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本科生科研训练的探讨

2018-01-22张峻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5期
关键词:本科生问题

张峻

摘要:地方高校往往存在研究生资源不足的问题,如何做好本科生科研训练,让其成为研究生的一个有效的补充,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地方高校在本科生科研训练上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了一些思考和探讨。

关键词:本科生;科研训练;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5-0133-02

一、本科生科研训练现状

笔者所在的院系一直有一些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这些科研计划主要针对大一大二的本科生。学校有一个转专业的政策,该政策没有限制转出人数,由于地方院校普遍将教育资源集中在几个优势学科,造成不同学科教学投入资源相差很大,对学生的吸引力呈现两极化,在这种背景下,大量学生转出本专业,本专业转出学生一度超过一半。虽然本专业对本科生吸引力不足,但科研业绩连年高涨,SCI论文数从学院创立之初的二十几篇增长到5年后的一百多篇,相应的各种项目经费也大幅增长。在这种背景下,为了提高本科生对本专业的兴趣,提高专业竞争力,本学院制定了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具体实施的时候将本学院大一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老师负责一小组的科研活动,并配套一定项目资金,项目申报形式借鉴基金申报方式,并制定考核机制,定期对各小组的科研情况及成果进行考核登记。

一般学生需找老师作为科研导师进行申报,院系有项目配额,在学院层面进行筛选,立项的项目拨入一定的研究经费,并有一定的研究年限,其过程一如基金申请。但是,这类项目没有明确的结题要求,很多项目立项后没有实质性地展开,有些学生功利化倾向比较明显,只热衷于申报项目,拿各种奖项,而不踏踏实实做一些研究工作。另一方面,学院的研究生资源严重不足,而学院的硕导人数超过这个数目。此外研究生培养期虽然是三年,但大部分的研究生研一忙于上课,完成研究生学分,研三要找工作、实习,真正能待在实验室搞科研的时间只有一年。所以,研究生人力资源的缺乏严重影响院系的科研实力,这个情况在地方高校普遍存在。一方面是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荒废和人力资源的闲置,另一方面是科研人力资源的缺乏,如何让本科生在院系的科研工作中发挥作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本科生科研训练问题

在实际操作中,发现了不少本科生科研训练的问题,需要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

本科生毕竟不同于研究生,不能简单地当作研究生培养,两者之间不能直接画等号。对于研究生来说,科研工作、发表科研成果是主要任务,而本科生的主要任务是修学分,完成培养计划的所有课程。所以如何把握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度”,是一个值得推敲的问题。如果本科生对科研训练重视程度不够,不肯花时间在实验室搞研究,那么整个科研训练计划就会被架空,整个计划形同虚设。反之,如果本科生在科研训练中投入过多时间,以至于耽误了理论课程学习,最后导致不能正常毕业,同样违背了该计划设計的初衷,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所以,解决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度的问题,关键是怎么协调课堂时间与实验室时间之间的潜在矛盾。

此外,本科生的知识还不全面,理论基础有待提高,对于较为高深的科研内容难以理解,也不大可能自己把握前沿方向,在其知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的情况下,如何引导其开展有效的科研工作,也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往往有学生对自己所做的研究一无所知,只是按照老师的实验方案按部就班,遇到一点小问题也不能自己思考解决,这样的话相当于只是培养了一个实验室操作工,而不是潜在的科学家,不能达到科研训练的目的。本科生科研训练的目的是要提高本科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今后进一步考上研究生深造奠定基础。往往本科生对实验很感兴趣,但觉得理论横枯燥乏味,虽然天天在实验室做实验,但不能理解实验背后的科学含义。所以指导教师在制定本科生实验计划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他们科学理论素养的培养,不能只是把本科生作为“科研工人”使用。

