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自然教育视角谈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
——以广东东莞南社明清古村落为例

2018-01-23段春娥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南社古村古村落

段春娥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9)

古村落是指在民国以前建村,虽历经久远年代,但至今空间结构保存完整,村落遗址、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的民俗民风,较好地保留了其历史沿革,保留众多传统建筑遗迹,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1]。每一座独特的古村落都是活着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和根基,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们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保护了这些有限的古村落,就是保护了我们的文化根源。在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关于如何保护古村落遗址的问题,目前国内很多学者从建筑学、旅游学、地理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等方面展开了研究。其实古村落还蕴含有丰富的自然教育资源,在古村开展自然教育,可以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生态间的生命关系,感受大自然共生共荣的基本互利原则,培养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生活态度。更重要的是以通过开展自然教育这种方式来促进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使古村落保护、地区发展、物种的可持续发展达到和谐统一的局面。本文以广东东莞南社明清古村落为例,具体讨论在古村落开展自然教育有哪些优势,如何开展,对古村落保护与活化有哪些促进作用,使之达到和谐统一局面。

1 南社古村落的历史沿革以及现状

南社古村落位于广东东莞茶山镇,处于南社村樟岗领与马头岭之间,海拔25~30 m,年平均气温23℃左右,阳光充足、雨量充沛、资源丰富。南社古村始建于宋代,据《南社谢氏族谱》记载,南宋末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谢希良之子谢尚仁因战乱南迁,几经周折于宋恭帝德祐乙亥元年(1275年)定居南社,历经明、清近80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谢氏家族为主的明清古村落。南社古村现存的古建筑群包括古围墙内的古建筑和古围墙东门外以关帝庙和尼姑庵旧址为主的古建筑,围墙内古建筑面积96 000 m2,古村以村墙为界,村内以中间长形水塘为中心,两边利用自然山势错落布列,巷道布局合理,安全防御设施齐全,现存祠堂32间,古民居200余间,古井25眼,庙宇5座,这些民居、祠堂、书院、店铺、古榕、里巷、门楼、古墓等融合为一体,组成很有珠三角特色的农业聚落文化景观。整个古村传统建筑的形制、结构、体量、用料、工艺、色调以及装饰仍然保持着明清时期广府农耕聚落的建筑风貌[2],同时也受潮汕、吴越及西方建筑文化影响,是岭南地区不可多得的典型明清古村落遗存,具有浓厚的岭南风情和珠三角水乡特色,是岭南农耕文化的历史见证。

南社古村落以其悠久的历史,保存完好的建筑本体和环境风貌,相继被评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等称号,古村内国家级文物保护建筑多达17个,省、市文物保护单位50多个。当前东莞正处于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冲刺期,南社古村落以此为契机,加紧其保护和活化的进程。目前通过对这些民间建筑的“活化”和利用,南社已形成了包括茶楼、书吧、民宿、武术馆等一批供旅客使用的公众空间,原来的古建筑经过一番改造后,成为市民休闲、娱乐、餐饮的小院落,这些古老的历史建筑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在兴旺发达的文化旅游业带动下,一切有利于南社古村落保护与活化、操作性强可落地执行的方式都可以利用起来。

古村落拥有丰富的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文化资源,具有不可言喻的教育价值,南社古村以传统建筑、文物古迹为载体,以村落文化为灵魂,以其古老的历史文化空间折射出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及日常生活方式鲜活的影像,留存了“晴耕”的忙碌和“雨读”的平和,其空间布局浸润着宗族文化和伦理观念,经过历史的沉淀,演变为今天的家庭美德、集体意识和民族精神等优秀传统文化,自然与建筑的和谐统一集天地人和之大美,弥漫着恬静、安宁的生活情趣,透露出古人心灵深处的文化审美信息[3],如此具有教育价值的地方理应被地方政府、学校、家庭所重视。因为笔者长期在东莞地区生活,多次往返南社古村落,每次都被其古朴宁静的环境所吸引,所以也曾有以古村资源作载体,以自然教育的方式促进其保护与活动的想法。

