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大学语文的应用性思考

2018-01-22孙爱萍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5期
关键词:应用性大学语文应用型人才

孙爱萍

摘要:大学语文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独特功能是:充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有效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水平。其应用性改革的路径是:确立服务专业、服务就业的教学理念;整合教材资源,构建应用型教学模式;量化各种学习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大学语文;应用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5-0240-02

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设置课程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1]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模式的转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已经成为地方高校无可争议的选择。在新形势下,正确理解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开掘大学语文课程的应用性功能、结合实际进行确实有效的应用性改革,是摆在每一位大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一、与时俱进,正确理解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笔者认为,在当前教育为社会实践和区域经济服务的大背景下,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具有过硬的实践应用能力、一定的创新能力以及终身不可或缺的人文素养。爱因斯坦指出:“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他们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恶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2]显然,如果只注重应用主题,而忽视人文教育,我们培养出的应用型人才就很难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可把人文素质教育抛在脑后。

二、立足应用性,充分开掘大学语文课程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独特功能

大学语文作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精确地使用母语、帮助他们获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一门基础课和工具课,其独特的应用性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大学语文教育有优势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许多大学生感到的困惑、迷茫,没有奋斗目标;他们知识面狭窄,不喜欢读书;他们不清楚在大学里能学到什么,总觉得课本上的知识在未来的社会实践中基本用不到;他们对社会、对人生、对学校充满了牢骚、抱怨、指责;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的关怀和信任。可见,在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普遍较差。大学语文教学独特的优势是,通过课内精读和课外泛读等学习活动,把古今中外饱含美好情操的经典作品与当代社会问题相结合,并加以时代性的文化解读;开展“问题式”、“研究式”教学,将课本内容与社会现实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原动力,启迪学生理性思考人生,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有效提升人文素质。“润物细无声”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

第二,大学语文教学有条件培养大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大学语文教学的成败最终会体现在学生的应用能力上。叶圣陶说:“大学生毕业生不一定要能写诗歌、小说,但一定要能写工作和生活中的实用文章,而且非写得通顺又扎实不可。”[3]应用寫作是每一个大学生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笔者从历届学生的作业、试卷及毕业论文中发现,许多大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上存在严重问题:错字、病句、词不达意、文体不明、行文晦涩、生搬硬套、胡乱拼凑、逻辑混乱,不一而足。很多学生在写调查报告时,连事实都陈述不清楚,更谈不上揭示其本质和规律。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各行各业已经把是否能够得心应手地撰写应用文当成衡量员工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大学语文教学计划中设计了贴近生活和工作实际的应用写作训练内容,既有实用性又有可操作性。培养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条件是充分的。中学语文教育在这方面所达到的水准,与实际需要和人才尺度相比较,尚有较大的距离。这门课程的不可替代性即在于此。

第三,大学语文教学有责任帮助学生尽快提高口语交际技能。当今社会人际交往日益频繁,职场竞争日趋激烈,口才无疑是大学生参与竞争的有力武器。在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在口头表达上存在“先天不足”。在公众场合表现拘谨,说话紧张,方言浓重,甚至难以清楚简洁地做自我介绍。从一些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中得知,有些毕业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都很过硬,但常常因为“拙于言辞”失去竞争力。譬如在应聘时,说话磕磕绊绊、口头禅过多、语速过慢、答非所问、思路混乱等等。可以说口头表达成为许多毕业生就业择业的“瓶颈”。对此我们只能直面,不能回避。据调查,许多大学生迫切需求在人际交往中的倾听、发问、描述、讲解等表达能力和在公众场合论辩、演讲的能力。试想,如果学生在校期间得不到有效的实训演练,毕业后将如何面对应聘?如何参与激烈的职场竞争?每一位有责任感的大学语文教师都在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

三、因势利导,积极探索出一条大学语文应用性改革的具体路径

第一,大学语文应用性改革的当务之急是,牢固确立服务专业、服务就业的教学理念;整合教材资源,界定教学目标。目前,林林总总的大学语文教材各具特色,有些不乏权威性,但不一定具有针对性。笔者认为,把各种教材中应用性突出的内容重组优化为“经典阅读”、“应用写作”、“口才训练”三大块,是大学语文应用性改革的一个突破口。“经典阅读”的选文要文质兼美,实用有趣;“应用写作”要力求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乃至今后的职业具有关联性。如,政法专业侧重学习法律文书;经济专业侧重财经文书;行政管理专业主要学习党政机关公文和申论;理工科各专业主要学习科技文书。日常事务文书、毕业论文、调查报告具有普遍性和综合性,是各专业必学的内容。“口才训练”的内容多而杂,梳理为朗读、朗诵;演讲、辩论;竞聘、求职等。

第二,大学语文应用性改革的关键环节是将“经典阅读”、“应用写作”、“口才训练”融于一体,构建应用型教学模式。其一,“经典名篇”与“应用写作”相对接,既贯穿人文教育,又突出写作训练。传统大学语文课堂,一向重视经典范文的阅读理解,以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为学习重点,不仅忽略了说和写的训练,也降低了“经典”的应用价值。如: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既是一篇立意深远、高雅奇崛、超拔流俗的千古美文,又是一封热情勇敢、诚恳真挚、形式完美的自荐求职信。教学中既要吸收其思想艺术精华,又要引导学生研究求职信的文体特点,读、写、说互相渗透。其二,“应用写作”的基本模式是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设计系统的训练计划。课内侧重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课下完成作业,互批互改,最后反馈到教师手中加以指导。整个过程体现自主性,突出实训性。其三,“口才训练”的方式是,分割课前10分钟进行原创性演说与即兴点评,真刀真枪地练;“抢占”课外时间,组织读书交流、模拟竞聘、文化沙龙等活动,开展“害羞无碍交流”;强化学生时刻注意自己“说”的意识,随处、随意,见缝插针,参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

第三,大学语文应用性改革要量化各种学习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考核应该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50%为宜),包括读书心得、课前演讲、课堂讨论及应用写作等。应用写作考核采取即学即训即考的方式为宜。期末主要考查学生对“经典”的阅读、理解、分析、论证等语文综合能力(50%)。

第四,大学语文应用性改革的保障是教学时间。就我校来说,大学语文课开在大一,只开一个学期。第一学期理科上24个学时,第二学期文科上32个学时。这么短的课堂教学时间,那么多的教学内容,到底能给学生多少东西,能训练哪方面的能力,真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感。笔者呼吁教育管理部门多给大学语文课一点时间!如果能有60—70个学时,那么,以“阅读欣赏”、“应用写作”和“口才训练”为主线的应用性教学改革就能落到实处。

四、结语

人生有多长,语文就有多长;世界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大学语文应用性的终极思考是,激发学习兴趣,感受其中魅力,培养自学能力,引领终身学习。当然,要通过有限的教学时间引导学生开展无限的语文学习,也需要大学语文教师具有深厚的学养、高度的责任性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参考文献:

[1]陈少锋,李娟,蒋月侠,等.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大学语文模块化课程改革初探[J].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13,(4).

[2]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3]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endprint

猜你喜欢

应用性大学语文应用型人才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TD-LTE无线通信系统在核电应用性探讨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人的行为方式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性研究
重视学校结核病暴发的应用性研究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