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子思想对现当代教育的启示作用

2018-01-23孟煜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教育目的教育思想老子

孟煜

[摘要]老子的思想主张无为、无我、示弱、寡欲,老总提倡的“仁”要出自本心,是一种天性使然的自然流露。老子被西方学者视为中国哲学的鼻祖、中国文化的流觞,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在研究老子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学生中心”和“自由学习”等创新性的学习理论,故老子的哲学思想至今仍对多学科领域具有极其深远的研究价值及实用功效。

[关键词]老子;教育思想;教育目的;仁

一、老子的教育目的论

老子对教育目的的根本观点表现在人性的表达需要受到“道”的支配和束缚,人、天、道与自然应是和谐统一的关系。他认为,人性不应简单地以善恶为评判标准,而“自然”和“道”才应是评判准则。老子主张人的本性是极其珍贵的,逾越度的教育是摧残人的自然本性,是不可取的。倡导“绝圣弃智”,不迷信于权威,恢复如婴儿般的本真。

对于领导者的个人修养,老子提出了“四个不”即: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不走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其中,老子所认同的自矜对现当代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影响是持久而深远的。不自矜就是希望教育者不要自视清高,应遵循教学规律,不以個人意志为转移。在对待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耐心而真诚地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同时还要清楚地认识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出现的任何矛盾都是可以相互关联、相互转化的,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们要做到守拙而自矜,才能真正地实现“不争而争”,师生关系才会在逐步的相处融洽。老子所倡导的理想人格,并不指拼尽蛮力的勇士,而是能时刻客观而理性的反思自身若干不足,却又充满信心充分利用事物的矛盾运动和自然发展规律来不断丰富个人修养,成为真正的仁者。

老子的理想人格还表现在顺应自然的方面。他认为,具有高尚人格的人是可以摒弃外界纷繁的物质欲望后所能达到的赤忱本真,这是一种绝对精神的高度享受,而非感官或物欲所能带来的极大满足。这种主张要求教育工作者们清贫乐道,以高度的教育热忱来从事教育工作,旨在达到高尚的伟大人格,不因外界物欲的吸引而追名逐利,丧失本心。老子曾这样论述“是以圣人之治,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意思是说,圣人是这样来治理国家的,就是他会采用无为而治的治国方法,不强求束缚他人以致身心自由,用不言的方式去教化他人,使之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来积极向上。无为是说人们不能在自然面前恣意妄为,引申到现代教育教学活动中就是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们能够在日常教学中关注学生们的自身发展规律,同时注重培养调动受教者的积极性、主动性来乐观的自发进行学习活动,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是和谐融洽的,而非消极对立的,师生角色也可以适当进行互换,施教者不应作为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宰者,而应成为督促者、引导者。受教者不应处于施教者的从属地位,而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去学习实践。老子还强调,教育教学活动应含蓄而内敛,避免锋芒毕露。他认为,人性的发展应遵循可持续原则,引申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告知施教者要含蓄谦卑,秉承活到老学到老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不断深入提升自身的知识文化素养。

老子还将刚出生的婴儿视作最符合“道”与“自然”的个体,认为只有新生婴儿才符合自然和天道的道德。这种主张引申到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劝谏施教者应永葆赤子之心放归本真,摒弃弄虚作假、封闭自是的教学态度,实现内心发展的高度自由。

二、老子的德育论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是中国德育思想史上的经典著作,其蕴含着囊括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等方面的德育思想。在德育目标上,老子遵从“尊道德贵”,他以道和德为第一要义,作为评判德育的最高标准,切实抓住了德育之根本,为后世所沿袭。《道德经》的主要教育内容包括自然无为、慈爱万物、崇尚节俭、示弱不争、诚实守信等方面,成为中国传统德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德育思想史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积极贡献。老子德育方法的独到之处表现在潜移默化、化难为易、直觉自醒等方面,这与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在德育观上的观点有着极大的不同。老子德育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在校的少年儿童,而是面向全人类,他就像是一位充满着智慧的长者在循循善诱地教导施教者成为有道德的有为之人。

老子主张,“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和支配世间万物的根本规律,其本质属性是自然无为。“无为”是在遵从事物发展必然趋势的基础之上,反对外界纷繁的干扰束缚。因此,老子认为施教者应该“希言自然”,而不是一味地训导教诲和填鸭式教学,耳提面命的教学模式并不能取得理想中的教学效果,而遵从受教者的本心,顺应其身心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相对科学的教学计划,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达到“无为而无不为”最高德育境界。

老子认为,慈爱加上同情心是天下人友好相处的不竭动力,“我有三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人与人的交往应真诚而友爱,而不应争名逐利相互角斗,这种仁慈的道德观贯穿到现代教学中要求施教者真诚关爱学生,用爱心去唤醒消极的灵魂。师生间通过情感桥梁的架构,可以打开学生紧闭的心门,帮助其自信心的建立。

