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产学研的研究生团队协作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2018-01-22于金鹏于海生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5期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创新能力

于金鹏+于海生

摘要:本文依托产学研合作平台,以青岛大学“控制工程”专业学生为研究和实践对象,探索出了一种培养研究生团队协作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新型模式。首先,以导师为核心,以项目为依托,提高其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其次,通过开展横向和纵向课题,提高其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最后,依托产学研合作平台,进一步增强其社会适应力。实践表明,青岛大学“控制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同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效。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创新能力;产学研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5-0146-03

教育部提出的21世纪人才素质的标准中,明确指出了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在人才素质结构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研究生是高校、科研院所的高层次人才,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生力军。因此,对于研究生,特别是理工科研究生来说,是否具备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培养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研究生,既是研究生培养单位和研究生教育者应尽的责任义务,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应有的保障支撑。然而从大多数研究生培养过程来看,“团队协作精神”并不是与生俱有的,很大程度上需要逐步培养。

近年来,重大理论的创新和相关技术的突破愈来愈需要团队合作,科技创新必然要求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需要有着不同专业特长的人合作。而理工科研究生在研究过程中多是一个人独立完成实验,缺乏合作与交流,且与交叉领域学科相关人员的交流较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们在科研过程中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迫切需要一个载体,以实现其团队协作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双重提升,增强其社会适应力。

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通常指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与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为技术供给方之间的合作,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因此,将产学研合作作为研究生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载体对增强研究生社会适应力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刚刚起步,相应的模式和制度还不够完备、健全,还存在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因此,根据各个学校各个专业的不同的情况,探索并实践出一种符合实际的研究生团队协作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新型培养模式十分必要。

本文以青岛大学控制工程专业研究生为例,依托产学研合作平台,对研究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进行了探索与研究,并分析了研究生参加产学研项目对提高其科研能力和社会适应力的促进关系。青岛大学开展了产学研合作活动,为广大的控制工程专业研究生提供了绝佳的提高团队协作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平台。实践证明,研究生的培养需要依托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和教育环境。导师与其指导的研究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以及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好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以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学校通过与社会、企业之间的技术方面的广泛交流,强化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意识,使教师能自觉地将新的教育理念、科技创新技术引入研究生教育当中;另一方面,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通过校企对接,学校为控制工程专业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创造更好的条件,让研究生参与到导师与企业合作的相关项目中,在科研活动中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使之能拓宽学术视野,对将来的研究进行创新。通过教学与生产、科研实践活动的有效结合,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增强研究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弥补研究生团队协作精神缺失的不足,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了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了研究生的社会竞争力,对研究生个人、学校以及公司企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中国研究生存在的问题

通过大量数据的调查分析,总结出我国研究生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下图1所示。

(一)团队协作精神缺乏

研究生在研究过程中大多是一个人独立完成实验,缺乏合作与沟通,与交叉领域学科相关人员的交流较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们在科研过程中創新能力的提升。

(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从研究生发表论文的质量和数量来看,大多数研究生都选择一般的科技期刊进行投稿发表,而很少有勇气去尝试需要更多创新性的EI、SCI甚至IEEE等期刊。究其本源还是研究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不相信也不愿意去尝试需要更多创新的高难度期刊。

(三)社会适应力较差

有的研究生在校学习成绩很好,但能够有机会进入到世界五百强等企业工作的毕业生仍是凤毛麟角。其主要原因是在科研过程中,研究生没能将自己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运用到实际的工程应用当中,对企业的需求理解不到位,社会适应力较差。

二、青岛大学“控制工程”专业产学研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在青岛大学控制工程专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中,强调重视政府、高校和企业三者之间的协同作用,顺应各方主体的不同利益诉求,充分整合和发挥各自的优势资源,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构建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学校、研究生处和各学院高度重视研究生创新工作,将研究生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作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和生命线。同时,针对控制工程专业研究生,结合青岛大学开展的产学研合作活动,组建了产学研合作办公室,对研究生协作精神与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进行探索与研究,并分析控制工程专业研究生参加产学研项目对提高科研能力的促进关系。

(一)机制保障

青岛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为山东省“十一五”和“十二五”重点学科,依托的自动化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山东省特色名校重点建设专业,拥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山东自动化专业省级教学团队,同时还拥有山东省工业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同时,青岛大学控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2012年已列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青岛大学、研究生院和自动化工程学院高度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作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生命线,目前已经建成控制工程专业“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共六个(包括青岛海尔集团、青岛海信集团、青岛软控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港、青岛双星集团),为该模式的顺利构建提供了重要保障。endprint

