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措勤盆地它日错地区储层特征

2018-01-22樊禹

科技视界 2017年30期

樊禹

【摘 要】措勤盆地自古生界至白垩纪发育巨厚的海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沉积,前人研究在该区并未发现良好的储集层,本文着重对该区则弄群、多尼组、郎山组进行研究,发现区域存在低-中渗储集层,具有较好的勘查意义。

【关键词】措勤盆地;区域地质;储层特征

0 引言

西藏它日错地区地处西藏自治区中南部,据前人资料,措勤盆地古生界和中生界均发育烃源岩,由于古生界地层出露少,采集的样品也很少,因此对古生界烃源岩认识也很少。本文依托西藏它日错地区沉积构造特征调查项目,加强了对古生代地层调查,对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样品采集,以期对古生代烃源岩较为全面的评价。

1 区域地质背景

1.1 区域构造

西藏措勤盆地地处冈底斯山北麓,行政区划属日喀则地区昂仁县、那曲地区尼玛县及阿里地区措勤县、改则县管辖。大地构造属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北缘,北邻班公错-怒江缝合带,南望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在次级大地构造单元上,调查区主体属革吉-措勤复合弧后盆地(刘玉法,2007)。它日错地区位于措勤盆地中北部,呈北西西向带状展布,长150km,宽20-50km,约4525km2,该区沉积厚度最大超过9km,中生界沉积厚度大于30000m。

1.2 区域地层

措勤盆地地表出露面积最大者为中生界地层,多为白垩系多尼组、郎山组、竟柱山组。多尼组主要分布于盆地雪上勒-可如勒一线以北,整合于下伏的则弄群和上覆的郎山组之间,以碎屑岩为主,沉积相类型包括浅海相和三角洲相;郎山组岩性主要以碳酸盐岩为主夹细碎屑岩,沉积相类型包括局限台地相和开阔台地相;竟柱山组仅在扎日南木错-拍龙-塔若错之间呈近东西向展布,为山间磨拉石建造;新生界地层亦有一定发育。

1.3 区域岩浆岩

研究区地处冈底斯-念青塘古拉构造带的北亚带,中新生代岩浆活动十分强烈。侵入岩、火山岩均有发育;其中以火山岩分布更为广泛,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南部地区;整体呈北西-南东向带状集中出露于研究区中部蔡几错-达娃错-甲布-格嘎-弄巴康日及呷龙-龙勒一带。

2 储层特征及评价

措勤盆地自古生界至白垩纪发育巨厚的海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沉积,沉积厚度大,盆地内储集层分布于古生界-中生界的各个层位中,良好的储集层在措勤盆地一直未曾发现。

2.1 储集层分布特征

通过野外调查,发现两套碎屑岩储层:其一为白垩系多尼组,厚度为1147.5m;其二为白垩系则弄群,厚度为1030.32m。

(1)白垩系则弄群(K1Z)

则弄群上部出露较为完整,与下伏则弄群下部及上覆多尼组整合接触。岩性主要有浅灰色、浅褐灰色、绿灰色、紫灰色英安质火山角砾岩、角砾凝灰岩、凝灰岩、沉凝灰岩、凝灰质砂岩、砾岩、含砾粉砂岩及岩屑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岩屑长石石英砂岩,夹英安岩、安山岩、粉砂岩、页岩、灰岩。岩性组合以下部的砂、砾岩及火山碎屑岩互层为主夹火山岩,向上逐渐过渡为正常沉积的砂岩、粉砂岩夹砾岩及少量碳酸盐岩为主。

(2)白垩系多尼组(K1d)

与下伏多尼组整合接触,岩性主要有深灰色、紫灰色、黄灰色、褐灰色石英砂岩、岩屑砂岩、凝灰质砂岩,多发育平行层理、板状交错层理,偶见硅化木化石,顶部见少量生物碎屑灰岩,含圆笠虫。岩性组合以下部正常沉积的砂岩、粉砂岩夹砾岩为主,上部见少量碳酸盐及砂、砾岩夹少量火山岩。

