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健品”套路深 谨防非法添加、虚假宣传

2018-01-23

中国防伪报道 2018年11期
关键词:西地那非老太保健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年轻、健康等成为许多人的追求,特别是老年群体出于对健康的需求更是对保健品趋之若鹜。一些违法犯罪分子为追求暴利,铤而走险添加违禁品,以提高“保健品疗效”,触犯了法律。因此,科学养生,除了服用正规厂家生产的保健品,还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提高自身防骗能力,监管部门更需要加大打击和宣传力度。

“进口海燕窝”竟是产自小作坊的三无产品

推销员巧舌如簧 老太太手笔不小

70多岁的江苏南京市民陆老太平时特别注重保养,到处寻找对身体有益的方法。她从各种渠道接触到了保健品,并在销售人员的忽悠下不断注册为会员,购买不同疗效的保健品。尽管吃了也没有感觉身体状况有所好转,家人也多次劝她不要再买,但陆老太仍旧我行我素,家里到处都堆放着口服液、胶囊等保健品。

近日,一家保健品公司职员章某根据会员注册信息找到了陆老太,并经常到她家里陪她聊天,对她嘘寒问暖,讲解养生知识。渐渐地,陆老太便把他当成亲人一般看待。过了一段时间,章某向她介绍了一款进口的“海燕窝”,称这款产品不仅能够增强免疫力,还能延年益寿,特别适合陆老太这种年纪的人食用。章某还说,一盒只要5000元,能吃半年,现在购买还能送货上门。陆老太立刻就心动了,一下就购买了2.6万元的货物。

很快,章某上门送货了。快到陆老太家时,他突然动起了小心思:既然老太太这么容易就下了一笔大订单,不如再忽悠她继续购买更多产品。于是,他先将货物藏在一家小卖部,两手空空地来到陆老太家,称现在公司在做年度大促销活动,如果再购买几万元的货,可以申请特定的优惠价格,折扣更大。如果现在购买,明天就能一起把所有的货物全部送来。

在章某的一番鼓动下,陆老太决定再买几万元的。不过,家里没有那么多现金,章某当即表示自己可以陪同前往银行取钱。随后,章某就叫了一辆网约车,和陆老太一起出门。

陆老太的女儿尚女士一直都不放心父母,特意在家里装了监控,随时都能通过手机查看家中情况。说来也巧,章某带着老人离开的一幕正好被尚女士看到了。她赶紧打电话回家询问,得知母亲要去银行取钱买保健品,于是极力劝阻。但陆老太就是不听,最后索性不接女儿电话了。

这一幕被网约车司机看在眼里,他感觉有些不对劲儿,赶紧悄悄报了警。民警接到报警后,在司机的配合下,将章某和陆老太带到了南京市公安局秦淮分局淮海路派出所。经查,章某销售的所谓进口海燕窝,其实就是小作坊生产的三无产品。

目前,在警方的介入下,章某将2万多元退还给陆老太。

推销员口蜜腹剑 谨防“情感式直销”

本案中,推销员章某的“情感式直销”是瓦解陆老太心理防线的重要因素。由于子女上班忙,不能经常陪伴在老人身边,久而久之,老人变得孤独而脆弱。章某在向陆老太推销保健品时,经常带些小礼物过来探望,将她哄得很开心,老人在他身上获得了子女不能给予的温暖和陪伴。因此,尽管家里已经堆满了保健品,可当章某推销新的保健品时,老人还是毫不犹豫地花重金买下。其实,这买下的并不只是一份健康,更多的是一份感情需求。

警方提示

消费者最好能在医生或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购买保健品,若是自行购买,应尽量选择信誉好、证照齐全的正规商场、药店或专卖店,并且要检查包装上是否注明生产企业名称及其生产许可证号,妥善保存好购物发票或相关凭证,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和注意事项,结合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保健品。

不要盲目相信任何以产品销售为目的的健康知识讲座、专家报告等,在网上购买保健品时更要注意。如果遇到虚假宣传,可及时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举报。

保健品只是一种辅助性产品,消费者要理性消费和科学养生。对于老人来说,儿孙的陪伴,远远比保健品更健康,希望“小字辈儿”抽出时间多陪伴家中老人。

男性保健品中检出违禁成分

网上售价每盒百余元的男性保健品,成本不过数元。之所以被害人开始服用时“效果显著”,秘密就在于其中添加了违禁品西地那非。西地那非,是国家许可销售的处方药,严禁在保健品中添加。