(二)模式构建

1.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的团队协作精神。(1)以导师为核心,培养控制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团队精神。导师和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根据公司企业的技术难题和技术需求、实际应用项目开发需求、科学研究项目中的关键技术等,以导师为核心并由导师和研究生组成团队,对研究课题进行联合研发,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研究生之间能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从而培养研究生的团队精神。(2)以项目为依托,提高控制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协作能力。项目的完成需要团队成员之间共同合作,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研究生之间能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从而加强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团队协作精神;产学研合作培养能够更好地提升研究生的协作能力,使之更容易地融入团体,为研究生融入社会提供了良好的锻炼机会和实践平台。

2.以产学研为契机,切实提高控制工程专业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1)依托横向课题,提高控制工程专业研究生的科研能力。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科技人才的使命。“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是提高高等院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依托横向课题,在学校、企业的共同支持下,控制工程专业研究生能够了解更先进的科研技术,更多地参与到社会实践过程中去,从而可以更好地进行科研工作,创造出更多的科研成果,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2)依托横向课题,培养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在产学研培养模式的引导下,研究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社会项目,有更多的机会锻炼动手实践能力。根据合作企业对实际的科研项目的技术需求以及重大技术难题的攻关过程中,指导研究生积极参与,进行技术学习与创新研究,历练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塑造研究生的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3.产学研合作促进研究生的社会适应力。(1)依托联合培养基地,培养控制工程专业研究生的社会适应力。利用青岛大学现有的各种实践实习基地资源,建立公司、企业、学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基地,发挥公司、企业、学校各方的优势,互利互惠。公司可以通过联合培养基地加强其产品在企业的推广,企业可以借助公司的设备培养、锻炼控制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学校可以依托联合培养基地培养理论、技术、实践能力突出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从而切实提高控制工程专业研究生的社会适应力。(2)借助企业课题,切实提高控制工程专业研究生的社会适应力。针对绝大多数全日制控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从进校门到出校门,未曾深入到与控制工程专业相关的公司、企业、科研院所中去的基本情形,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培养模式的实践过程,借助企业课题,让控制工程专业研究生熟悉并习惯企业工作流程,通过产品研发、技术革新以及与用户交流,提升研究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快速学习企业文化及适应企业发展需求,从而为以后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三)合作實践

产学研合作实践开展以来,不断加强青岛大学与青岛市各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同时根据青岛大学、青岛市政府及青岛市企业的具体需求,积极开展市校企三者之间的项目合作,具体合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进行科研项目对接。科研项目,包括横向和纵向项目,是每一位研究生在研究生阶段需要进行并完成的工作,对培养研究生团队协作精神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产学研合作办公室,进行青岛大学与青岛市企业之间的科研项目对接,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2.设立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产学研合作办公室协助青岛大学设立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让研究生进入合作企业,参与实际项目,通过与企业相关工程师共同沟通交流,一起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社会适应力,同时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为后续产学研合作奠定良好基础。

3.协助组织人才进修培训。产学研合作办公室为满足青岛市政府与企业的人才培养需求,开展满足相应需求的校内培训课程,为青岛市的人才培养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定期邀请具有较强实践经验的企业研发人员进入学校实验室,参与课题组的项目研发,共同完成课题任务,从而确保后续科研成果的顺利实施。

三、近三年所取得的实践成效

开展产学研培养模式三年以来,青岛大学“控制工程”专业学生取得的实践成效如下:“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金奖一项,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三项、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三项,“AB杯”全国大学生自动化系统应用大赛国家三等奖三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国家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自动化控制应用设计大赛国家一等奖两项、三等奖七项,全国大学生“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国家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一项等。

四、结束语

本文以青岛大学控制工程专业为例,以产学研合作为依托,探索出了一种研究生团队协作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新型培养模式,并付诸实践,进而总结出“控制工程”专业研究生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有利于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培养的宝贵经验。同时针对不同特质的研究生形成不同的培养策略,探索加强“控制工程”专业研究生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取得实践成效表明,青岛大学控制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进一步验证了该培养模式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胡恩华,刘洪.基于协同创新的集群创新企业与群外环境关系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7,(6):23-26.

[2]张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策走向[J].教育研究,2011,(7):18-21.

[3]许晓革,王兴芬.着力模式改革与创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2,(15).

[4]李向军.我国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12):74-74.endprint

猜你喜欢

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对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一些思考
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步态追踪”模式
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地方高校科研成果培育研究
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制约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