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明皇杨贵妃本事诗探研

2018-01-23王蓉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唐明皇杨贵妃

王蓉

[摘要]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为唐诗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在不同的作品里都蕴含了不同的主题,通过对它们进行分析,我们就能更好地了解它们,并能初步探寻出导致不同及变化的原因,这样我们就能对唐诗中关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部分有一个稍微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唐明皇;杨贵妃;本事诗

在古代历史中,唐明皇和杨贵妃的事迹可以说是众所周知,流传甚广的一个故事。在唐代文学史中,涉及到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诗歌有许多,如唐代最伟大的两位诗人李白和杜甫就写过关于李杨二人的诗歌,中唐时期,描写李杨二人事迹的最为人熟知的作品是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晚唐时期,李商隐和杜牧的多首诗中也提到了李杨二人的事。除了这些为人熟知的诗人和作品外,还有很多关于他们二人故事的诗歌。但是在不同的诗歌里,由于不同的作者关注的侧重点不一样,表达出的内容与主题也就随之不一样。杨贵妃和唐玄宗作为主要的两个人物,我们可以把这些诗歌中关于他们二人的描写做一个对比,便可以见出作者们对于杨贵妃与唐玄宗态度的变化,以及诗歌所要表达的主题。

一、诗歌中对李杨二人态度的变化

(一)对杨贵妃态度的变化

杨贵妃因为其女性身份的特殊性,诗人的焦点也大都在她身上。纵观所有涉及李杨二人的诗歌,诗人们对于杨贵妃的看法经历了一个由赞扬到批判再到同情的态度转变过程。

首先杨贵妃肯定是因为其倾国倾城的美貌才得到唐玄宗的宠爱,以至于后来达到后宫专宠的地位,所以当时的李白便写下了三首《清平调》,诗人在这组诗中极大地描写了杨贵妃精致的容貌,流露出对其美貌的无比感叹与赞美的意味。“若非群玉山頭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李白认为其是仙女,只有著名的美人赵飞燕才能与之相比。可见此时对杨贵妃主要态度是对其美貌的一种高度赞扬。后来由于安史之乱导致国家的衰败,盛世的凋零,许多诗人作诗的关注点发生了变化,他们大多思考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何在,于是自古以来就有的“红颜祸水”论成为了很好的解释,从而很多诗人便把杨贵妃也视之为“红颜祸水”,对她的态度主要是因其妖媚惑主而导致国乱的深深的不满与愤怒,对她主要是以痛斥与批判为主。这样的诗句很多,比如杜甫的《北征》“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刘禹锡的《马嵬行》“军家诛戚族,天子舍妖姬”,白居易《李夫人》“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把杨贵妃比作前朝的褒姒、妲己、妖姬、惑人的尤物,足以见诗人们对她的批判之深。但是随后,人们对杨贵妃的态度又出现了一些不同的看法,对她不再是以批评占据主导,甚至转而对她有些同情。诗人们仔细思考后认为如果将时代国家衰弱的全部责任都归结在一个女子的身上,这样的判断对一个女子来说未免太过残酷与不公,这样的做法是不太客观的。所以对于杨贵妃的死以及以前诗人们对其的不公的看法持一种惋惜与同情的态度,持这种看法的诗从中唐时期开始出现,到晚唐时大为发展,基本上成了晚唐涉及李杨题材诗的主要的声音。如徐夤《开元即事》“未必蛾眉能破国,千秋休恨马嵬坡”,《马嵬》“张均兄弟皆何在,却是杨妃死报君”。

(二)对唐玄宗态度的变化

作为李杨二人事件中的另一重要人物唐玄宗,因为是君主,人们对其还是有很多的忌讳,所以诗人们不敢对国君有太多的评论,可是后来由于诗人们生活的时代距离玄宗的时代越来越远,这种忌讳与作诗的局限便会越来越少,从而我们可以看到诗歌中对于玄宗态度的一个变化。诗人们对玄宗的态度主要是经历了由劝谏到批判再到同情的一个过程。

