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下高职辅导员工作创新思考

2018-01-23沙苗苗黄柱刚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高职辅导员工作创新互联网+

沙苗苗 黄柱刚

[摘要]“互聯网+”的内涵是以用户为中心、去中心化、连接、重构,是一种生态更替。高职院校辅导员在“互联网+”时代下需要重新审视自身工作职责、工作对象特点,运用互联网思维改变过去把工作重心放在学生事务管理上的做法,让辅导员的工作回归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本源上来。当前的数字化校园和学生事务一站式服务为辅导员工作运用新媒体提供了前提条件,辅导员接下来需要通过强化品牌意识、打造辅导员个人名片;适应网络技术平台,增强互联网+的思维;重视网络监控、加强网络管理三个方面来提升育人功能。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辅导员;工作创新

“互联网+”对高职辅导员工作而言意味着一种生态更替。生态更替的前提是让所有问题回归本源,并以互联网的特征进行重构;以用户为中心,去中心化,连接,重构。高职院校辅导员在“互联网+”时代下需要重新审视自身工作职责、工作对象特点,运用互联网思维改变过去把工作重心放在学生事务管理上的做法,让辅导员的工作回归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本源上来。“以学生为中心”,了解新时期学生不同于以往学生的需求和关注点,只有这样,才能以生态的角度思考“互联网+辅导员”工作。

一、数字化校园。辅导员工作的新常态

长期以来,辅导员工作始终围绕申报、统计、筛选、分析、上报这五个工种开展各项学生服务工作。从评优评先、奖助学贷、违纪处分、成绩评定、保险服务到考勤管理、宿舍管理、安全管理、生活服务等,事无巨细。辅导员以时间为轴,按照每学期既定内容,周而复始的重复着每一个规定动作。这些规定动作学生的配合度与执行情况我们很难或者少有去分析,然而大数据时代让所有数据分析成为现实。对于学生工作而言,分析数据和材料背后学生管理的发展趋势,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可以给辅导员的育人方向提供更科学的参考依据。高职学生实质在校两年半,我们的工作对象服务周期相对本科更具紧迫感,凭经验办事,按套路出牌不是坏事,一旦面临学生新问题时我们只能选择经验应付,缺乏处理问题的前瞻性,也不符合创新育人的职业精神。因此,互联网+时代让我们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开展学生工作势必事半功倍。

(一)数字化校园搭建辅导员工作新路径

95后的学生思维新潮,追求个性,他们精于电脑技术,善于利用网络资源,

动动手指能搞定的事情不愿来回奔波,数字化校园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应运而生。学生管理部门将学生的所有数据:学习成绩、获奖信息、图书借阅信息、校园卡饮食消费信息、进出宿舍信息、上课出勤等导人数据平台,经数据分析,辅导员在后台就可以看到管理学生的所有情况。笔者以所在高职院校助学金申请为例,先前的大致程序是这样的:辅导员对学生提交上来的大量证明材料筛选,甄别贫困档次,让真正贫困的学生享受到国家关怀,只能凭借个人主观评判,缺乏科学的评判标准,评定等级时苦不堪言,学生也会质疑辅导员的评价方法,认为主观评定无法心服口服。搭建数字化系统,将学生家庭贫困因素模块化,通过学生各项模块网上操作选择,辅导员后台导出各项指标,就能相对准确的甄别。小到宿舍调换,大到学生就业,这种系统化的管理模式将增强辅导员育人工作的全局意识,精准服务意识,差异化需求服务意识。

(二)运用大数据平台提升育人功能

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都有各自优势。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与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不是单一维度的数值反映,而是多维度、综合能力的体现。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所有社会科学领域能够凭借前沿技术的发展从宏观群体面向微观个体,让跟踪、记录、处理与分析每一个人的数据成为可能,帮助学校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即主体多元化、内容多维化、方法多样化,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促进了对学生的多元化评价。

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对象是一群思想还未完全成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尚未形成的大学生,他们有活力有潜力并且充分想要自由,脱离父母和师长的掌控。他们积极地获取新资源新信息,充分运用网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作为学生工作者,辅导员服务的对象是差异、独立的个体,一百个人有一百种想法,然而你要把你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是比较困难的,以往辅导员只能依赖于个人的经验、凭借个人的学生工作经历来作出判断。这种传统的主观决策方式和基于经验的学生管理模式会发生作用,但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可以有效地作出更科学的判断,做出更加理性化的决策,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提高育人效果。

