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俗研究》2018年总目录

2018-01-23

民俗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民俗学民俗信仰

2018年第1期

学术前沿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国文化的自愈机制 张举文(5)

劳作模式:民俗学关注村落生活的新视角 李向振(17)

身体性与祛身化:一种关于共同体衰变机制的分析 黄 剑(25)

非遗论坛

博弈与坚守: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关于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命运的多维思考 黄永林 孙 佳(34)

“迷信”与非遗之间:关于江南的民间信仰与农村妇女的一些思考 [日]佐藤仁史(42)

以民众为本位:当代节日志的价值旨归与实践追求——以“传统节庆文化论坛”相关讨论为核心 朱振华(51)

民俗史

谁是正统:中国古代耕织图政治象征意义探析 王加华(57)

商周族氏铭文中的鼗鼓形态与鼗族 高晋南(72)

试论汉代的民间借贷习俗与官方秩序——兼论汉代民间借贷中的“契约精神” 李一鸣(78)

唐宋转型中宋儒的二重性——以家族祭礼为中心 胡长海(87)

新见元延祐“泰山石敢当”碑铭考 周 郢(97)

民间文学

五十步笑百步:历史与传说的关系——以长辛店地名传说为例 施爱东(101)

从传说到传奇——《古岳渎经》与唐代运河淮泗段的地域文化考论 滕汉洋(111)

彝族史诗“支嘎阿鲁”中次要人物的箭垛效应研究 王伟杰(119)

田野报告

饮酒作为山地民族的一种生活方式——以黎、瑶、侗三个山地民族村寨为例 周大鸣(126)

“两家并一家”之传宗接代的另类解读——阴间与阳间的连结 沈 燕(136)

南海渔民关于台风的地方性知识——以广东湛江硇洲岛的渔民为例 罗余方(146)

2018年第2期

民俗学史

孙末楠的Folkways与燕大民俗学研究 岳永逸(5)

语境与路径:“印度戏剧输入说”考论及其学术史意义 浦 晗(15)

《诗经》中的时间——葛兰言的节日与历法研究 卢梦雅(26)

农业遗产专题

19-20世纪江南田野景观变迁与文化生态 王建革(34)

清代以来粤北排瑶林农景观的变迁 周 晴 宫清华(48)

从“高地”到“低地”——从“佐米亚”概念看清代云南边境的普洱茶贸易与族群互动 肖坤冰(57)

洪水与水的控制——亚洲季风灌溉技术的生态学意义及其局限性 [日]秋道智弥 著 吕雷宁 译(67)

民间信仰

泰山与民族主义:一座象征国家的圣地 [美]达白安 著 刘 晓 译(74)

纸扎在中国宗教文化中的演变脉络探析 张小燕(80)

袭旧与更新:近代经济变迁中的民间祭祀组织——以杭州湾南岸地区为例 蒋宏达(89)

私神信仰与公神信仰的流动:冀北的女性灵媒与女神信仰 张 超(101)

冲绳的辟邪俗信与文化 梁景之(112)

民间艺术

论民歌“花儿”在松鸣岩区域的活态传承 戚晓萍(121)

艺术性与神圣性——太行山说书人的民俗认同研究 卫才华(129)

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与手艺人的身份实践——基于黔中布依族蜡染的讨论 王明月(150)

2018年第3期

学术前沿

民主化的对话式博物馆——实践民俗学的愿景 户晓辉(5)

“实践民俗学”的“实践论”批评 王杰文(15)

变迁作为遗产?城市传统作为“自相矛盾”的范畴 [德]沃尔夫冈·卡舒巴 著 包汉毅 译(26)

民俗学史

江南“低乡”究竟有何不同?——《垂虹问俗》读后 赵世瑜(29)

日常生活与作为视角的民俗 王立阳(36)

从人种志、民族志到田野志——围绕“Ethnography”翻译的人类学学术论争 徐义强(49)

民俗史

儒家政教与汉代风俗理论的演变 曲宁宁 陈晨捷(57)

汉代宴饮与国家秩序结构 秦铁柱(65)

女为悦己者容:中国古代女性服饰表征与审美取向 宋金英(74)

民间文学

从感生到帝系:中国古史神话的轴心转折——兼谈古典神话的层累生产 陈泳超(80)

顾颉刚“层累说”的再审视——以大禹传说研究为中心 马竹君(92)

敦煌写本中的人神禁忌 王方晗(102)

“大闹”与“伏魔”:《张四姐大闹东京宝卷》的禳灾结构 李永平(112)

民俗观察

“鬼主”与圣权制——西南地区历史上的治理文化刍议 张小军 雷李洪(119)

乡村剧团与社会动员——以1944年河北阜平县高街《穷人乐》的编演为中心 韩朝建(129)

仪式实践与榉村的社会整合 何 明 杨开院(140)

多元螺旋式世俗化、价值重建与文化自觉——德国巴伐利亚阿柏村天主教徒的实践 谭同学(147)

2018年第4期

民间信仰

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形态建构 金 泽(5)