另外,本科生的实验安全也是一个问题。本科生未经系统的科研训练,针对实验中的一些潜在危险没有充分认识,例如化学实验中的化学药品,不少对皮肤或者黏膜有毒害作用,实验操作时有一定的规范流程;一些物理实验中涉及有毒气体和高压电、高温,操作不规范也容易造成人身伤害。此外,有些贵重仪器同时也是比较脆弱的,违规或者不规范的操作有可能导致贵重仪器受损,造成重大损失。这方面不少高校都有先例,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不可谓不大。很多科研实验有严格的步骤和规范,本科生安全意识不强,往往不能严格遵守实验流程,擅作主张,更改实验步骤,简化实验流程,而有些实验步骤差了一点可能就会酝酿出严重后果,这方面的例子屡见不鲜。所以要注意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实验规范。

三、本科生科研训练探讨

本科生由于有自己的培养计划,往往课程较多,不能像研究生一样天天待在实验室,其科研过程往往缺乏连贯性,所以如何合理安排本科生的科研训练时间,充分利用其“碎片时间”是提高训练效率的关键。就实际操作效果来看,本科生从大三加入科研团队是比较好的选择:大一大二课程较多,而知识体系又很欠缺,这时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宜过早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实验室里。而一般本科生到了大三,学科基础课都已经修完,对本专业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和知识框架,而大三会有很多专业选修课,但课程任务一般不会太重,这时候开始进行科研训练一方面容易消化吸收,另一方面还能有2年时间做一个比较实际的研究计划,并可以延续至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如果大四才介入课题,这时候学生快要毕业,心思难以放在科研上,难以有实际效果。所以科研训练的合适介入时间是本科生三年级。但是大三进入本科训练能利用的时间会比较短,因为很多学生到了大四就开始去公司实习,有可能整个学年都在公司,最后有效的训练时间只剩下一年,这么短的时间很难得到充分的训练,产生一定的成绩。更有不少学生在大三时候就在准备考研、出国等进修工作,可能连大三都没时间进实验室,这样看就必须在时间上做出一定妥协。所以本科生科研训练的时间不能一概而论,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制定,最理想的是大二开始,大三出成果,这就要求指导教师能根据学生特点灵活安排时间,既不耽误理论课程学习,又能切实在实验室做一些研究工作,不至于把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空心化,达到其应有的效果。

在科研训练中,像要求研究生一样要求本科生是不切实际的,特别是在科研自主性方面,难以让本科生自己查阅文献,自主找方向、设计实验。在这方面,科研导师要发挥作用,一个本科生介入课题,我觉得其训练顺序是先让他了解一些课题的最基本知识,然后让其帮着研究生“打下手”,有了一定的切实体会后,再反过来阅读一些专业文献,在理论上有所提高。即研究生培养遵循“先理论后实践”的模式,而本科生反过来,按照“先实践后理论的模式”执行。这样做,主要考虑本科生培养以培养兴趣、拓展知识面为主,不能过高要求,定下论文专利之类的“硬指标”,拔苗助长不利于科研训练。本科生能自己整理数据、发论文固然好,但这个在实际情况中很难达到,多数学生只能按照指导教师制定的实验方案按部就班地进行科研活动,很多时候他们并不清楚实验的意义,也难以对实验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更不能自己撰写论文,进行科学讨论。所以有必要循序渐进地执行本科生科研训练,让其有所收获。

在实验室安全方面更应该重视,很多高校及研究所的事故都是由于本科生操作不当造成的,因为很多本科生缺乏安全意识,没有经过严格正式的安全培训,对于很多实验流程特别是化学实验中的易燃易爆有毒危化品缺乏足够的安全认知。在这个问题上,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对象要进行安全培训,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实验中的潜在危险性,做到有效规避。对于实验室要进行定期检查,对于不合规的实验操作、实验流程、药品存放、仪器使用等要及时纠正,制定实验室安全规范,对于违规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对于多次违规操作的学生要重新进行安全培训,对于违规操作引起重大事故的可以取消其实验室进入资格。同时对实验室管理人员及指导教师落实责任制,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地方高校往往存在研究生资源不足的问题,如何做好本科生科研训练,让其成为研究生的一个有效的补充,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地方高校在本科生科研训练上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了一些思考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李静,张君,蔡立凡.本科生科研创新实践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建设教育,2015,105(1):120-123.

[2]赵子玥.本科生科研训练新方法探索与实践[J].才智,2015,(06):47-48.endprint

猜你喜欢

本科生问题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让教授回归本科生课堂
我校加入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