2.2 储集空间特征

(1)储集层分布与岩石类型

研究区储层主要分布于则弄群、多尼组、郎山组和竟柱山组。则弄群储集岩主要为一套中酸-中基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和滨海相的砾岩、砂岩。中部申扎县邦多地区碎屑岩储集层厚458m、火山岩厚575.1m;东部的措勤甲诺以碎屑岩和火山岩储集层为主,其中碎屑岩储集层厚401.73m、火山岩厚579.6m(赵政璋等,2000)。多尼组在盆地中部发育块状生物礁灰岩,其北的窝雍,也见到规模较大的礁灰岩,礁灰岩表面和其中裂缝充填的方解石脉中,可見不同程度的沥青显示,表明礁灰岩是措勤盆地最重要的储集层之一。郎山组主要为碳酸盐岩,在盆地北部厚度560~4300m,向东、西变薄,野外地质工作中发现了白云岩和生物礁灰岩,但规模很小。

(2)储集层物性特征

则弄群:中生界则弄群碎屑岩储集层孔隙度平均值2.885%;渗透率平均值为0.0475×10-3μm2。火山岩储集层孔隙度平均2.140%,渗透率平均0.0985×10-3μm2,物性总体较差。

多尼组:下白垩统多尼组砂岩孔隙度0.15~14.4%,平均值3.020%;渗透率0.0016~19.10×10-3μm2,平均值为0.3578×10-3μm2;灰岩孔隙度0.28~8.40%,平均值3.106%;渗透率0.010~29.19×10-3μm2,平均值为0.3828×10-3μm2,其中,吓龙、剥康巴地区砂岩属于致密储层—近致密储层(Ⅴ-Ⅲ);灰岩属于低孔低渗-特低孔低渗储层(Ⅲ-Ⅱ)。阿苏、它日错地区砂岩孔隙度平均2.58%,渗透率0.132×10-3μm2,总体属于Ⅴ-Ⅶ型储层。

郎山组:郎山组以碳酸盐岩储集层为主,根据96件样品分析统计圆笠虫灰岩孔隙度0.70~1.90%,平均值1.280%,渗透率0.018~1.25×10-3μm2,平均值为0.25×10-3μm2,总体属于特低孔特低渗(Ⅲ-Ⅳ);固着哈灰岩孔隙度1.30~1.70%,平均值1.480%,渗透率0.316~0.316×10-3μm2,平均值为0.350×10-3μm2,与圆笠虫灰岩相似,大部分样品属于Ⅲ-Ⅳ型储层;微晶灰岩孔隙度0.56~15.7%,平均值2.150%,渗透率0.002~323×10-3μm2,平均值为7.3267×10-3μm2,亦属Ⅲ-Ⅳ型储层,有1件样品孔隙度15.7%,渗透率323×10-3μm2,达到中孔中渗型Ⅰ类储层。

(3)储集岩孔隙结构特征

1)储集空间类型

盆地出露地层中能够作为油气储集空间的孔隙类型主要是次生孔隙,且多属毛细管孔隙,其中溶蚀孔隙是次生孔隙的主体,包括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晶间溶孔、晶内溶孔及铸模孔,次为构造微裂缝。

2)储集层孔隙结构

碎屑岩毛管压力曲线反映的孔隙结构为微孔微喉型,是比较典型的裂缝型储集层的孔隙结构,其裂缝系为微裂缝。压汞毛管压力曲线进汞段较长,排驱压力较大,总体反映以粒内和晶间溶蚀孔隙及微破裂缝为主体的储集层,孔隙结构为细孔小喉型,也有少部分为中孔中喉型。

碳酸盐岩孔隙结构为微孔微喉型,是比较典型的裂缝型储集层的孔隙结构,其裂缝系为微裂缝;毛细管压力曲线反映出溶蚀孔隙为主的储集层孔隙结构特征,孔隙结构总体上为细孔小喉型,也有少部分为中孔中喉型,甚至粗孔中喉。相对而言,为该区碳酸盐岩储集层中较好的孔隙结构。

3 结论

本次研究发现它日错地区存在Ⅴ-Ⅶ型储层至中孔中渗型Ⅰ类储层,具有良好的储集空间类型,野外调查发现不同程度的沥青显示,进一步说明措勤盆地它日错地区具有一定的生、储潜力,可进一步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1]刘玉法.西藏措勤地区构造变形特征[D].成都理工大学,2007.

[2]赵政璋.青藏高原海相烃源层的油气生成[M].科学出版社,2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