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鸟巢蕨繁育技术

2018-01-22赵玉安蒋拴丽杨书才杨陆军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24期

赵玉安+蒋拴丽+杨书才++杨陆军

摘要 本文在总结多年科研和生产经验的基础上,介绍了鸟巢蕨栽培的关键技术,主要阐述了鸟巢蕨对栽培场地的要求、孢子繁殖技术、孢子体促成栽培、病虫害防治等,以期为鸟巢蕨的繁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 鸟巢蕨;孢子繁殖;孢子体促成栽培

中图分类号 S682.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24-0127-02

鳥巢蕨原产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在我国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等地均有分布,在亚热带其他地区也有分布。鸟巢蕨又称巢蕨、山苏花、王冠蕨,为铁角蕨科巢蕨属多年生阴生草本观叶植物。叶子向外簇拥生长,中间形成一个空“漏斗”,外观看上去很像“鸟巢”,因而取名鸟巢蕨。鸟巢蕨为中型附生蕨,根状茎短而直立,柄粗壮而密生大团海绵状须根,能吸收大量水分,叶簇生革质。孢子囊群长条形,生于叶背。鸟巢蕨株型丰满、叶色葱绿光亮,潇洒大方,野味浓郁,深得人们的青睐。悬吊于室内别具热带情调;植于热带园林树下或假山岩石上,可增添野趣;用于布置明亮的客厅、会议室及书房、卧室,显得小巧玲珑、端庄秀丽。

1 栽培设施

鸟巢蕨需设施栽培,应选择地势平坦、通风良好、光照充足、排灌方便、交通便捷的场地进行设施建设,水、电、路等配套齐全。栽培设施要求能控温、调湿、调节光照、通风性能良好。

2 配套设施

2.1 降温系统

常用水帘负压风机降温系统、雾化降温系统和内循环通风降温系统等。

2.2 加热系统

要求供热均匀、热能利用率高。目前,多数采用燃煤锅炉加热,但随着环境治理形式日益严峻,燃煤锅炉面临被取缔的危险,电加热、水源热泵、地源热泵、空气能、太阳能等加热方式可作为替代,各地可根据当地情况选择新的加温方式。同时,做好温室保温工作,可采用活动式内外保温系统。

2.3 遮光系统

栽培设施需配备活动式遮阳系统,一般由活动式内遮阳和外遮阳系统构成,内遮阳一般选用60%遮光率的遮阳网,外遮阳系统一般选择75%~80%遮光率的遮阳网。

2.4 栽培床架

一般采用活动式栽培床,既可以提高栽培设施的有效利用率,同时也避免与地面接触,阻断了土传病害的传播途径,利于日常管理。

2.5 灌溉系统

灌溉系统一般由自吸泵、塑料软管、雨洒、储液桶(池)等组成,要选择合适的自吸泵功率,避免水压过大;如水压过大,可在泵出水端增加可调节流量的回水管,根据需要调节浇水压力。

3 孢子繁殖

3.1 基质、容器的选择和处理

鸟巢蕨孢子繁殖基质要求疏松、透气、保水、保肥、不含有害物质和杂草种子、不易分解,pH值5.5~6.5,EC值 <0.5 mS/cm。可选东北草炭和小粒珍珠岩以3∶1的体积比混合或用品氏泥炭;粒径0~5 mm、pH值5.5~6.5的品氏泥炭为孢子繁殖的最佳基质。基质使用前用高温蒸汽灭菌(灭菌条件121 ℃,20 min),冷却后用手搓碎,备用。

孢子繁殖容器可选择使用市售40 cm×25 cm底部多孔育苗盘。新采购的育苗盘,可直接使用;使用旧的育苗盘需先清洗污物,再用0.5%高锰酸钾浸泡30 min,晾干后使用[1-2]。

3.2 孢子繁殖

鸟巢蕨繁殖一般采用孢子播种和组织培养2种方式,本文对孢子播种方法进行了介绍。

3.2.1 孢子采集。鸟巢蕨成熟孢子体叶片背面生有褐色的孢子囊群,选择孢子囊盖尚未打开的孢子囊群,用钝刀片轻轻刮取孢子囊群至洁净的白纸上,置于干燥处1 d后,孢子囊盖自然打开,散出孢子,备用。如不能立即使用,可将采集的孢子用硫酸纸包好,置于冰箱冷藏室中(4 ℃)保存,备用[3]。

