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列与德彪西同词艺术歌曲创作及演唱风格比较

2018-01-22张宇航

艺术评鉴 2018年21期
关键词:德彪西

张宇航

摘要:福列和德彪西是法国著名的作曲家。本文以著名艺术歌曲《曼陀林》(Mandoline)为例,通过调式、节奏、旋律、和声、结构和意境几个方面比较了福列和德彪西的同词艺术歌曲,并提出了演唱风格上的参考意见,旨在帮助音乐爱好者更好的解读和学习两位前辈的作品,为后人的再创作增添灵感。

关键词:福列 德彪西 同词艺术歌曲 创作及演唱风格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1-0010-02

福列和德彪西有很多共同点,比如处于同一时代,皆为法国当时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作曲家。二者也有很多同词艺术歌曲,如《绿》《月光》等,他们的作品都有法国的浪漫主义色彩,又具有自己独特的韵味,所以在风格上有同也有异。

一、歌曲概述

《曼陀林》(Mandoline)这一优秀艺术作品的原形是一首抒情诗,由魏尔伦(Verlaine)创作,语句优雅唯美,德彪西和福列先后将其再创作于1882年和1891年,给诗作增添了独特的韵律,成为了音乐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歌词所营造的场景为:在月光的映照下,曼陀林里传来了悠扬的歌声,是一群年轻的男女正在唱歌跳舞,微风袭来,树叶沙沙作响。整个画面中动静结合,活泼形象,在欢快祥和的景象中还夹杂着些许忧伤,这种情感的抒发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可以说福列和德彪西的创造和诗句的结合属于锦上添花。曾经有人说诗人也参与了歌曲的创作,这一观点一直没得到证实,但是可以明确的是两部作品既有相通之处,又独具特色,给后人们的音乐创作增添了灵感。

二、创造手法的比较

就创造手法来讲,两部作品在调式、节奏、旋律、和声、结构、意境上都有异同之处,具体体现为:

第一,调式。福列和德彪西的《曼陀林》(Mandoline)在调式的转换上都较为频繁,符合原诗作的创作特点,也会使旋律更为生动灵活,富有感染力和自由性。仔細对比发现德彪西的作曲要比福列调式的转换次数更多,而且其中还有几次离调和突然转调。两者在转换方式上也有着相似的特性,例如德彪西歌曲第一段的末尾用半音的形式延续,曲末为降B,而福列第一段的末尾用欢快的节奏来表现场景中的内容,调式转变的跨度较大,给人以惊喜的感觉。

第二,节奏。在前奏阶段,两个曲子都选择了重复前一节节奏,不同的是德彪西的前奏拍子更欢快,具有强烈的流动感。二者在第一段节奏的创作上与前奏相同,德彪西在曲子的中间部分选择了二连音,在和弦的配合下显得悠扬且生动,人们在大脑中会出现无限的遐想,仿佛置身于云端,身体在随风舞动,韵律性极强。福列在作品的句初和句末都加了三连音,加之钢琴的跳动感很强烈,容易使人联想到歌词中的景象,如舞者中的一员伴随着歌声翩翩起舞,在和煦的微风吹拂下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

第三,旋律。福列的作品以优美为主,却不失灵活,歌曲听起来清晰流畅,一气呵成,是一种流线状的形态。德彪西的旋律与之有所不同,听上去是零碎的,但是又不违和,听者很难抓住其规律,但是跳脱的旋律却能给人以无限回味,这种自由的感觉使作品更具魅力。在旋律的创作手法上,如果说福列是递进,那德彪西则是跳进,二者既想通又相异。在长音的处理上两个作曲家都采用了级进的方法,区别是福列的极进在于音阶,德彪西的极进在于半音,歌曲的中间位置旋律平稳推进,福列处理时以中强为主,德彪西的创作风格则以突出朦胧美为主,相比之下较弱化,但是都不影响歌词中环境和情感的表达。

第四,和声。福列的《曼陀林》(Mandoline)注重传统作曲方法的运用,所以在和声部分也以传统为主,强拍落的点都能清晰的听到主和弦的声音,再加之和声的灵活转换,使作品的色彩性极为强烈。德彪西则弱化了和声,将转换放在了主要的位置上,其中还加入了一些反常规的和弦,而且还夹杂了九和弦和七和弦。具体表现为德彪西在起初部分就加入了主和弦,弱化了调性的功能,呈现出空泛的效果,听起来好像正如歌词中提到的琴声,这种氛围能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仿佛置身于曼陀林中。德彪西作品的和声也完全融入到了旋律中,就像一幅完美的画作,渐变交接处完美融合,没有断层也没有分化,而是融为一体,找不到瑕疵。福列的创作则是将和弦分化清楚,功能明确,若也将其比作优美的画。福列的作品中的和弦就相当于笔触,视觉效果明显却又不失规律性,具有极强的个人主义色彩和独特性。

