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职业胜任力的财经类工程管理专业培养保障机制

2018-01-23汪振双

价值工程 2018年3期
关键词:保障机制工程管理

汪振双

摘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期望和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胜任力迫在眉睫。本文基于职业胜任力定义的基础上,以东北财经大学为例,对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胜任力保障机制。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employers have higher and higher expectation and requirements for engineering management maj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ow to improve the occupational competence of engineering majors is imperative.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of professional competency, this paper takes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s an example,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majors in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on this basis, puts forward the guarantee mechanism of improving the occupational competence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majors in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关键词:职业胜任力;工程管理;保障机制

Key words: occupational competence;project management;safeguard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03-0201-03

0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作为高等教育一个重要环节,用人单位在高校招聘时,通过各种方式来考察和衡量的往往是应聘者的职业胜任力。就业问题的产生并不是因为高校毕业生的“供过于求”,而是由于高校毕业生自身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期望和要求而引发的劳动人口相对过剩所致[1]。另一方面,高校专业设置和培养不合理,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求,以及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标准愈来愈高,高校毕业生自身就业观不科学。工程管理专业是新兴的工程技术,经济学和管理科学交叉复合性学科,要求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2]。随着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期望日益复杂,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期许,要求高校毕业生上岗后能迅速发挥作用,较好地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如何提升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胜任力,满足用人单位要求,高校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变得更加地热切,完善高校毕业生职业胜任力保障机制对高校专业及课程体系设置以及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1 职业胜任力

1973年,哈佛大学教授David C.McClelland提出关于胜任力的概念:能将某一工作中表现优异者与一般者分开来的个人潜在的、深层次特征,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专业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被测量并能显著区分优秀绩效和普通绩效的个体特征。如今,“胜任力”通常被定义为绩优者所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3]。

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胜任力评价体系研究的目标是通过运用职业胜任力综合评价体的系评定学生的职业胜任力等级,通过评价结果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职业胜任力的优势和不足之处,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薄弱不足给出具体建议;一方面可以针对学生普适性优缺点,为专业培养方案调整和改革提出建议。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职业胜任力,使其成为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高级技术性型人才。目前,对胜任力的研究国内已有一些研究成果,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职业胜任力模型的研究。叶龙等人对构建胜任力模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以北京铁路局为例研究技能人才职业胜任力与职业满意度的关系,构建了职业胜任力与职业满意度关系模型,结果表明职业胜任力与职业满意度存在显著正相关,职业胜任力对职业满意度起到正向影響作用[4]。我国学者对中国企业高层管理者的胜任力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其研究在我国首次验证了胜任力评价能够更加全面地区分出优秀管理干部和普通管理干部[5,6]。另一方面是基于胜任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 财经类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人才培养同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相脱节

传统以“课堂讲述”理论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对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培养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东北财经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2003年顺利通过全国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评估委员会的评估,是当时全国300多所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中通过评估的10所高校之一。与土木类工科院校相比,东北财经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在招生规模,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怎样突出财经类高校学科特色培养“经济+管理”特色突出的工程管理高级人才,加强学生们自身素质,提高学生的职业胜任力。

2.2 专业定位不合理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一直处于调整中,工程管理类专业设置较为混乱。工程管理专业在管理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甚至文学等学科门类中均有设置[2]。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仍是狭义的建筑工程,而非广义的“工程”定义,不能满足迅速增长的社会对广义上的工程管理人才的需要,也与国际惯例不符,不利于国际交流,工程管理专业设置问题亟待解决。endprint

2.3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由于财经院校的局限,尽管已经有分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等知名大学的有土木工程技术背景的教师讲授工程技术类课程,但目前尚没有工程技术类专业实验室,对学生培养有一定影响[12]。如《建筑材料》,《施工技术与组织》和《建筑力学》等工程类课程,学生不能过程实验和参与,通过动手理解课程的难点,增加了教授授课的难度。

2.4 专业前沿研究薄弱

工程管理专业在在管理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甚至文学等学科门类中均有设置。因此,在师资队伍中,教师学科背景分散,各自研究领域相对集中在土木、管理和经济学中,缺乏从工程管理的角度去研究问题。东北财经大学工程管理专业与国内知名高校相比,研究能力偏弱,在国内工程管理研究中缺乏特色和创新。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对学生的专业发展和专业培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3 职业胜任力保障机制