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 张志刚(14)

西山万寿宫庙会的宗教内涵及文化意义 张泽洪(19)

民俗学视阈下未成年人葬俗的传播与变异——以海岱地区史前时期瓮棺葬为例 王清刚(26)

民俗学史

物质文化研究的格局与民具学在中国的成长 周 星(31)

中国民俗学转型发展与表演理论的对话关系 毛晓帅(51)

他者镜像中的中国近代民间礼俗——法国传教士禄是遒对中国婚丧、岁时风俗的书写与研究 彭瑞红(62)

学术访谈

“生世界”:日本民俗学发展的新动向——日本民俗学者岛村恭则教授访谈录 毕雪飞 [日]岛村恭则(71)

社会变动、“生世界”与民俗 [日]岛村恭则 著 王京 译(76)

日本民俗专题

日本民俗志的立与破 陆薇薇(83)

壬辰战争:耳冢历史记忆的再建构、越境与交涉 赵彦民(95)

日本战后城市化进程中社会习俗的解构与守成——兼论长谷川町子漫画角色的草根性 韩若冰(102)

民间文学

从民间故事看中国家族关系——论“傻女婿”“巧媳妇”的回娘家情节 鹿忆鹿(115)

汉魏六朝人神恋小说中女神主导局面形成的原因 董舒心(122)

“五鼠闹东京”传说的类型与意义 祝秀丽 蔡世青(138)

语言文字类民间游戏的教育功能研究 王 丹(146)

《世说新语》女性称谓和性别文化 马 丽(153)

2018年第5期

民俗学史

民俗学“框架式”语境观的双重向度 惠 嘉(5)

现代技术、日常生活及民俗学研究思考 张翠霞(14)

民俗史

两汉儒生关于“陈涉”符号意指分歧析论 聂济冬(23)

消费视角下的北宋东京节日生活 董德英(31)

道院与财委会:民国时期武夷山的寺产、茶产纠纷 曾 旭(41)

家国情怀:民国以前南洋华人婚礼的“上头”仪式 王琛发(51)

民间信仰

田野调查所见华北碧霞元君信仰的几个问题 李俊领(60)

“泊船祭祀”与“人神互惠”——清代漕运旗丁崇祀文化的规制与功效 沈胜群(67)

雨水与“灵验”的建构——对陕北高家峁村庙的历时性考察 陈小锋(80)

山东财神会习俗研究——以潍坊地区为主的分析 吕树明 黄景春(89)

民间文学

顺服与反抗:关于“天子地”故事的文化分析 陈进国(98)

口头传统与图像叙事的交互指涉——以浙南畲族长联和“功德歌”演述为例 孟令法(108)

田野调查

现代性的两面性与民俗艺术的传承困境、机遇及其应对——以湖州石淙蚕花为例 季中扬(118)

礼物的竞争与调剂:民间信仰活动自我扩张的社会机制——以浙东福村为例 袁 松(125)

一座移民村落对传统的再生与利用——以广州市沙坑村及其龙狮团为中心 彭伟文(135)

从“做香花”到“打斋”——马来西亚居銮客家丧葬法事功能探析 冷剑波(147)

2018年第6期

学术前沿

两种自由意志的实践民俗学——民俗学的知识谱系与概念间逻辑 吕 微(5)

边界视角:新时期中国民俗学发展脉络考察 李海云(14)

中产阶层“不可统计”的生活经验——民族志书写城市的新路径和可能性 马丹丹 刘思汝(30)

西班牙语美洲中的民俗概念 [阿根廷]玛莎·布兰奇(Martha Blache) 著 杨慧云 张青仁 译(41)

城市,一个硕大的自拍照?——在舞台与舶来品之间游弋的城市性 [德]沃尔夫冈·卡舒巴 著 包汉毅 译(50)

神话与灾害专题

世界的毁灭与重生:中国神话中的自然灾害 杨利慧(57)

灾害的神话表征——“大禹治水”的景观分布及减灾表述 张 多(67)

蟹与蛇:日本、东南亚和东亚之洪水和地震的神话与传说 [日]山田仁史 著 王立雪 译(75)

民俗史

以《仪礼·丧服》论周代亲属称谓的几个问题 王小健(85)

冀鲁豫火神节之渊源考 赵洪娟(92)

明代中后期山东婚丧礼俗管窥 李俞霏 梁惠娥(102)

科班的营利性及其对戏曲传承活动的影响 吕珍珍(109)

民间信仰

中国的行业神崇拜:民间信仰、行业组织与区域社会 邓庆平 王崇锐(119)

仪式中的礼物流动——以苏州上方山庙会为例 苏 静(133)

东亚视域下的琉球石敢当文化 刘晓峰(140)

作为传统信仰文化载体的祇园祭——日本京都祇园祭考察札记 叶 涛(148)

猜你喜欢

民俗学民俗信仰
导言
民俗中的“牛”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俗学学科点简介
民俗节
论信仰
铁的信仰
漫画民俗
民俗学的实践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