2 自然教育的概念和意义

文化和自然,是儿童生活环境的两大层面,都为儿童成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文化固然重要,但自然的作用也绝不容易忽视[4]。工业革命初期,卢梭就敏锐地感觉到了现代文明与人类本性的紧张关系,在其著作《爱弥儿》中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论,提出了“教育要适应儿童天性的发展,以培养自然人为目的”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反对压抑和摧残儿童的天性,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号召教育要“回归自然”“顺应自然”。何为自然教育呢?自然教育即以自然环境为背景,以人类为媒介,利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使儿童融入大自然,通过系统的手段,实现儿童对自然信息的有效采集、整理、编织,形成社会生活有效逻辑思维的教育过程。前苏联著名教育专家卡普杰列夫也曾经提出“儿童应该尽早且长时间地投身于大自然中,体验大自然在每个人心中激起的思想和感受,必须与大自然形形色色的现象融合在一起。”[5]自然教育可以丰富孩子的认知,培养孩子的心智,造就孩子的体格,还可以挖掘孩子向善、爱美和追求本真的潜能,在未来他们会有更大的格局和更好的素养。

而现在的孩子,周内接受课堂教育,周末还要背着大大的书包穿梭在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他们与大自然的距离越来越疏远,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无法从内心爱上这个仍未了解的世界,这种疏离感会造成儿童感官能力的退化,间接地损害儿童的道德、审美和智力成长。

到底如何在适龄阶段培养孩子自立、自强、自信、自理等综合素养,解决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个性化问题?这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然教育注重儿童与自然的有效联结,着重品行的培养;强调真实、孝顺、感恩;注重生活自理习惯和非正式环境下抓取性学习习惯的培养,促进儿童智慧成长、身心健康发展。在此背景下,一些教育工作者和部分权威的教育机构开始借鉴国外的自然教育,在国内探索适合中国孩子的自然教育方式,2010以来自然教育在中国呈井喷式的增长,2016年涌现出更多的自然教育机构,如果有一种空间载体,既能作为自然教育的教育场地,也能很好地学习文化知识,那何乐而不为?散布在中国大地上的古村落就是这样的一个空间载体。

3 在南社古村开展自然教育的优势

3.1 得天独厚的场地资源

南社古村落目前格局完整,原状得以基本保存,不仅自然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而且人文景观独特,是研究我国古代岭南农耕聚落文化和明清古建筑难得的实例。南社古村作为岭南地区农耕文化的载体,集800年历史积淀的文化遗产,本身就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生态文化价值和多元教育价值。

自然教育是为了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发展,因此一切有利于全面发展的积极因素都可以利用起来。根据《2016年自然教育行业调查报告》的结果可看到,自然学校(自然中心)类型的机构数量最多,占47%;其次是户外旅行类,占18%;再者是生态保育类和自然观察类,各占7%;剩下的类型为:公园游客中心与保护区类占6%、农牧场类占5%、博物场馆类占4%、其他占6%[6]。从报告中可看出目前将古村落作为自然教育场地,对其进行资源开发的机构很少甚至是没有。古村落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宝库,如果将此作为自然教育基地,挖掘其内在资源,将更接地气,更具本土化气息。

中国传统古村落在其选址布局时,往往融合于大自然中,运用传统“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营造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和谐美。南社古村水塘横贯东西,仿佛玉带系于腰间, 村中水塘随两岸地势,高低起伏,且迂回曲折,犹如“S”字形,村内山青水秀,古朴宁静,景色优美,极像一艘乘风破浪的帆船,整个古村被一种祥和、安宁、和谐的气氛包围着,深刻体现了南社谢氏先祖在择居时对“天人合一”理念的运用,对理想环境的追求。

从南社村拥有的自然资源来看,东莞生态园有25.3 km的生态绿道围绕南社古村,园内湿地环绕、动植物资源丰富,园区绿道独具岭南湿地特色,绿道与岭南生态景观巧妙融合,沿途景点历史与现代并存,人文与自然合一。同时南社创意旅游公司正在打造“一带两核三区”的休闲乡村旅游,计划依托南社古村落、牛过蓢古村落、田园栈道及其沿途乡村生态独特的林地、水塘、田园自然风光等人文和生态资源,挖掘栈道文化内涵,打造集情景古道文化体验、乡野体验、生态度假、民俗节庆等功能于一体的古道文化休闲旅游景观带。

