、农村社会现代化、人居系统集中化,现在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五大发展理念,重视社会、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重视文化软环境建设;②在发展模式上,以前偏重于资源依赖的粗放式发展模式,现在更加注重城镇内涵和品牌形象建设;③在文化建设上,注重对当代中国农村文化价值的重塑,打破城市文化扩张的强势冲击,引导农村文化良性发展,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良性发展,共同建设和谐社会。

2 美丽乡村及攀枝花乡村文化建设现状

2.1 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的提出,其本质是对乡村进行更系统,更全面的规划建设。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美丽乡村是非常关键的一步,主要目的就是破除原有的二元结构,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美丽乡村,美在哪里?主要是美在乡村的自然生态,美在乡村的人文历史。从先行先试的海南、浙江、天津等地的实践来看,美丽乡村的“美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生态良好、布局合理、环境优美、设施完善;二是指产业发展、特色鲜明、农民富裕、社会和谐。建设美丽乡村,要实现五个层面的“美”,即①规划科学布局美;②创业增收生活美;③管理民主和谐美;④乡风文明素质美;⑤村容整洁环境美。由此可见,美丽乡村之“美”,既体现在自然层面,也体现在社会层面。建设美丽乡村既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又是一项关乎千万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民生工程,涵盖了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四大文明建设。因此,美丽乡村建设,绝不仅仅只是给乡村一个美丽的外婆,更关键的是,提升了村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实实在在地提升村民的幸福指数,推动城乡一体发展。

2.2 攀枝花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现状

随着政策的引导,攀枝花乡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还有很多的方面不足,尤其体现在文化建设方面。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着优秀传统文化不同程度的流失、文化设施落后,农民自身文化素质较低和文化发展失去载体等问题。以攀枝花市平地镇迤沙拉村为例,这是一个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光荣称号的古镇,是攀枝花市的宝贵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资源,对推动攀枝花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但在迤沙拉乡建设过程中存在“重经济、重建设、轻文化、轻保护”的倾向,使得迤沙拉的历史风貌和整体格局遭受一定程度的毁损,降低了其历史文化名村的价值。endprint

3 攀枝花美丽乡村建设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策略

在美丽乡村文化建设中,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正确处理传统文化思想与现代优秀文化价值、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之间的冲突与统一关系;在统筹和全面推进攀枝花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美丽乡村文化建设方面,一方面探索并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另一方面通过文化建设带动“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及“产业、环境、素质、服务提升”四大工程的高效实现。具体策略如下:

3.1 树立“弘扬优秀传统民俗文化,丰富农民美好生活”理念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树立“弘扬优秀传统民俗文化,丰富农民美好生活”理念。按照“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思路,把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与各种节庆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开发体现攀枝花地域特色和民族传统的民间工艺及民俗表演项目,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更加美好的条件,进而提升村民的精神文明生活与物质文明生活。

3.2 完善农村文化生态,打造生态和谐美丽乡村

建设美丽乡村当前首先要解决农村生态文化缺失的问题,以弘扬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为突破,打造生态和谐美丽乡村,追求“天、地、人”和谐统一的传统价值理念。

3.3 道德建设与制度建设并举,守护乡村自然生态

所谓“道德建设”,旨在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使其自觉维护公益事业。所谓“制度”建设,旨在通过制度规范人们的行为,如倡导专门制定条例惩处那些破坏植被的行为。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实践中,融入生态理念,不断强化广大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加快建设新时期在此理念下,才能实现对文化和习俗的传承,原本自然的村落风貌与田园生活的方式才能真正保存下来,并不断挖掘和发挥其生态效益。

3.4 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美丽文化资源

我国传统文化能够得以持久的生存与发展,主要是以历史文化村落,这样一个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的结合体作为发展的载体,才能在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与普通村落不同,历史文化村落是对历史宝贵遗产的沉淀,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对其进行保护,也是丢传统的优秀文化进行传承的重要方式,也是必然要求。一旦这些村落被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破坏,很多文化记忆都会伴随其消失。所以,对村落及其附着物进行弘扬,充分融合田园牧歌和现代文明,促使攀枝花的广大乡村,逐渐向“希望田野”和“梦里家园”的方向转变。

3.5 引导村民重视弘扬乡村传统文化

要不断完善保护和开发机制建设,加快改革的深度与力度,深入挖掘和梳理农村传统文化,逐渐形成各部门带头,对农村优秀文化进行弘扬和保护的氛围与机制,并对相关制度建设不断进行健全,对于非遗,更要注重保护与传承,将优秀文化,作为对促进人民前进的重要精神动力。此外,还要注意促进先进文化与乡村文化的结合,使二者相互适应,不断进行交流互动。

3.6 研究提升村民自觉参与的方法和途径

要加强引导,培养村民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强化宣传力度,对村民进行动员和教育,还要对宣传传统文化中,村民的地位进行明确,促使村民形成一定的自觉性,使其成为重要的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力量。要对村民进行鼓励和扶持,多举办一些民间传统文化的活动,进而满足其对文化多样性的需求。

3.7 加强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加快构建乡村人才建设体系

改善村民阅读和信息获得的文化环境,深入实施村民素质提升工程,满足村民求知、求乐、求富的多样化需求,促使他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为进一步促进乡村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3.8 研究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现实性

要把服务对象定位于全体村民,不断对传统文化进行弘扬,要把公益性文化单位当做骨干力量,利用公共财政的支持,构建用于覆盖农村的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对农村文化的综合利用率。要结合村民的文化需求,不断转变原有观念,对各部门进行协调,并着手对文化设施进行改善,促使公共文化产品针对性与应用性的提升。

3.9 以文化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探索美丽乡村发展新目标

要以“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把村庄作为发展的基础,同时充分利用城市的辐射与带动作用;把政府当做建设的主导,不断提升村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终实现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

3.10 加大农村扶持政策和投入力度,支撑乡村可持续发展

保证各级财政在建设过程中不间断地给予投入,以确保实施乡村生活工程的长久持续性,支撑乡村可持续性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营造风景秀丽、设施完备、社会保障充分的乡村,使乡村更具吸引力。

4 结束语

推进城镇化进程,全面做好美丽乡村建设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和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在推进攀枝花城镇化进程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协调发展、融合发展的研究和实践,对于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加快美丽中国、美丽四川建设,打造攀枝花区域优势,提升攀枝花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推动攀枝花跨越式发展,促使攀枝花在全省高水平率先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由于对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知道不够深入,在未来的研究中将进一步加强跨学科研究,以期能更好地指导美丽乡村规划与建设。

参考文献:

[1]閻树鑫,董衡苹,黄淑琳,等.新型城镇化与城市规划[J].城市规划学刊,2013(05):1-5.

[2]单卓然,黄亚平.“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内容、规划策略及认知误区解析[J].城市规划学刊,2013(02).

[3]陈善鹤.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模式探索[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4.

[4]汪彩琼.新时期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2(8).

[5]吴凤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策略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7(03).endprint

猜你喜欢

美丽乡村建设社会管理新型城镇化
长沙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模式研究与对策
行政法治视野中的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基层政府责任建设问题探讨
浅析林业站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优势作用
马克思的管理思想对加强中国社会管理的启示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