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历中的“生命意识”

2018-01-23张隽波

家庭服务 2017年12期
关键词:历书祭天生命意识

文|张隽波

2017年就要过去了,每到辞旧迎新,有个流传多年的谜语又会频频出现。谜面:有个礼物虽不珍贵,但可以用一年。谜底:日历(历书)。

新年来临之际,换一本(张)来年的日历或历书,已是好多家庭的必需。信息时代,电子日历大行其道,但纸质日历仍然有其忠实的“铁杆粉丝”,或者说,变化了的只是日历形式,人们对它的需求从未改变。

年底送历,古已有之

日历不仅自己用,还经常被当做礼物送给亲朋好友,尤其是那些印刷精美、设计别致、包装考究的日历。其实,年底送日历早在唐代就已存在,在宋代发扬光大,并渐成“习俗”。

一般认为,历书在唐代宫廷中产生,之后散布到民间。现在可见的有: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年)日历,甘肃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和中和二年(882年)几种日历,都是现存的较早刻本。

颁历授时向为皇家作为至高皇权所控制,每年的新历编印好后,皇帝通过官方渠道颁发给各级官员,并在明代形成了庄重严肃的颁历制度和仪式。有一种说法是,年底送历与宋太宗有关,每到岁末,宋太宗都要赐给文武百官每人一本历书,书里详细记录着下一年的日期、节令、种植、耕作等。历书所记内容,一般以一年为限,从正月初一开始,到除夕为止,如果拿前一年的皇历来指导本年度的生活,当然不合时宜。

官员们收到历书后,当然要表示感谢,内容多是赞美皇帝功德,歌颂太平盛世,表达内心感恩等。唐代刘禹锡就曾写过《为淮南杜相公谢赐历日面脂口脂表》,“天书下临,睹三光之照耀;玉历爰授,知四气之环周。”宋代陆游写过两篇《谢赐历日表》,“适当颁历之辰,治象一新,欢声四溢。”宋代王安石也写过《赐历日谢表》,“正时所以做事,治历所以明时”。

颁历时间一般固定在农历十月初一,过年前两个月颁发新历书,较好地保证了偏远之地在来年的使用。陆游在《斋中杂兴》诗中写道:“去国己酉冬,忽见十颁历。”清代的《燕京岁时记·卖宪书》记载:“十月颁历以后,大小书肆出售宪书(历书),衢巷之间亦有负箱唱卖者。”

历载时间,蕴含吉祥

历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记载时间的使命,至今已逾4000余年。

时间有形亦无形,难以琢磨。记载时间的历或历书却有形可见,它以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为依托,以地面上动植物的变化为节点,并按一定的顺序排列,成为人类创造的重大文化成果之一。

唐以前的历比较简单,现在只能看到残片。唐中后期时,历书开始装订成册。历书出现前,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春种秋收,夏管冬藏;历书出现后,时间可见,光阴可惜,古人行动慢慢趋于一致和规律。这一推动社会进步的伟大功绩,堪比“车同轨,书同文”。我们无法想象,没有统一时间标准的现代社会,如何进行高效运转。

从本质上说,历法和历书是天文学的一部分,都从观天象中得来。古代天文学其实更接近于“天学”,制订历法,编制历书,都是为了应验一个道理,那就是:天上发生的一切,地上都要遥相呼应。由于对天意的强烈信仰,在把天象看做是上天对统治者下达的先兆的同时,还认为地上统治者的作为反过来也会影响天象,是谓天人感应。这一占验经过时间洗礼,最后成为一门高深莫测的大学问,普通人难以企及。百姓人家能够接触到的和看得懂的,就是每年一本、出身高贵的历书。

历书包括历表(历谱)与历注两部分。历表相当于今天常见的月历、日历、台历等所承载的内容,即对年、月、日正常排列的表格式呈现。历注是对历表做的注释和补充。历表加上有吉凶宜忌内容的历注,即构成一本历书所涵盖的内容。历书在内容上的繁杂表明,历书不仅是一种计时授时的工具,也承载着人们对于宇宙、世界及身边生活的理解和认知。吉祥是人所共求的自不必说,凶险和忌讳则是要切记和祈禳的对象,碰到这样的日子,绝不可大意行事,万一迫不得已非要做某事,必须请高人指点逢凶化吉后方可为之。古人买回历书后,多要对其进行顶礼膜拜,这还不够,最好在历书封面再写上“夜观无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昏暗的油灯下观看“天机”时,全家平安顺利、吉祥如意。

日月轮回,时光流转,象征永恒;历载时间,依律授时,蕴含吉祥。为追求家庭美满、子孙绵延,人们对上天的殷切祈盼部分转移为对日历的顶礼膜拜。

日历中的“生命意识”

日月轮回,时光流转,象征永恒;历载时间,依律授时,蕴含吉祥。为追求家庭美满、子孙绵延,人们对上天的殷切祈盼部分转移为对历书的顶礼膜拜,并渗入到日常生活,尤其是年中重要时节和个体生命之初,都缺少不了历书的存在。

祭天是华夏民族最隆重、最庄严祭天的祭祀仪式,是人与天的“交流”最高形式。祭天仪式通常由“天子”主持,通过祭天来表达人们对于上天滋润、哺育万物的感恩之情,并祈求上天保佑华夏子民。北京天坛祭天仪程中,就有一项“呈报时辰”环节,冬至当天日出前七刻(四点一刻),钦天监、太常寺堂官将时辰奏折放入斋宫无梁殿前的时辰亭,再由总管太监取出呈达皇帝。在这里,时辰奏折就相当于历书或日历。

个体生命之初,满月、百天、抓周等重要节点,都要举行热烈隆重的庆祝仪式,其间,寓意丰富的器物必不可少。以长命锁为例,大家相信,戴锁可以保佑幼儿无灾无疾,健康成长。银锁正反面有文字与图案,它们都具有增强锁的保育力量的作用。民间也有用抓周筛替代长命锁的,抓周筛内,有笔、算盘、书、食物、葱、印章等,每个物件都有其独特的寓意,其中的书如用历书替代,暗含不仅要知书达理,还要生命长久、幸福吉祥、香火永续。

我国江南部分地区,还流行着给小孩子挂(戴)“历本袋”风俗,有的小孩一出生就开始挂着,挂上取下看个家方便,并不是时刻必挂。历本袋形似荷包(香袋、香囊),是将日历纸、米、桃叶、茶叶、硬币等用布包起来,布多是红布,再用彩线缝边。日历纸多用每年发行的历书封底,因为这一页多有十二属相年龄对照表,折叠后放入历本袋中,意思是希望孩子健康平安、长命百岁。

1982年,江西省南城县岳口乡的一座明代晚期古墓中,出土了一本长30厘米、宽16厘米,白绵纸质,木版印刷的历书。1984年,贵州省惠水县的一座明代古墓中,发现了6本明代历书,这些历书全部置于死者头下,年号均为万历年间,长23厘米,宽13.8厘米。由此看来,明代已有随葬历书的习俗,背后的动因还待进一步探讨,但历书中蕴含的“时间永恒、生生不息”等因素已被古人重视。

猜你喜欢

历书祭天生命意识
父亲的历书
中国水墨人物画的自省与自觉——从方增先的《祭天》谈起
顶流CP,总有一个要“祭天”?
俄藏黑水城出土西夏历书研究——以инв.№8085夏天庆十二年(1205年)乙丑残历为例
直道与匈奴“祭天金人”
鲜卑族的崇山与祭天
沈从文笔下底层人物的生命意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老人与海》与《活着》的生命意识比较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生命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