唐玄宗时代的诗人们对于其态度主要是一种委婉的劝谏,用来警示皇帝,如杜甫所写的《丽人行》,通过描写杨氏姐妹春日游玩的奢华热闹的情景,表现出杨氏一门势头正盛,作者对此也有种微微的隐忧,这种强大的势头后来是否会影响国家的政治稳定,所以作者在此是对皇帝的一种委婉的提醒,提醒皇帝不要沉溺于美色游玩中,不要对身边的小人过于亲近,否则可能会影响到政治的发展。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国家衰败,人们对这件事的思考主要集中在于对杨贵妃的批判,对于唐玄宗,人们虽然可能会认为其应该负有一定责任,但是在大多数诗歌中并没有表现出来。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更加冷静全面的思考这个问题时,这时人们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人们认为杨贵妃纵然是美的,但是美貌本身并没有错,错在于唐玄宗沉迷于这美色之中,荒淫误国,从而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唐代盛世的结束,人们把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矛头指向了唐玄宗,而不是杨贵妃,所以此时对于唐玄宗的态度主要是批判,批判其贪恋美色,贪图享受,纵情娱乐,导致朝廷纲纪松弛,祸乱发生。罗隐《华清官》“也只道德胜尧舜,争奈杨妃解笑何”,元稹《连昌宫词》“开元之末姚崇死,朝廷渐渐由妃子”。这些诗句鲜明的说明了诗人们的态度。再到后来,就像后期诗人们同情杨贵妃一般,有些诗人也同情起唐玄宗来。确实也是,将李杨二人身上的帝王,妃子光环拿掉,他们也只是普通人。不能否认的是他们之间确实有爱情,但由于二人身份的特殊性,从而使二人的爱情不得善终,杨贵妃逃不了死的结局,而作为皇帝的唐玄宗,即使身份尊贵,也无法挽救自己所爱之人,唐玄宗在这件事上甚至可以说有些可悲与窝囊。这一点上,他们二人的爱情是绝对比不了民间普普通通的小夫妻的,因此诗人们对此倾注的较多的是对唐玄宗的同情。李商隐《马嵬》“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大多数人在分析这句诗时认为是作者对唐玄宗的讽刺,讽刺其不能如平常夫妻般保护自己的妻子,而我们认为这里除了讽刺之外,对唐玄宗的身不由己的爱情有一种同情的意味蕴含其中。同样表达这种感情的诗还有李益的《过马嵬坡》“金甲银旌尽已回,苍茫罗袖隔风埃。浓香犹自随鸾辂,恨魄无由离马嵬。南内真人悲帐殿,东溟方士问蓬莱。唯留坡畔弯环月,时送残辉入夜台”。

二、关于李杨二人诗歌的不同主题

通过分析了诗歌中对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不同的态度的变化,我们对于诗人们所要表达的不同的诗歌主题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诗人们在写到关于李杨二人之事时,要表达的主题主要有政治主题,追忆主题,爱情主题,消遣主题。endprint

(一)政治主题。从不同时期分别对于杨贵妃和唐玄宗的批判来看,诗作蕴含的主题主要是政治主题。由于安史之乱带给全国人民沉重的打击与伤害,诗人们见此国乱民危的场景,更多的是想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并探讨出国家衰败的原因,所以以政治主题切入,认为是杨贵妃美貌惑主以及唐玄宗过度宠爱贵妃,并且任用与之相关的杨国忠等小人,从而导致荒于治国,朝政衰败。这里面不仅有对杨贵妃,唐玄宗的批判,更有对杨国忠等奸臣小人的批判。从这些批判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李杨二人事件人们还是更多的与国家政治联系在一起。如杜甫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北征》,主要内容是向皇帝叙述回家路上的所见所闻以及感想,整篇诗都谈及了国家政治,叙述国家政策的得失,诗的末段提到李杨二人之事,也是从政治的角度人手,说明唐玄宗赐死杨贵妃是正确的行为,是为了国家社稷考虑,可以见出杜甫的作诗风格是关乎民生政治。像这种表达政治主题的诗还有很多,比如李商隐的《华清官二首》,杜牧的《过华清官绝句三首》等等。

(二)追忆主题。即使唐玄宗后期出现了安史之乱导致的混乱局面,但是毕竟在其执政前期,唐玄宗也是一手开创了开元盛世,是唐朝比较政治开明,经济繁荣,各项事业大力发展的一段时期,刚好李杨二人的故事也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并发展的,但是安史之乱以后,盛世不再,商业经济等发展也收到严重的挫伤,停滞不前。因此有些诗人通过描写李杨二人之事,不是像前人那样联系政治,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昔日盛世的一种追忆与怀念,感慨盛世一去不复返,悲叹所处时代的荒凉萧瑟的一种悲伤的情绪。如王建《华清官感旧》“公主妆楼金锁湿,贵妃汤殿玉莲开。有时云外闻天乐,知是先皇沐浴来”,张继《华清官》“天宝承平奈乐何,华清宫殿郁嵯峨。朝元阁峻临秦岭,羯鼓楼高俯渭河。玉树长飘云外曲,霓裳閑舞月中歌。只今惟有温泉水,呜咽声中感慨多”,通过对以往有关杨贵妃的事物的描写,表达出一种旧物仍在,盛世却已远去的悲哀与落寞。