3.2.2 孢子播种。将处理过的基质平铺在40 cm×25 cm的育苗盘上,基质厚度为1.0~1.5 cm,用硬质圆管轻压基质至表面平整,用纯净水将基质浇透水,备用。称取采集的孢子0.2 g和干燥基质100 g,拌匀,均匀撒播于准备好的育苗盘内,再用硬质圆管轻压育苗盘表面。播种后可将育苗盘叠置在一起,最上层用木板覆盖。

3.2.3 播种后管理。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孢子萌发期管理。孢子播种后10~15 d为孢子萌发期,该阶段可作暗处理或遮光处理,避免强光照射;该时期温度控制在20~25 ℃之间;播种后每天用喷雾器对育苗盘表面均匀喷雾,保持基质和空气湿度。

(2)原叶体形成期管理。孢子播种后10~15 d,育苗盘表面出现绿色斑点,鸟巢蕨原叶体开始形成,需将叠放的育苗盘平铺在育苗床上,再经历60 d左右可形成成熟的原叶体。此期间保持温度20~25 ℃、空气湿度80%~85%、光照3 000~4 000 lx,环境通风良好,每3~5 d用1 000目雨洒浇水1次,保持基质湿润,忌基质过湿。每15 d使用氮、磷、钾平均肥(20-20-20)3 000~4 000倍液浇施1次。该阶段水分管理极其重要,关系到孢子繁殖的成败,基质长期积水易造成原叶体的腐烂和藻类的过度繁殖,藻类的过度繁殖会将原叶体覆盖,造成原叶体受光不足,无法进行光合作用,生长迟缓甚至死亡;原叶体靠着生在背面的假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基质过度干燥极易造成原叶体脱水死亡。因此,该阶段水分管理要做到基质干湿交替,避免基质长期过湿和过度干燥,保持空气湿度稳定,通风良好[4-5]。

(3)受精期管理。孢子播种后75~90 d长成边缘圆滑、叶片浓绿光亮、直径0.3~0.5 cm的原叶体,此时原叶体上的精子器和颈卵器发育成熟,精子器产生精子要以水为载体进行运动,以达到颈卵器与卵子结合完成受精过程。因此,原叶体成熟后,每天要分多次向原叶体表面喷水,保持原叶体表面湿润,促进精子移动,一般连续操作5~7 d完成受精,孢子体叶片开始发育。endprint

(4)孢子体发育期管理。孢子体开始发育后,随着孢子体叶片的生长和孢子体根系的发育,孢子体具备了较强的光合作用及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该阶段的管理在保证基质和空气湿度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增加光照,增加养分的供给,以促进孢子体的快速发育。

3.3 孢子体移栽

3.3.1 适时移栽。待孢子体叶片长到2片,叶长达0.5 cm以上即可移栽。移栽容器选用128穴黑色穴盘,用播种基质填充穴盘,轻压平整,浇透水,备用。用镊子轻轻夹取鸟巢蕨孢子体,将根系轻压至每穴中央,轻压覆土,保证根系与基质充分接触。

3.3.2 移栽后管理。孢子体移栽后置于育苗床上,移栽7 d内保持室温20~28 ℃、湿度80%~85%、光照约3 000 lx,每天用喷雾器向小苗叶片喷雾,喷雾量以叶片表面湿润而不结水滴为宜,每天喷雾3~5次。

小苗移栽后经过7 d左右的缓苗,鸟巢蕨开始快速生长,此阶段可以适当提高温度,温度保持在23~28 ℃之间,能够保证其快速生长。苗期每5~7 d浇1次水,每15 d浇1次氮、磷、钾平均肥(20-20-20)3 000倍液,保持空气湿度80%~85%、光照5 000~6 000 lx,保持环境通风良好。经过3~4个月的培养可长成成熟穴盘苗[6]。

4 穴盘苗换盆及成熟孢子体培育

4.1 容器选择

市售鸟巢蕨一般以90 mm和130 mm盆径较受欢迎,150~170 mm盆径成品有一定的市场需求,但用量较少。

4.2 基质选择

生产90 mm盆径和130 mm盆径产品宜选用粒径为10~30 mm、pH值5.5~6.5的品氏泥炭土;生产150~170 mm盆徑成品宜选用粒径为20~40 mm、pH值5.5~6.5的品氏泥炭土。为降低生产成本,也可选用东北草炭、椰糠等与珍珠岩组成的混合基质。

4.3 适时换盆

穴盘苗长至6~8片叶,根系旺盛,可转移到90 mm盆,继续栽培;90 mm盆苗长至21~24片叶,根系旺盛,可上市销售或根据生产计划直接转移到130~170 mm盆径继续栽培。

