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艺术设计云教育背景下的碎片化学习模式研究

2018-01-22谢鑫辉

现代电子技术 2018年2期
关键词:云教学碎片化学习设计策略

谢鑫辉

摘 要: 为了适应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高速发展,达到在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结合互联网教育和信息碎片化的特点开展网络云教学的目的,以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的云教学平台设计为例,从传播学和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构建“心理互动”碎片化教学资源设计模型。总结出教学内容的碎片化、教学管理的碎片化、视觉设计的扁平化、交流互动的碎片化等平台设计策略并进行教学实践,为碎片化的学习模式下云教学内容的设计及教学者提供更好的帮助。

关键词: 碎片化学习; 云教学; 艺术设计教学; 心理互动模型; 设计策略;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TN911?34; TN9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8)02?0141?04

Abstract: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high?spee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and to realize the purpose of network cloud teaching by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fragment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art and design specialti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king the cloud teaching platform design of Tianfu college of SWUFE as an example, a design model of "psychological interaction" fragmentation instructional resources was built, proceeding from communication studies and cognitive psychology. The platform design strategies in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content fragmentation, teaching management fragmentation, visual design flattening, interactive fragmentation are summarized. The model can provide a help for the designers and teachers of cloud teaching contents in the fragmented learning pattern.

Keywords: fragmentation learning; cloud teaching; art design teaching; psychological interaction model; design strategy; teaching design

云教育是在云技術平台上的开发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而碎片化的学习模式是以云平台为媒介,将传统课堂教学中在固定、封闭、长时间的教学环境转变为灵活、开放、碎片化的教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偏重于技巧性和实践性,但是长期在封闭而固定的环境中进行学习,相对来说学习效率会逐渐降低。如果利用云平台进行碎片化的学习,能够让学生的学习不仅局限于课堂,而可以延伸到课外设计实践和其他空闲时间,这使学习与实践结合得更加紧密,能够更好地完成学生的学习目的。另外,教师在碎片化的学习模式下,将转变角色,由课堂的支配者变成了学习的引导者,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完善个性化的教学形式,提升与学生的互动,共同构建云端学习平台,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1 云平台碎片化学习模式下教学资源设计模型

为了提高云平台碎片化教学资源的使用价值,更好地满足碎片化学习的需求,网络平台的交互式教学就成为重要研究的对象,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的碎片化学习模式,以SMCR传播模式和ARCS动力模型为基础来构建碎片化教学资源设计模型。

1.1 基于SMCR传播模型寻找信息交互模式

获得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是互动。美国南加州大学的教授列夫·曼诺维奇在他的著作《新媒体的语言》中提出在新媒介上的互动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生理上的接触,第二个层次是心理上的交互。以网络平台为基础的碎片化教学由于缺乏生理上的互动,那么就更依赖于心理上的互动,需要学生对于网络教学资源感兴趣、喜爱,从而激发起学习动力。

要形成心理上的互动,需要着重强调的一点就是学生的学习体验,从体验的角度下手提升学生学习的动力。贝罗的SMCR传播模型可以从动力的层面上,帮助大家更好地整理教与学的过程,SMCR传播模型是从“传播者”、“信息”、“通道”和“接受者”四个方面来阐述单向信息传播过程的模型,如图1所示。

图1中教师是“传播者”,学生是“接受者”,碎片化的教学内容是“信息”,云教学平台就是“通道”。

1.2 基于ARCS动力模型构建提升学习动力的框架

从构筑的SMCR模型中可以看出,作为SMCR中的信息接受者,学生的学习动力是教师只能引导而不可控制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不稳定因素,所以在设计教学时,必须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操作框架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科勒尔的ARCS动力模型如图2所示。

科勒尔的ARCS动力模型能够帮助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动力进行教学的设计。模型中主要涉及四个关联个人动力的要素,分别是注意力、满足感、自信心和需求性。将这四个要素代入艺术设计专业类的课程中,针对学习的人进行设计,表1是对应动力要素的不同情境而提出的解决途径。endprint

1.3 基于“心理互动”的碎片化教学资源设计模型

从艺术、技术、教育、心理等角度出发,将传播者、接受者、内容、通道等要素导入,结合ARCS动力模型,就可以构建出“心理互动”的碎片化教学资源设计模型,如图3所示。整理一下上述关系并且导入学习动力情境表中,可以得出表2。

2 云平台碎片化教学的设计策略及实践

根据上述心理互动模型结合网络平台碎片化学校模式的特点,可以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管理、视觉设计和学生交流互动四个方面进行网络平台教学的策略设计。

2.1 教学内容的碎片化设计

美国的视频广告公司TUBEMOGUL曾做过一个关于美国人对视频关注力的调查,TUBEMOGUL公司从美国流量最大的6个共享网站中抽查了近18万个样本,结果显示仅有一半的人观看视频超过1 min。由此可见人们对网络视频等资源的关注力是较为短暂的,在设计知识内容时,比较有利的方式是将知识点进行拆分打散,以案例或者课题为线索进行知识体系的梳理,这样更符合学生网络学习注意力短暂的特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对于感性的课程会更加有亲切感,所以案例式、课题式的碎片化知识内容,更容易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西南财大天府学院的SPOC平台上的“计算机辅助设计Photoshop”为例,如图4所示。在课程的知识内容的设置上可以看出,知识设置都是学生感兴趣的短案例,这样学生的接受度更高。