(三)爱情主题。在有些诗人的笔下,二人的爱情故事还是很动人的,当然一方面可能李杨二人之间本身的感情很浓厚,另一方面可能因为诗人大都情感丰富,在描写二人之间的故事时加入了自己的想象成分,使得他们之间的爱情被表达的更加的充分与突出,使得爱情成为继政治,追忆主题之后的又一大主题。比如著名的自居易的《长恨歌》,人们对于这首诗的主旨向来有多种说法。他的原本的创作主旨是“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但是很明显,整篇诗歌所要表达的重点与其原本的创作主旨十分的不一致,他自己也把这首诗归在感伤诗大类中。他把更多的笔墨花在了表现李杨二人之间的真挚的爱情,比如长生殿,马嵬坡等经典的事件的描写。他甚至不满足于只写李杨二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生死离别,之后还用浪漫的手法虚构出海外仙山等情节,“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更是让后世无数人为李杨二人悲壮的感情长叹。原本想致力于写政治主题,对君王进行讽刺批判,但是在诗中表现的一点也不明显,对于李杨二人深厚感情的描写已经重重盖过“汉皇重色思倾国”这一句简单的微弱讽刺。

(四)消遣主题。随着诗人们生活的时代距离唐玄宗杨贵妃的时代越来越远,这件事情中透露出来的对于国家政治的忧叹,对君王贵妃的讽刺,对于其二人的真挚的爱情的感叹与惋惜,以及对于二人爱情不得善终的悲叹与同情,对于大唐昔日盛世的追忆等等这样的一些情绪,实际对于诗人的影响已经渐趋微弱了。这件事仅仅作为一种存在,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一项谈资。于是有些诗人作的诗就没有承载着太大的咏叹国家兴亡,赞美情感的主题,只是冷静客观的对这件事做了记叙,甚至有些诗对杨贵妃的生活做了精细的描写。而后人是不可能对杨贵妃的生活有太多的确切的了解,做如此细致的描写,只能是对其的一种想象与杜撰,而诗人们最不缺的就是想象的能力,用大量的笔墨对贵妃生活做描写,可见只是一种茶余饭后如同向人们讲故事一般的在叙述着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事情,这里不会包含有太多的意味,可能仅仅只是像消遣娱乐般的在提及这个故事。比如像张祜《阿鸨汤》“月照宫城红树芳,绿窗灯影在雕梁。金舆未到长生殿,妃子偷寻阿鸨汤”。《杨柳枝二首》“凝碧池边敛翠眉,景阳楼下绾青越。那胜妃子朝元阁,玉手和烟弄一枝”。这两首诗都带着想象的成分描写了杨贵妃生活的细节,我们认为可能包含着一些消遣的成分在内。

三、诗歌主题的变化趋势

从以上各种不同的主题,我们可以看出唐代涉及李杨二人诗的变化过程是政治因素的逐渐减弱,个人情感的因素逐渐在加强。

诗为政治而作的话,就带有一定的劝谏讽喻甚至批判的意图在里面,这样的诗,它的教化作用更为明显,比如以政治因素为主要方面的吟咏李扬二人的诗,批判了杨贵妃,唐玄宗,杨国忠等人的荒诞误国的行为,这样不仅是对当时历史事件的分析,更是希望能垂戒后世,希望后世的治理国家的君王们千万记住这样的惨痛的历史教训,谨慎治国。而且在以政治为切入点的诗,也存在着一种变化。先开始诗人们还能遵守温柔敦厚的诗风,对君王是委婉的劝谏,可是越到后来,诗人们也越来越大胆的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君王,痛斥君王的暴行,人们不再盲目地认为君王的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坏事永远是身边的奸佞小人干的,能够正确地分析事理,这才是正确的忠君。此时的诗较多的与国家大事,朝政兴亡联系在一起,政治因素比较强。