今年8月,浙江省绍兴市越城警方破获一起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件,现场查获含西地那非成分的保健品3万余粒。此案涉案金额数百万元,嫌疑人累计非法获利10余万元。

网购保健品里出现违禁成分

7月中旬,绍兴市越城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向绍兴市公安局越城分局北海派出所反映,有人网购的速效男用性保健品,经权威部门检测,其中含有国家明令禁止添加的西地那非同系物。

越城分局当即立案侦查,在浙江金华抓获犯罪嫌疑人唐某、潘某、韦某等,查获男性保健品11箱。经审查,嫌疑人唐某交代,2017年6月至今年8月期间,他伙同潘某、韦某通过微信朋友圈销售多种男性速效性保健品。经检测,上述保健品内均添加了国家禁用的西地那非同系物。

与此同时,办案民警顺线追踪,相继抓获包括唐某的下线代理商及上线生产供货商朱某在内的10余名嫌疑人,查获含西地那非成分的保健品3万余粒。

目前,14名涉案嫌疑人已被移送起诉。

明知违法仍铤而走险

在暴利驱动下,一些犯罪分子罔顾法律,漠视购买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我国从未批准注册过具有“改善男性性功能”的保健品,在食品或保健品中添加西地那非属违法行为,必须予以打击。

该起案件中,嫌疑人唐某等人为了个人利益,不顾国家法律明令禁止,非法销售有毒有害保健品。他们在销售正规的成人性保健品的同时,捆绑销售含有西地那非成分的速效性保健品,通过个人网店、微信朋友圈,推销该速效性保健品。同时,他们大肆招揽下线,不断扩大销售范围,累计销售金额达数百万元,非法获利10余万元。

落网后,该案大多数嫌疑人均承认,自己明知生产或销售的保健品未经过专业职能部门的检验,或者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物质会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或者损害,但出于侥幸心理,认为“监管部门不检查就没有问题”且出售的商品不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铤而走险,走上犯罪道路。

警方提示

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不断完善食药监管体制,加大监管力度。相关岗位从业人员应遵守行业规范,严守法律红线。消费者在购买药品及保健食品时,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不要轻信宣传广告,特别是通过网购方式购买时要极为慎重。食用后一旦发现不适,要及时到医院就诊,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请广大市民积极主动向警方和食药监部门提供制假售假线索,形成全民“识假、拒假、打假”的良好氛围,不给制假、售假行为提供滋生的土壤。

淀粉或山楂片加镇静剂或兴奋剂

“业务员”量身制作“诈骗剧本”

顾大娘向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公安局富拉尔基分局红岸派出所民警反映,她最近买了两种医药公司电话推销的“特效药”,吃完觉得糖尿病轻了,心脏也好受多了。

给她打电话的是一个姓莫的主任,对方还请了北京著名医生在电话中跟她一对一诊病。为此,顾大娘先后买了3.85万元的药。

顾大娘还说,这家公司有个优惠政策:只要买药就返药款,买得越多,返的钱越多,最高能返70%。可是,返给她的钱却迟迟没有到账。

王亮一听这事儿就觉得不对劲,便详细询问了顾大娘整个经过。他还拿走顾大娘买的少许药品,送到相关部门进行检验。

没过多久,顾大娘找到民警说,前几天医药公司的员工告诉她,之所以迟迟没返还药款,是因为莫主任被公安机关抓了,现在还差1万元保释金,莫主任一出来就马上给顾大娘返还药款。于是,顾大娘瞒着儿女,跟亲友借了1万元汇给了对方。

民警经初步调查取证得知,顾大娘买的药品有“西洋参胶囊”“叶绿素胶囊”“黑蚂蚁胶囊”,价格从几百元至几千元不等。经相关部门检验,这些所谓的药品、保健品就是用淀粉或山楂片整合的,价值不过三五元。为了产生药效,嫌疑人还在药里掺入镇静剂或兴奋剂,让老人服用后感觉疼痛减轻。

嫌疑人章某通过不正当手段买到老人们的相关信息,然后雇人逐一拨打电话。他们宣称所卖药品药效好,还能享受国家补贴返利,并声称有专家“隔空诊病”,能根据患者描述的病情直接开药。这些“业务员”探听总结出被骗老人的收入、儿女职业与收入等情况,再为老人量身制作“剧本”,引诱其上当。