2.2 教學管理的碎片化设计

知识的碎片化设置,需要进行碎片化的教学管理。教学管理关系到教师的设计技巧、教学艺术等方面,在管理规划上必须先设定好框架,预先设置好各部分知识点的内容教学和互动管理,善于掌握网络平台上的数据统计和管理功能。通过网络平台,了解有多少学生下载了资料,有多少学生进行反馈互动等活动,然后再根据这些收集回来的数据,进行教学形式或教学方法上的调整,做到真正利用好碎片化的资源和平台,让其为教学服务。

2.3 平台的视觉感官扁平化设计

平台的视觉感官设计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对课程感兴趣,觉得容易学习。视觉感官设计主要包括学习平台上的文本、界面、视频等内容。在网络平台的文本设计中,重点在于体现出其提纲效果,言简意赅,如图4所示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文本就非常简洁,让学生容易根据提纲枝干快速找到要学习的内容。网络平台上的图标图片内容的设置尽量贴合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审美标准,“海报设计”课程如图5所示,其采用了时下较为流行的扁平化设计来装饰平台,让学生觉得非常有设计感,进而产生学习兴趣。网络平台中的视频设计主要用于课程内容的展示,多采用小型课程演示的方式来呈现,可以直接在网络平台上观看,同时学生还可以进行问题的反馈,如图6所示。

2.4 交流与讨论的碎片化设计

网络平台上交流与讨论的板块是满足学生互动的需求性的一个重要的设计,在这一内容的设计上,通常需要教师参与引导,或者布置课题,或者发起讨论,让学生参与进来,这样能够很好地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性动力。以“海报设计”课程为例,教师可以发表很多不同种类的课题,让学生自由发帖讨论,进而强化交流与互动,而这种交流和互动依托于网络平台,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让碎片化的学习模式在交互这一方面更加有优势。平台讨论区如图7所示。

3 结 语

在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艺术设计教学不能再墨守成规地重复着课堂教学单一的学习模式,教师和教学设计者可以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以SMCR传播模型和ARCS动力模型构建的基于“心理互动”原理的碎片化教学资源设计模型为设计框架,架设符合碎片化教学的艺术设计专业学习模式,这将帮助教师和学生更高效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

参考文献

[1] 郭亚娜,丁振国,李尚富.探究“碎片化”教学资源设计原则与建设[J].科技展望,2016(35):161?162.

GUO Yana, DING Zhenguo, LI Shangfu. Exploring the design principles and construction of "fragmentation" teaching resources [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utlook, 2016(35): 161?162.

[2] 钟惠朵朵.列夫·曼诺维奇的新媒体观[J].新媒体研究,2015(6):17?19.

ZHONG Huiduoduo. Lev. Norman′s new media view [J]. New media research, 2015(6): 17?19.

[3] 查尔斯 M 赖格卢斯.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模型:教学理论的新范式:第2卷[M].裴新宁,郑太年,赵健,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CHARLES M. Theory and model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a new paradigm of teaching theory (second volume) [M]. PEI Xinning, ZHENG Tainian, ZHAO Jian, Translation. Beijing: Educational Science Press, 2011.

[4] JONES R W, KIERZKOWSKI Henryk. A framework of fragmentation. fragmenta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M].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5] G 西蒙斯.网络时代的知识和学习:走向连通[M].詹青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endprint

SIMMONS G. translation.Knowledge and learning in the Internet Era: Unicom [M]. ZHAN Qinglong, Translation. Shanghai: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09.

[6] 尼爾森在线研究.尼尔森在线研究洞察:用户时间碎片化和需求特点对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影响[J].声屏世界:广告人,2011(8):142?143.

Nelson online research. Nelson online research insight: the impact of user time fragmentation and demand characteristics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bile Internet [J]. Admen, 2011(8): 142?143.

[7] 彭兰.碎片化杜会背景下的碎片化传播及其价值实现[J].今传媒,2011(10):9?11.

PENG Peng. Fragmentation propagation and its value realization under the fragmentation of Du Hui [J]. Contemporary media, 2011(10): 9?11.

[8] 顾小清.终身学习视野下的微型移动学习资源建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GU Xiaoqing. The construction of micro mobile learning resour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felong learning [M]. Shanghai: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11.

[9] 崔忠伟,邓艳玲,左羽.主流云计算辅助教学平台在国培计划中的应用[J].物联网技术,2015,5(12):97?99.

CUI Zhongwei, DENG Yanling, ZUO Yu. Application of major cloud computing auxiliary teaching platform in national training plan [J].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ies, 2015, 5(12): 97?99.

[10] 李川.移动网络中教学资源均衡分配优化仿真研究[J].计算机仿真,2017,34(2):238?241.

LI Chuan. Research on optimization and simula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equilibrium assignment in mobile network [J]. Computer simulation, 2017, 34(2): 238?241.endprint

猜你喜欢

云教学碎片化学习设计策略
高中数学云教学实践与研究
积分制与云教学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赣鄱生态水产品包装设计策略研究
大学英语碎片化学习与拼图化教学
浅议郊野公园对城市宜居性提升的设计策略
设计策略决定企业品牌形象
大连智慧旅游平台UI浪漫设计研究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碎片化学习研究
英语课程网络化与学生学习状况分析
基于云计算的虚拟实验云平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