3.1 课程设置

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安排应注重专业基础与理论的教学,培养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其具有合理抽象、逻辑推理、综合分析的能力,并把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用于工程管理实践。在课程的安排中,注重工程技术、管理、经济、法律、信息技术和外语等课程的合理组合,在此基础上,突出经济、管理特色,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课程建设已经摆脱了传统的思路,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建设多种资源和立体化课程,将课程向纵深发展引进,使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从课堂内扩展到课堂外,学生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的条件,还进一步加强了网络课程、精品课程和综合实验课程建设。

3.2 课外实践

由于课堂内的培养受到教学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时数、教师教学方法等的约束,其培养时间和空间都是十分有限,基于此,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特点,增加课外培养环节。工程管理专业的课外培养环节,主要包括学院项目、学校项目和其他项目。学院项目主要是通过社会资源,带领学生通过对项目的实地考察,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理论课程的理解,包括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项目现场进行参观学习。学校项目主要通过学校提供的项目来源,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参与项目的实际运作,使得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领悟课堂所学理论知识。

3.3 加大了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

“十三五”发展规划时期,专业将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师资队伍的科研创新能力,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并举的措施。“走出去”指提高现有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引进来”指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和国内合作。继续鼓励教师赴海外进行访问学习,除国家公派、学校公派等项目的访问学者外,学院也将为教师赴海外学习交流提供更多的资源与支持。在派出的同时,学院拟在“十三五”发展规划期间,引进本专业高水平人才1-2名,以加强专业整体师资队伍建设,并逐渐实现工程管理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团队建设。

3.4 不断提升专业科研实力,为教师提供良好科研环境

在提升专业科研实力方面,以国际化视野和精品化成果为导向,为教师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及交流平台,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参加及承办高端学术会议,促使本专业在房地产领域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进而提升本专业的科研水平。通过组织学术沙龙、研讨会等科研活动提高教师在科研方面的国际化及精品化意识。

3.5 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

教学改革必须建立在先进的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因此,学院注重对教师和学生进行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教育。学院经常组织教学经验交流会,请有经验的教师传授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并申请辽宁省和学校教学研究和教改項目。2013年以来,共有5项教研、教改课题获得省教育厅和学校立项,并获得经费资助。

3.6 加强专业资源平台建设

进一步探索及建立多方合作的专业资源基地和平台。鼓励学科交叉,通过跨学科、跨高校、跨系统、跨地区的合作,形成协同创新的工作机制和氛围。探索地方政府、企业和海内外知名高校相结合的共建机制,组建面向我国重大管理实践需求、具备国际化研究水平的重点专业资源基地。加强与世界知名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学术合作研究,加强国际协同创新;推动知识创新和专业建设成效与人才培养的互动,以房地产领域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房地产领域高质量人才培养;探索建立有利于一流房地产人才集聚的制度环境,创新人才引进和管理机制。

3.7 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

工程管理专业注重实践教学和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除增加课程实验和综合实验课外,还不断加大对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的投入和实验教学的师资配备,学校建成了为整个经管专业服务的经济管理综合实验室,并配备了相应的实验设备。另外,为了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对专业的兴趣,特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作为学院的兼职教师,定期为学生做专题讲座。

4 结语

工程管理专业是新兴的工程技术,经济学和管理科学交叉复合性学科,要求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胜任力提升,要依托学科特色,发挥财经类高校优势,在课程设置,课外实践,师资队伍建设,科研环境,教学方法改革,专业平台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进行改进和提高。

参考文献:

[1]王雷.高校毕业生职业胜任力评价体系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11(11):91-96.

[2]赵川平.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质量基准研究[D].浙江大学,2010.

[3]李明斐,等.胜任力与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法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4,25(1):28-32.

[4]叶龙,等.技能人才职业胜任力及其与职业满意度关系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148-158.

[5]金士平.基于职业胜任力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研究[J].高教论坛,2007(6):10-12.

[6]仲理峰,等.胜任特征研究的新进展[J].南开管理评论,2003(2):4-8.endprint

猜你喜欢

保障机制工程管理
关于完善事业单位财政保障机制的探讨
浅议现代化的建筑工程管理
由GS地产服务质量事件反思电力工程管理
浅析电力工程中的技改大修工程管理
对新时期完善警察权益保障机制的思考
建立大病保障机制正当其时
健全社区建设资源的投入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