以南社古村为中心,向周边辐射的自然生态景观,为开展自然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场地资源,把儿童从沉闷的教室解放出来,奔向环境优美、古朴自然的南社,通过亲自体验感受南社古村的内在美,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激发人类对现代生态危机的反思,启发人们去寻找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方式。仅凭这一点,南社古村落环境的生态性与自然教育的特点不谋而合,二者具有内在一致性,古村落作为自然教育场地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

3.2 南社古村的尊师重教传统流传至今

南社村是一个典型的农耕时代的岭南村落,数百年一直秉承晴耕雨读式的传统生活,历朝历代通过科举考试走向仕途者比比皆是。《南社村志》记载,南社村出过4名进士、11名举人、30多名秀才,清华大学教授楼庆西、李秋香在所著《南社村》一书中认为,宗教和教育是这个村庄人才辈出的秘密[7]。南社古村重要建筑遗存——资政第原有使用功能是一座书院,为清光绪二年(1876年)丙子恩科会试中第九十九名武进士、官礼部主事谢元俊所建。院内有一棵谢元俊父亲亲手栽种的富贵子树,传说谢元俊中进士的那一年,富贵子树的花开得格外茂盛,因此现在南社村里的孩子每逢大考便前来树前叩拜,希望沾沾“文气”。这些历史遗迹、人物史料,宗族记忆被流传下来,成为谢氏后辈最为宝贵的历史财富,激励着南社村民传承昂扬向上、不断进取的家门风气。如将自然教育课内基地安排在资政第,这既延续了古建筑原有的使用功能,促进其保护与活化,又有非常好的寓意,希冀孩子们成长与进步。从1995年开始南社村委实行奖学金制度奖励本村优秀的学子,一是要让谢氏先祖知道,南社村每年都有大批学习成绩优秀,考上知名学府的学生;二是要传承和培养南社村“孝敬有方”的优良传统,让后人能够感恩祖宗先辈,感恩父母养育之恩。

3.3 丰富的课程资源

如今南社古村重点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以旅游度假为宗旨,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以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游居为特色的乡村旅游,最本质的特点是以农业文明为主体,与农事活动、农事建筑、农村环境、农民生活、农业文化相结合。南社在历史上是一处以血缘为纽带,以渔樵耕读为聚落,以道教“天人合一”为场所的古老村落,其历史资源优势以及南社属地政府正在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方面的旅游资源优势给开展自然教育提供了难得的课题资源,虽然旅游侧重于经济价值、自然教育侧重于教育价值,但古村落的旅游资源和教育资源就其基本内容而言具有一致性,教育资源的开发可建立在旅游资源的基础上[8]。

3.4 良好的区位优势,交通可达性强

南社古村区位优势明显,周边交通便利,绿道5号线、生态园城市绿道7号线从村外围穿过,距离茶山火车站6 km,R2轨道交通已正式通车,路线设置为虎门高铁站到茶山火车站,珠三角地区交通高度发达,公路、高铁、地铁都可与茶山对接,因此东莞、深圳、广州、惠州等珠三角地区的孩子都可以来南社进行自然教育。当在南社设立的自然教育基地形成一定品牌效应后,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可以保证充足的人流量。

3.5 不断完备的配套设施

在南社古村进行自然教育,需要解决餐饮住宿需求。在餐饮方面,古村坚持“修旧如旧”和“安全第一”的原则,使用原材料、原工艺结合现代建筑新技术,对原有建筑物加以修缮和改造,佐以岭南果蔬作为角落景观,已活化出一些餐厅,以“南社人家”私房菜馆为代表,以活化的传统民居作为酒楼,聘请南社农家阿姨做料理,推出以“九大簋”为主题的系列农家菜;在住宿方面,古村打造田园牧歌民宿,推出不同特色和价位的民宿房,满足不同阶层需求[9]。针对学生的特点,我们结合实际情况,继续在古村活化一些传统民居做特色餐厅和住宿,让广大村民参与进来。