第五,结构。在曲式结构上,福列作品属于单三部曲,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二段重复了第一段的内容。德彪西作品属于复三部曲,其中包含了一个单二曲式,这是其与单三部曲之间的差别。福列的整体结构要更为规整,比如第一段采用的是“四加四”结构,德彪西却是“四加七”的形式,而在曲式上的对比,福列的作品也更加明确,可以直接找出其分段点,相比于福列末尾的封闭式写法,德彪西则以开放自由性为主。

第六,伴奏。为了配合歌词的意境,两个作曲家均使用了钢琴来模拟环境中的旋律。不同的是,福列选择了跳跃的弹奏方法来显现出林中的欢快景象,德彪西则采用突强的音阶加上弱音的延续来勾勒出优美的意境。歌曲每句末尾的长音处理方式二者也较为不同,福列使用了伴奏旋律填充的方法使前一句的情感延续到下一句上,德彪西则使用和弦填充,情感更为内敛、深沉。乐段的中部两者都比之前流动性更强,福列还是使用了前面的伴奏形式,在布局上更有规律可循,德彪西选择了和声的弱化来构建朦胧的情景,使诗意感更为强烈。

三、演唱风格的比较

演唱时需要考虑到两部作品的异同,大体上还是要按照法国音乐独有的贵族气质作为基础格调,突出典雅和细致,所以在呈现作品时还是把雅致作为风格主体,声音的刻画上要干净纯粹,清晰流畅。需要注意的是在演唱过程中不要刻意的去营造效果,而是跟随着韵律,掌握作品中的音乐结构,像吟诵一首优美诗词一样描绘出音乐意境。

与此同时,要注意二者之间风格的独特性。

其一,演唱德彪西的《曼陀林》(Mandoline)时音量要适宜,以朦胧优美为主,更符合小夜曲的特点。福列的作品在呈现时也不能过于激情和热烈,但要注意表情和技巧。

其二,两部作品的旋律和营造的意境上都有所差距,德彪西的这部作品相较于他的其他创作也稍有差异,强调了旋律性和流动性,所以在演唱时要尽量保持连贯,即使是重音部分也要收敛内在一些,演唱难点在于旋律转化频繁,想要保持整体的连贯较为不易,这对演唱者的气息和唱功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例如第一个高音位置气息就要上去,这个时候速度加快很容易导致吐字不够清晰,因此这部作品的演唱要加强歌词咬字和气息的训练,只有气息平稳才能将中间轻声位置唱好,轻声部分要弱不要虚,保持点连成线的连贯方式。福列的作品更注重旋律性,所以要掌握节奏的规律,过快或过慢都会影响作品的和谐性。由于其运用了极进的作曲方式,所以音乐是婉转悠扬的,这就表示相比于德彪西的作品,这个创作对于气息的要求较低一些,中间位置需要的假声多,有助于演唱者发挥自身的声音优势,风格上也更为积极洋溢一些。

其三,演唱者抒发情感时要注意,福列注重情绪,德彪西注重气氛,福列的作品上标注dolce,意思是要突出歌唱性。也就是说演唱者要把自己当作画面中的成员之一,设身处地的感受他们的情感和心境,描述偏少、抒情较多。中间的演唱要连贯持续,和其他曲段相比要更灵动活泼,这种情绪要控制得当,不能过于浮夸。其再现曲段和首段起到了呼应作用,曲终要逐渐弱化、缓慢,意味深长,使人感到意犹未尽、余音绕梁。德彪西的作品上标注了et léger,翻译成中文是轻柔的、舒缓的,这就表示在演唱过程中要把握好音量,中段部分的旋律是先抑后扬再抑的形式,要控制好气息和音量,呼吸保持平稳,烘托出曼陀林中年轻男女在轻歌曼舞的气氛,还要以朦胧的夜色为伴。与第一段不同,再现曲段及尾声部分要弱唱,歌词要紧密、跳进,在演唱这部分时切忌将气息全部推出,而是循序渐进的、平稳的表达出来。所以两部作品的基调有所不同,要心领神会并控制情感才能使歌曲更具魅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福列和德彪西的同词作品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且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对于后人来讲是宝贵的音乐财富。二者有差异,也有相通之处,在创作方法上也有相近的地方,但是分化为各个要素上却又有独一无二的构思和灵感。我们在以后的音乐探索过程中也要把他们当作榜样,学习二位前辈的创新精神,使音乐产生无限的可能。

参考文献:

[1]李柳怡.福列与德彪西同词艺术歌曲之异同及演唱提示[J].音乐创作,2016,(08):158-161.

[2]任晓璐.福列音乐语言与德彪西、拉威尔之比较[J].北方音樂,2012,(04):51-52.

猜你喜欢

德彪西
美丽的邂逅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论德彪西《前奏曲》中旋律的特征与运用
浅析德彪西钢琴练习曲《为复合琶音而作》
中西方钢琴艺术的文化融合研究
关于拉威尔《水的嬉戏》与德彪西《水中倒影》的情感比较分析
印象派音乐中管弦乐的语言形成分析
德彪西心中的“诗”与远方
午后的牧神
德彪西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