4.4 日常管理

鸟巢蕨90 mm以上盆径生产时要求光照8 000~10 000 lx、温度18~28 ℃、湿度80%~85%,环境通风良好。

鸟巢蕨浇水宜根据基质湿度来确定,当基质湿度小于20%时,宜浇水,浇水时可以结合施用肥料,选用氮、磷、钾平均肥(20-20-20)2 000倍液。鸟巢蕨对肥料较为敏感,尤其是孢子体较小时,肥料浓度较高时,叶片边缘皱褶,影响观赏效果;如果肥料浓度过高,易造成植株变异或生长点坏死,会导致培育失败。

鸟巢蕨随着生长量的增加,植株过密时,宜稀盆,保证植株叶片不互相遮盖,以利于植株充分进行光合作用,同时保证植株通风良好,减少疫病的发生。及时疏掉病残叶片。

5 病虫害防治

鸟巢蕨病虫害防治原则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鸟巢蕨主要病虫害有日灼、炭疽病、疫病、蜗牛、蛞蝓、红蜘蛛等。

5.1 日灼

症状:日灼即由光照强度过大导致的叶片灼伤,表现为光照较强时植株组织变弱,叶片低垂,植株萎蔫,降低光照后植株能恢复;光照过强,特别是植株缺水时,直接造成叶片叶肉组织受损形成结痂或白化,受伤组织无法恢复。

防治方法:根据苗龄合理控制光照强度,及时浇水,避免植株缺水。

5.2 炭疽病

症状:常发生在叶尖或叶缘,初期为圆形黑点,后逐渐扩大成圆形或近圆形,病斑边缘黑褐色,病斑最后扩大到整片叶片,导致叶片干枯死亡。

防治方法:控制栽培环境温湿度,避免高温高湿。发现病株,应立即喷药防治,宜用50%多菌灵粉剂1 0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粉剂1 000倍液,每7 d喷1次,连续用药3次。

5.3 疫病

症状:表现为叶片从基部软化发黑腐烂。栽培基质长期过湿、基质盐分累积、空气湿度长期过高且通风不良,是导致该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防治方法:控制栽培环境湿度;严格水肥管理,避免施肥过量;及时疏盆,降低植株密度;保证通风良好。

5.4 蜗牛和蛞蝓

症状:蜗牛和蛞蝓主要咬食植株幼嫩叶片,造成叶片损伤,影响观赏性状。

防治方法:使用有效成分为四聚乙醛的诱杀剂,均匀撒施于栽培场地及苗床。

5.5 红蜘蛛

症状:红蜘蛛主要着生于叶背,用刺吸式口器吮吸叶片汁液,导致植株生长停滞,叶片发黄,严重的叶片枯萎死亡。

防治方法:避免环境高温干燥,适当增加环境湿度。发现虫体后应及时用药防治,宜选用7%阿维螺螨酯乳油3 000倍液或20%三氯杀螨醇1 000倍液喷雾防治,用药间隔期为7 d,连续施用3次,2种药交替使用为佳。

5.6 苔藓及地衣类危害

症状:苔藓和地衣不会直接危害蕨类,但对鸟巢蕨原叶体和幼小植株会造成遮光;同时覆盖育苗盘表面阻止水分和养分向基质的渗透;苔藓和地衣的大量繁殖导致基质的通气性降低,影响鸟巢蕨的生长。

防治方法:在孢子播种前对基质和育苗盘进行消毒处

理,避免污染。浇水宜使用纯净水,适当控制水分,避免基质长期过湿。创造适宜的环境,及时补充养分,保证原叶体和小苗快速健康生长。

鸟巢蕨对药物较为敏感,在用药物进行病虫害防治时,要提前作试验,确定用药浓度,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6 结语

总之,鸟巢蕨繁育成败的关键在于几个关键期的操作是否合适,适时适当的环境控制、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是鸟巢蕨孢子体繁育成功的保障。

7 参考文献

[1] 潘晓韵,沈晓岚,朱开元,等.鸟巢蕨的组培快繁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14(7):1049-1050.

[2] 徐诗涛.海南热带山地沟谷雨林鸟巢蕨附生特性研究[D].海口:海南大学,2013.

[3] 刘洋.鸟巢蕨组培快繁技术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5):1188-1189.

[4] 张善信,范俊强,郑贵朝,等.鸟巢蕨孢子繁殖技术研究[J].亚热带植物科学,2012,41(4):48-50.

[5] 马福生,刘洪禄,吴文勇,等.无土栽培基质物理特性及鸟巢蕨栽培技术研究[J].北方园艺,2012(21):51-54.

[6] 姜殿强,张浪.环境因子对鸟巢蕨生长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700-127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