综上,无论是从教育场地、环境、教育资源,还是从交通可达性、住宿餐饮配套设施来讲,在南社古村开展自然教育,并将此建设成广东省的自然教育基地,是可以落地执行的。

4 如何在南社古村落开展自然教育

4.1 运营

东莞市南社创意旅游公司负责整体运营,成立自然教育基地,既可与广大中小学校合作,也可由家长自主带孩子来古村;交通餐饮住宿方面既可由公司负责包干,也可由家长自行选择。一方面家长来南社古村体验乡村旅游,感受明清古建魅力之美,放松心情,减轻工作压力;另一方面将孩子从沉闷的课堂解放出来,来南社古村进行自然教育,体验岭南农耕文化生活,领悟农耕文化;利用南社古村自然美和人文美作为环境的先导,让学生感受古村生态文化气息,认识到生态文化系统的重要性,唤起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感受传统文化,形成文化认同感,唤起对家乡文化的自豪与热爱,进而促进学生身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协调发展。

4.2 课程的设置编写

课程内容由南社创意公司邀请东莞文化遗产领域相关专家,东莞市教育局、广东省教育名师共同设置,可以多角度编写,如环境视角、文化视角,将风水与环境的关系作为切入点;还可从岭南文化、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视角入手,将环境渗透到文化内涵中,也可从民俗学、社会学视角反映东莞岭南地区的风土民情,从哲学视角反映古村的古代伦理思想[10]。

在设置自然教育文化课时,立足于古村的岭南农耕历史文化,展示岭南地区独特的耕作制度、作物品种、生产方式,匹配相应的传统文化内容,如农耕风俗歌谣、二十四节气、传统民风民俗,给孩子们打造参与农耕活动的体验区。

鉴于自然教育的特点,课程形态应是综合性的,不应只停留在原生态的自在局面,需要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其次,自然教育课程应是体验型的。因为古村落文化形成并凝结于生活实践中,沿着古村的历史寻找中华民族的“根”,离不开古村这片厚重的土地,只有亲自下地劳动体验,让孩子们参加农事活动,学习农业知识,体验农民生活,把农耕体验与生命教育、爱的教育相结合,让孩子们在该过程中感受生命的力量与奇妙,才能让他们克服心理惰性,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丢掉长期在城市生活中养成的娇宠习惯,学会理解、包容,提升孩子们的行动力,才能领略到天地和谐之美,体会到岭南地区人民的生活场景,重塑孩子们对岭南传统农业的认识,加强对现代农业的理解,对民俗文化的敬畏,激发其对生命、环境、人与自然的正确认识,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孩子心中发芽生根传承,这样的自然体验课才会获得真正的收益,可以从3个方面设置课程内容:①农史课堂、农耕体验、民俗活动;②植物课堂、识花认树、植物日记、植物拓印;③昆虫课堂、昆虫养殖、昆虫标本采集、标本制作。以上的课程设置既可探访农耕文化,揭秘自然科学,又可弥补自然缺失,重建自然与人类的联系。东莞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日照充足、空气质量良好、温度振幅小、季风明显,常年绿树长青,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在南社开展自然教育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

4.3 宣传推广

利用互联网受众面广、传播信息快、不受地域限制等优势,将能反映南社古村自然教育的图片、文字、资源整合在一起,搭建网络推广平台,实现南社古村自然教育资源共享。利用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全方面的推广,扩大南社古村自然教育基地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学生前来学习。

5 自然教育对南社古村落保护与活化的作用

对古村落的保护,必须秉承活态保护原则,赋予现代化的活力,使其文化经济处于可持续的活态运行状态,保护才能落到实处。在南社古村开展自然教育,正是利用古村落良好的自然环境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此基础上活化利用古村落的一个良好方式,能促使南社古村保护与发展达到良性循环状态,具体作用分析如下。