老子对诚信的阐述,侧重“真”和“信”等方面,贯彻到德育内容层面,老子强调“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即做人要返璞归真,时刻保持纯粹、善良的自然本性,同时要“言善信”即说话办事要讲究诚实守信。这些观点落实到德育论的内容方面要求施教者摒除杂念,专心致力于教学工作,对待施教者要做到言而有信,这样才能树立权威、令人信服。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老子德育方法的典范之例。“行不言之教”是指施教者应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逐步引导受教育者,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能够摒弃强迫灌输之不足,更易为学生接受。同时,施教者应做到言传身教,这种润物细无声式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受教者在相对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快乐学习。此外,教学内容也不应一次性的灌输给学生,而应该由易到难,逐步渗透给学生。当然,教学工作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受教者的接受能力也不尽相同,在大多情况下,知识的传授需要经历多次的重复,这就要求受教者秉持不厌其烦、循循善诱的良好品质,恰到好处地引导受教者领悟知识的真谛。endprint

三、老子的慈爱论

老子心中的理想社会既不是人治社会也不是法制社会,而是个人、自然與社会的和谐相统,老子思想体系中的“慈”,体现在关爱社会、关爱自然万物、关爱世间他人以及关爱自身上面。老子主张以广博的胸襟去友爱他人、善待生灵、包容万物。“慈”首先要求社会统治者具有仁慈之心。在老子看来,国家政治的优劣与否归结于统治者的内心的善与恶,若统治者自身内心质朴、心系百姓,社会才能趋于安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如若统治者内心奸诈狡猾,社会风气就会相对败坏,黎民百姓的日子也将不会好过。在保留自己仁慈本心的基础之上,人们还要知晓如何去顺应自然、摆脱欲望的束缚,这样才能保持内心世界的平静、与自然相协调,从而社会安宁祥和。

当教育工作者们从事教育工作时,老子有关“慈”的哲学思想就要求他们,始终秉持对受教者的关爱之情,把受教者的感受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时刻关心受教者身心的发展变化,以此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此同时,施教者还应时刻保持自身内心世界的纯净,向受教者们传递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老子并不提倡儒家思想关于“三纲五常”的观念,认为这种森严的等级观念严重地束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老子这种自由平等的思想颇具独创性,对千百年后的今天仍有教育意义。所以,在现代教学中,施教者与受教者的关系应该是自由而平等的,施教者不能故步自封,应不断汲取新鲜的理论知识来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教育工作者也不应该用复杂死板的规章制度来束缚受教育者,而应该以柔克刚、以身作则,令受教者心悦诚服,形成和谐融洽、相对愉快的学习气氛,充分调动受教者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行不言之教”也是老子所提倡的一种教育方式。在老子看来,“不言”不是不教学,而是“少言”。贯穿到现代教育工作中,要求教育者转变在以往教育活动中,老师说得多学生说得少的教学模式;逐渐转变为换学生为教学主角,提倡自主学习、快乐成长的新型教育观。教育管理者不应该是居高临下、发号施令地叫嚣着,而应该是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的行动标兵,在潜移默化中使受教者自主自觉地跟随学习施教者。这种教学方法会在不知不觉中为受教者树立正确典范,即“善行,无辄迹;善言,无假谪”。

老子主张教育者要谦虚恭谨,不骄傲自满,“白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意思就是说,勇于自我展现的人并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自以为是的人并不能得到别人的称赞,自吹自卖的人并不会有什么功绩,骄傲自满的人的事业并不能长久兴旺。老子还认为,人贵有自知之明,“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意思是说,知道自己有不足之处的人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的人是很糟糕的。所以说,教师工作者要秉承活到老学老的可持续原则,不断丰富自身科学文化素养。

四、老子的教育思想对现当代教育的启示作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家学说昭示着人们在教育工作中应按照科学的教育规律来从事教学活动,切忌主观臆断、刚愎自用。在实施教育教学的活动中,老子的哲学思想值得我们借鉴的有以下几点:一是“图难于易”,树立正确的难易观念,施教者和受教者都应由易到难,遵循科学的认知规律,以此来解决复杂的问题。只有认真地走好了脚下的每一步,才能取得质的飞跃。教育工作者只有秉持图难于易、慎始慎终的优良品格,才能切实履行一个优秀教育工作者所应尽的义务,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二是“无为而治”,在教学活动中,施教者要切实遵循教学规律,不人为地对受教者强制约束,旨在锻炼受教者的自能能力、开发无限潜能。综上,老子的哲学思想对现当代教育工作者的启示作用是极其深远且值得后世深入研究的。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目的教育思想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朱熹的理学教育思想及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论教育价值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浅论罗家伦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办有气质的乡村小学
践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开幼儿美术之路
智者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