诗为情感而作,这样就能更多的体现诗人自己对于事件的看法,更多的表达诗人内心的声音,更能心平气和的展示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像诗为政治而作那样,全都围绕着国家政治等一切来讲述李杨二人之事。这种情况以追忆主题的诗为转折点,以描述李杨二人之事,追忆开元盛世,感慨国家兴亡,诗人们对国家政治的思考仍然存在,但是有所减少,增加的是个人对于以前时代的怀念与今昔对比而产生的伤感,此时情感因素大大加强了。而到了主要以情感为表达主题的诗中,诗人们的情感因素更多。安史之乱带来的伤痛离诗人们所处的时代越来越远,政治因素在诗中的体现也越来越薄弱,由诗人们对杨玄宗与杨贵妃的态度转变也可以看出来,对他们二人不再以批判为主,而是以同情为主,甚至对他们的爱情悲剧也不胜惋惜,可以看出情感因素在进一步加强。在作诗为消遣这一类诗中,已经完全体现不出政治的因素了,诗人们作诗的动机只是一种猎奇的心理在驱使,杨贵妃可以称得上是比较具有传奇色彩的女子,采用人们熟知的李杨二人的题材,写一写她的奢华精致的生活,能满足后世人对于杨贵妃的感知兴趣,因为后世人对国家衰败,盛世难再的关注已经越来越少了。endprint

还有一点变化就是注重把笔墨转向李杨二人事件中的一些其他方面。除了李杨二人是中心人物,不能忘了的一点就是这件事中的一个隐藏人物,寿王。杨贵妃曾是寿王的妻子,而后唐玄宗父占子媳,在这件事上,寿王无疑很委屈,内心也肯定十分痛苦,但大多数诗人都忘记了这一人物的存在,或者说因为惧怕唐玄宗不敢将此事提及,但是到了唐代后期,就有人把寿王作为一个主要人物来描写,用细致的笔墨写出了寿王内心的挣扎与痛苦,他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比如李商隐的两首诗,《骊山有感》“骊岫飞泉泛暖香,九龙可护玉莲房。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惟寿王”。《龙池》“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这两首诗都细腻的写出了寿王的苦闷伤心。还有一点就是把写作的中心由专注描写李杨二人转向描写杨贵妃的日常生活等次要方面,如上文提及的张祜的两首诗。

四、诗歌主题变化的原因

首先是不同的作家个人特性所导致的变化。如杜甫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主张作诗要反映时代政治,对不公正的现实要有所揭露与批判,因此他作的关于李杨二人的诗大都包含着政治因素,对皇帝的劝谏,对李杨二人的批判。而唐代另一重要诗人李白却不一样,他是一个典型的浪漫主义诗人,可能他的其他一些诗对于社会现实有批判揭露,但是就涉及李杨二人的诗来说,他还是停留在赞美杨贵妃美貌的层次上,并且运用了想象的手法,极大地夸耀其貌美。而晚唐时期的李商隐,由于他的生活环境以及情感经历,他是一个感情细腻的人,观察生活细致入微,他的专长在于描写情感,所以他能观察到大多数人不易察觉的寿王这个人物,并为之作诗。

其次是作家所处的时代对于作诗的影響。比如在将批判的矛头指向谁这个问题上,就体现了时代这个因素很大的作用。安史之乱刚刚爆发之际,诗人们探索原因时,即使知道唐玄宗也有一定的责任,但是因为其是君主,不敢对其有太多的抱怨,加上“红颜祸水”的观念深入人心,所以把一切责任推在了杨贵妃身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愈加冷静的思考,加上唐玄宗已逝,无须有太多的顾忌,诗人们便转而将批判的对象变成了唐玄宗。

最后是诗人们将李杨二人的身份平民化,不再将其看作是至高无上的君王与妃子,只是将他们看成普普通通的恋人。将他们尊为皇帝与妃子时,人们便会将他们的爱情看做是荒淫误国,朝政衰败的导火线,对他们的感情颇有微词,认为皇帝不应该贪图美色,耽误治国,认为杨贵妃的死是理所应当的。而后期诗人将他们的身份平民化,将他们只是当做一对普通的恋人,这样他们的爱情中的政治因素便大大减少,人们注意的是他们之间单纯真挚的感情,于是便有了对他们爱情悲剧的感叹。endprint

猜你喜欢

唐明皇杨贵妃
张九龄智谏唐明皇
杨贵妃死亡之谜
月夜偷曲
祭拜戏祖唐明皇之祭文简释
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出处
杨贵妃 王朝的女人
《王朝的女人·杨贵妃》梦回大唐
杨贵妃人物形象的变化及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