5.1 缓解南社古村落“空心化”现象

“人”是传统村落中最具活力的存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必须依靠当地居民,如缺乏居民,古村就会空心化,失去原有魅力。在村落保护行动中,要调查村民的长处,邀请村民参与,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村民的积极性,实事求是地制订保护计划和内容。将南社古村发展成东莞乃至广东地区的自然教育基地,需要不同的岗位,如老师、餐饮住宿从业者、交通引导员、农耕文化体验区工作人员、自然教育户外老师、安保人员等等,在开展自然教育时,根据村民擅长的领域,给予不同的工作安排,给古村原住民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当村民看到古村进行自然教育,不仅有工作,找到归属和存在感,还可以有收入保障,村民们便会以更加积极的力量自发地保护古村落和周边环境,因为村民看到了古村落历史遗存的价值,如果这些资源遭到破坏,南社古村便会失去原有魅力。因此自然教育对缓解南社“空心化”现象,对其保护与活化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2 推动古村落文化的传承和健康可持续发展

传统村落的生计方式在适应环境中形成,在个体的不断选择中发展,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必然会有新的生产方式,生计方式的改变对村落布局、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传统文化的回归等都会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因此生计方式的传承对古村落保护与生态文化系统构建具有不可言喻的作用,但不可能苛求现代人继续按照传统的生产方式来生活,而我们可以向现代人展示祖先的生活方式,了解先人是如何生产生活的。在南社开展自然教育,其中很重要的一环便是岭南农耕文化的体验,对学生进行此方面的教育,从小树立自豪感和地方文化认同感,这对村落文化传承与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言喻的意义。

5.3 提升文化品味,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一个村落之所以不同于另外一个村落,最根本、最核心的是因为村民在特定的空间和环境下创造了村落独特的文化,南社古村在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岭南农耕文化,自然教育要扎根于地方,服务于地方,在南社开展自然教育,重点之一就是农耕文化的教育和体验,显然在南社古村进行自然教育不仅能促进古村落传统文化的传承,还可促进南社地区人才的培养,提高南社的文化品味,形成自己的品牌文化。南社目前正在借东莞申请历史文化名城之机,紧密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弘扬中华农耕文化,重点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要提高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吸引更多高层次的人来南社休闲旅游,促进南社区域经济发展,关键需要教育带动旅游产业发展,以开展自然教育为起点,当形成一定规模和影响力后,科学挖掘南社古村中的建筑、雕刻、风俗习惯和宗教礼仪,且通过筛选整理,使之全面有效地开发利用,这就会倒逼南社所在政府、南社村民自发地对古村落形成一种保护力量,使保护与开发处于动态平衡,在保护中开发,以开发促进保护与活化。

6 小结

古村落是中华民族的根,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开展自然教育的资源和优势,以古村落为载体开展自然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直抵教育的本质,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古村落保护与活化,为解决古村落保护与地区发展之困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道路。

[1]朱晓明.试论古村落的评价标准[J].古建园林技术,2001(4):53-55,28.

[2]张哲.基于要素控制与引导的珠三角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策略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3]金锦萍.古村落文化与地方课程的开发[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13(4):76-80.

[4]皮军功.自然教育:农村幼儿教育的基本理念[J].学前教育研究,2012(11):17-19,25.

[5]张桂.爱弥尔和自然教育[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6]王清春,刘正源.2016年自然教育行业调查报告[EB/OL].[2016-12-02].sohu.com.

[7]李培军,李翠薇.穿越时光的岭南故园:南社村[J].中华民居,2017(5/6):58-65.

[8]张华龙.古村落文化的教育价值及其资源开发[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2(1):63-67.

[9]佚名.保护活化,记住乡愁:东莞茶山开创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南社模式”[EB/OL].[2015-12-09].gdwht.gov.cn.

[10]朱玲慧.赣县白鹭古村落环境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D].赣州:赣州师范学院,2015.

猜你喜欢

南社古村古村落
南社的历史与新生
《古村小巷》
茶山镇南社古村一隅
古村新景
古村之晨
岭南多古韵 南社为翘楚
古村——大芦
培中古村落文化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