二、学生事务一站式服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涵

(一)学生事务一站式服务,是服务的集成、整合

学生事务涉及学校各职能部门,相当于政府各级机关单位,学生办好一件事,往往要跑几个部门,效仿政府政务服务,学生事务一站式服务,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进驻服务项目,切实解决学生需求。让学生不在一有事情就找辅导员,各职能部门的关乎学生成长的教育平台直接通过进驻的服务项目向学生开放,不再通过辅导员转述,进一步明确了辅导员工作角色。笔者所在的高校学生事务中心涵盖公寓管理,就业与培训、教务服务、物业服务、影印服务、医保服务、综合服务等让学生处理个人事务极其明确。各窗口派驻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人驻,辅导员工作室全力解决学生的各种压力,困惑,帮助学生塑造自我。各司其职,形成学校全员育人的活力。

(二)明晰辅导员角色,重视辅导员职业化发展

2014年教育部出台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要求是辅导员走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之路。明晰辅导员工作角色,让辅导员从班级琐事中解放出来,从事更加富有内涵的育人和咨询工作。而实际工作当中,辅导员工作的界定模糊、学生管理事务繁杂、工作发展方向不明确等阻碍了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辅导员专业化实质上就是依托专门的机构及终身专业训练体系,对辅导员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培养,使辅导员掌握高校思政工作的知识和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提高自身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的过程。这就需要学校层面与思政部门牵头,对辅导员职业化进行政策引导。通过打造辅导员学术沙龙、辅导员论坛、辅导员学生管理刊物等品牌,对辅导员进行职业价值培育。学校层面要有专业的大思政工作团队,人事部门还要对辅导员职业化进行职业发展通道支持,顶层设计重视辅导员职业化发展。endprint

三、借助互聯网+,让辅导员工作回归本源

95后的大学生生活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停留在几次班会,发发通知、老套的教育学生要好好学习的简单谈心,处理问题简单粗暴的方式。与时代脱节,即使你在用心良苦,学生也不一定买单。与时俱进,以新媒体为介质,让辅导员做自己该做的事。

(一)强化品牌意识,打造辅导员个人名片

进入21世纪,一个人的事业已经从做一份工作,追求一个职业,发展到建立自己的“个人品牌”,“要想在芸芸众生中超然而出,就要建立自己的个人品牌。”美国管理学家汤姆·彼得斯这样说。在学生面前,辅导员接触最多,先天具有吸引关注的优势,他们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和习惯。虽然每位辅导员的天分能力大小不一,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这就需要他们自觉加强业务学习,不断丰富知识结构,提高工作技能;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积累较为深厚的人生阅历;及时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和科学规律。

(二)适应网络技术平台,增强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让这个社会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新媒体信息“随时、随地、随身、随意”的便利性,让所有人感受到巨大的不同。辅导员通过智能手机建立QQ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线上线下同时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那是以往的时代无法比拟的。然而如果真正的网络技术未被辅导员掌握,仅仅停留在一些简单的操作上并没有实质性行为,那么“互联网+辅导员”则未真正触及核心。因此,一方面要直面“互联网+”时代的生态更替,增强自身网络管控能力,深入推进网络工作方法,主动利用各种社交工作,营造师生之间的社群生活氛围;同时也要不断学习互联网技术,适应新时代带给我们的机遇,让学生工作成为辅导员一辈子的事业。

(三)重视网络监控,加强网络管理

高校学生在校期间的大部分时间被互联网所占据,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传递至每个角落,微博、微信的广泛使用,使得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针对身边的事情任意的抒发感受,针对社会热点、难点,全社会给予广泛的关注。高校学生是思想意识较为激进且容易出现波动的群体,容易出现规模化的思想意识流,也较容易形成团体性意见,部分非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词语迅速蔓延,更有一些直接的安全隐患例如:民族问题、宗教传播等,一些社会网站以利益作为驱动,背景也较为复杂,但却有广泛的使用人群,而相比而言,校园网络的教育和传播平台则较为单一,且使用率不高。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一线队员,应培养和具备基本的网络素养,主动开展高校网络舆情监测及引导,提升个人在互联网背景下的人际交流和沟通能力,与各兄弟院校建立有效的联系网络,相互联系,相互支持,总结经验寻求较好的应对方式。

结语

“互联网+”加速了教育的自我进化能力,除了为教育领域播撒“红包”,也撒下了“炮弹”,“互联网+辅导员”工作还有一段相当长的道路需要我们去积极探索、尝试、体验和总结。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职辅导员工作创新互联网+
高职辅导员在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探究
高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实践
媒体融合下广播电台编辑工作创新研究
高职辅导员企业文化传导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