嫌疑人章某被抓获后,警方查证,该团伙实施电信网络诈骗1800多起,被害人达700余人,遍布全国23个省份,涉案金额2000余万元。

保健品骗局针对性强

老年人购买保健品被骗案件增多,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骗子抓住部分老年人爱贪小便宜的心理,以床上用品、鸡蛋、牙刷、洗涤灵等“免费送”的手段,获得老年人的信任和个人信息,进而让老年人主动掏钱购买保健品;

骗子抓住老年人普遍比较寂寞的心理,打亲情牌,让老年人觉得“业务员”比自己的儿女还亲,面对陌生人递过来的“关爱”,老年人很难设防;

骗子抓住老年人对健康的渴望,打着祛病强身、偏方有奇效等幌子,夸大保健品功效,进行诈骗。

警方提示

第一,不要相信非法产品。正规保健食品均印有国家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官方网站上可查。如果遇到名称不一致的、夸大功效的、未标明“本品不能替代药品”的,均有可能是非法产品。老人自己拿不定主意时,可以找儿女征求意见。

第二,不要贪图小便宜,不要相信陌生人的小恩小惠,更不要被天花乱坠的宣传迷惑。生病要到正规医院去看,买药要到正规药店去买,不要轻信所谓包治百病的神药。

第三,不要相信所谓的现身说法,因为保健食品营销现场“现身说法”的基本都是“托儿”,是提前安排好的。

“治疗三高七天见效”的胶囊吃了就腹泻

不法分子假借“义诊”之名,以老年人为对象,推销一种名为“无机核糖”胶囊的保健品。1 0月1 7日,重庆九龙坡警方果断出击,打掉一个销售假冒保健品的犯罪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4名,帮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 0余万元。

案件回放

今年9月,重庆市九龙坡区走马镇溜冰场附近,一个“免费义诊、治疗三高七天见效”的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工作人员陈某、黄某和赵某一面给在场的老年人免费测量血压,一面介绍“无机核糖”胶囊的神奇功效,并透露当日下午要在某宾馆内开展“义诊”活动,到时还会赠送鸡蛋、血压仪等礼品。

当日下午2点,数十位老人参加了“义诊”,果然获赠了鸡蛋等礼物。自称来自北京的专家赵某介绍,“无机核糖”胶囊治疗“三高”疾病有特效,有的七天就可治愈。他说,为了回馈患者,消费者当天购买“无机核糖”胶囊,还可以享受“买两个疗程、送一个疗程”的福利,治不好包退款。两个疗程只需3600元,消费者如果第二天介绍其他患者成功购买,还可获得返现500元。

张大爷购买了两个疗程的胶囊,当晚就按说明书服下两颗,很快就出现腹泻症状,被儿子送到附近的医院治疗,所幸没有大碍。张大爷的儿子看到胶囊包装上厂名、厂址都没有,怀疑是假药,便陪同父亲到重庆市公安局九龙坡区分局走马派出所报警求助。

通过紧急寻找被害群众及家属,民警最终找到36名被害人。10月17日凌晨,警方展开抓捕行动,抓获4名犯罪嫌疑人,其中两名为“咨询人员”、1名为“专家”,还有一名为专职司机。据嫌疑人交代,所谓的无机核糖胶囊,全部是在地下窝点加工生产的,没有任何保健和治疗作用。

案件分析

为何针对老年人推销“保健品”能屡屡得手?根据犯罪嫌疑人的供述,重庆九龙坡警方梳理出了该类诈骗的套路,提醒消费者注意:

不法商贩在住宅小区、早市或公园推销药品、保健品或医疗器械,通过“免费体检”等手段,无中生有或有意夸大当事人的健康隐患,从而达到推销药品的目的。

正规保健品都有国家批准的功效,任何保健品最多只能起到保健或辅助治疗作用。而不法商贩大肆宣传神奇疗效,打着“进口、专利、高科技、绿色环保”“打折优惠”甚至“理财获利”的旗号,吸引老年消费者。他们不但有意夸大宣传,将普通的商品宣传成“高科技”或“绿色环保”产品,还以免费专车、旅游、赠送体检等“策略”推销保健品,诱导老年人消费。

嫌疑人抓住部分独居老人渴望与人交流的特点,大搞感情促销。先是对老人热情招呼,然后天天上门陪老人说话,还帮忙做家务,取得老年人的信任,进而推销价格不菲的产品。

警方提示

根治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骗局,需要各方合作:政府有关部门加强执法监管,社会公众加强参与监督,最主要的还是老人的家人要尽可能给老人高质量的陪伴,减少老人的失落感、孤独感。

政府应推进科学、健康、高效的现代老年人保健品市场管理,完善保健品管理的地方性法规,使保健品市场逐步规范、健康。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该定期发布药品安全消费警示,打击游医药贩。社会服务部门应该在医疗保健、服务、购物、文化生活、投资等方面为老年人做出正确引导。

制售假保健药“一本百利”

一粒粒颜色各异、成分不明的药丸和胶囊,被随意封装入各种名称的药品包装盒内,摇身一变成为“功能型保健品”销往全国各地。

清查保健品店牵出特大制售假药案

2017年8月,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公安局联合食药监部门在清查医药市场过程中发现,付某经营的保健品店涉嫌无证经营,其所销售的“万艾可”“肾宝片”“虫草鹿鞭丸”等药品经相关部门鉴定,均含有国家明令禁止添加的西地那非成分。

不法分子将西地那非掺入淀粉、葡萄糖搅拌后,制成大量号称“具有壮阳作用”的非法药品进行销售。奈曼旗公安局随即成立专案组对此案进行调查,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办案民警辗转黑龙江、吉林、河南、浙江、河北等地,在当地警方的密切配合下,抓获犯罪嫌疑人23名,捣毁假药生产、仓储窝点3处,查扣假药100余种共5000余盒、散装假药1000万余粒,涉案金额高达600多万元。包括倪某在内的7名主要犯罪嫌疑人被批准逮捕。

成本几角进价5元的“保健品”竟卖80元

经审讯,假保健药的利润是成本的百余倍。嫌疑人倪某交代,药片的成本价是每粒0.02元,胶囊的成本价是每粒0.006元,加上包装和说明书费用,折算下来,每盒药的成本价为0.1元到0.3元不等,而到消费者手中时价格已经翻了上百倍。以“万艾可”为例,在实体店的销售价格是80元钱一盒,倪某的生产成本仅为几毛钱,而各地的经销商从倪某处的进价是5元。

倪某在2013年经营物流生意时,接触到一名从事假保健品销售的朋友,得知这个行当利润惊人后,转而做起了销售假保健品的生意。两年的生意让倪某尝到了甜头,从2015年开始,他索性在河南郑州一隐蔽地段租了一间平房,通过在各类展销会上收集到的名片,与上家联系,购进假药、包装盒等半成品,再购置必要的制假设备,雇佣人员开始制造生产假保健药。倪某声称,他自认为西地那非对人体危害不大,受暴利诱惑就干了这行。

在本案中,嫌疑人不但在保健药中非法添加西地那非,还在药品包装盒和说明书上过分夸大药效,存在虚假宣传的行为,已涉嫌犯罪。

警方提示

保健品在法律定性上归属“食品”一类,食品的安全关乎不特定人群的生命、健康等切身利益,因此,国家对食品的生产、销售有着严格的规定和安全监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始终保持严管高压态势,进一步加大对保健品非法添加、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公众积极举报和提供案件线索,形成社会共治的局面。

相关部门还应进一步加强科普宣传,提高消费者对此类非法产品的辨识能力,购买时要仔细鉴别,以免上当受骗。一般而言,正规厂家生产的保健品要比假保健品的包装更为精致,外包装标志包括:保健功能和适宜人群、食用方法和服用量、贮藏方法、功效成分的名称及含量、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保健食品标志(天蓝色图案,下有“保健食品”字样,俗称“蓝帽子标志”)。消费者要注意从正规渠道购买保健品。

特别要提醒消费者注意,市场上这类虚假保健品常常会冒用某些合法注册保健食品的批准文号,消费者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简单识别: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在“数据查询”栏目中查询经过批准注册的保健食品名单;认真阅读标签和说明书。

(原载人民公安报)

猜你喜欢

西地那非老太保健品
保健品知识ABC
因副作用得名“伟哥”,西地那非怎么用
保健品“网上忽悠术”揭秘
西地那非在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一次吃10种保健品,真的没问题吗?
八旬老太和她的两元“发廊”
今年过节你买保健品了吗
求婚
芮凤梅甘当“傻老太”
西地那非使用者应警惕黑色素瘤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