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萧红作品的语文教育价值探析

2018-01-22张爱荣

文学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儿童视角语文教育萧红

内容摘要:萧红,一个英年早逝但充满了才情的女作家。其作品入选语文教材,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而研究其作品的语文教育价值,对于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教学无疑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萧红 语文教育 儿童视角 感情张力 文化张力

萧红,一个英年早逝但充满了才情的女作家,创作时间仅仅10年,却留下了近百万字的作品;从《生死场》、《商市街》、《呼兰河传》到《马伯乐》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热爱萧红的读者,人们从中感受自然、生命、向往、追求和世间的爱憎。萧红的作品充满魅力,这是当时很多左翼文艺作品没办法比的。孙郁说:“萧红的写作,乃民国女子最动人的一章”。〔1〕可见她的作品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那么研究作家入选语文教材的作品,使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女作家,进而去关注她的更多的作品,对于语文教学,应该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探究作家入选语文教材的作品与语文教育的密切关系,力图为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教学找到有效的契合点。

一.入选教材作品的独特视角与儿童心理的适应性

入选教材作品相对集中的是小学课本中的《火烧云》、《我和祖父》(《我和祖父的园子》《祖父的园子》)这两篇。《火烧云》这篇课文主要收集在小学课本中三年级下册或者四年级上册。为什么放在这个阶段呢?我们首先来看看《火烧云》的内容(略)。

这是一篇收录时间比较长的文章,三十多年前的课本中就有,只是那个时候没有作者的名字。三十多年前背诵的文章,我现在依然记忆犹新,特别是那些形象的比喻“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可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匹马变模糊了”,“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那条狗十分凶猛,在向前跑,后边似乎还跟着好几条小狗。跑着跑着,小狗不知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跟庙门前的石头狮子一模一样,也那么大,也那样蹲着,很威武很镇静地蹲着。可是一转眼就变了,再也找不着了。”还有那些多彩多姿的颜色描写: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真是太美了,简直就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我记得非常清楚,自从学习了这篇文章之后,我就特别喜欢观看天上的云彩、星星,对天空充满了无限的想象,对宇宙充满了无限的向往。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多么难能可贵呀。关注大自然、关注宇宙、张开想象的翅膀拥抱世界,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孩子在孩童时期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的培养会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造的阅读”。而“对于文本或艺术品真正意义的发现是没有止境的,这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过程”。

为什么学了这篇文章孩子就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作者写作的角度,也就是切入点。萧红是一个女作家、女作家所独有的细腻,敏锐自不必说。这篇文章最大的优势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写,即孩童视角观察、写作。我们看“大白狗”“红公鸡”“小金猪”等等一看就是孩子的眼光、孩子的想象、孩子的语言。那这样的课文孩子怎么能不喜欢,读几遍不就能“出口成章”了吗?

儿童视角,我认为最为重要的就是培养育儿童的“真性情”,让他们有真爱,真情感,让他们有真实而丰富的感受力,引导他们进行真实而独立的思考,真实而个性的真表达,萧红女士的“真”在所有的作家中那是出名的,交给孩子们最简单但最真实的写作方法,那就是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记下来,这就是习作。别林斯基说:“真正艺术的作品,永远以其真实、自然、正确和切实去感染读者,以致读完之后,其中所描绘的人物好像活人一样,是你任何时候都不会忘记他们。”“萧红就智力追求和体现这一点”。〔2〕

二.入选作品的感情张力与学生成长的适应性

《回忆鲁迅先生》入编北师大版初一语文下册,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初一年级的孩子十二三岁,有了自己的想法,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这篇文章节选自长篇回忆性叙事散文《回忆鲁迅先生》。这篇散文作于鲁迅逝世三年后。这是一篇散文,更是一篇独特的散文。写法很特别,好像是记流水账,但仔细读会发现它真的是“形散而神不散”。

感谢萧红先生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鲁迅先生,一那就是鲁迅先生的“爽朗”笑声,我们所能见到的鲁迅形象都是“愤怒像”“战士”时刻准备战斗的。这笑声一下就拉近了读者与这位伟人的距离,使伟人从高高的神壇走入我们的生活。如果孩子们有了这样的印象,那还会拒绝、害怕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吗?再就是鲁迅先生一天的生活。鲁迅先生的生活有两部分。白天大量的时间用来陪客人,十二点以后才开始工作。所以孙绍振说“这一方面很动人,简直可以说,令人震撼”。〔3〕萧红先生用白描和反衬的手法书写鲁迅先生的生活状况和鲁迅先生在黑夜里的身姿,加重怀念的意味。另一方面让读者了解鲁迅先生真的是“出于自愿,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滴地递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消瘦,也以为快活”。〔4〕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鲁迅先生的精神,敢于和一切欺骗,隐瞒的恶势力作斗争,那就是“踢鬼的故事”。这个故事我们很多人可能也不陌生,就是不要怕鬼,不被人扮演的“鬼”欺骗,“鬼也是怕踢的,踢他一脚就立刻变成人了”,踢,是为了给他一个做人的机会。可以说鲁迅的一生都在踢鬼,都在和黑夜、恶势力作斗争。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的品质培养呀。敢于质疑,敢于斗争,追求科学、积极向上,这不就是新课标培养的目标要求吗?再次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讲萧红和鲁迅的师生关系。在作者最困难的时候,这样一个当时已经是文学大家的伟人,却关注、帮助一个没有任何身份、地位的穷学生?这样的师生感情难道不是人间最珍贵、最美好的感情吗?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谈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5〕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了“立人”,在语文学习中“立人”,这应该是很关键的一步。endprint

三.入选作品的的文化张力与学生成人的相适性

高中语文选修教材选了萧红的两篇文章,分别是《春意挂上了树梢》和《小团圆媳妇之死》。《春意挂上了树梢》入选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第三专题“是什么让我们感动”;《小团圆媳妇之死》入选人教版选修教材第六单元《中国小说欣赏》“女性的声音”。下面我就以《小团圆媳妇之死》来分析这个问题。

《小团圆媳妇之死》这篇课文节选自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第五章,作者以同情又略带嘲讽的笔调讲述了一个健康、活泼的纯真少女被无情而腐朽的封建礼教摧残致死的悲惨故事。

小团圆媳妇受虐致死的悲惨命运令人无比痛心,但更使我们震惊的是,残害小团圆媳妇的凶手竟是一群与她有着同样悲苦命运的女人。这些常年遭受男性压迫,经历过无数磨难的年长女性,竟不自觉地加入了“吃人者”的行列,她们冷漠、麻木而又充满快感地扼杀着同类,把自身扭曲的惨痛经验与异化的复仇心理,残忍地强加于这个纯真的少女身上。说到此处,我们怎能不想到那个年轻貌美,纯洁善良、乖巧体贴、自卑本分、对自己命运无能为力,脸上挂着凄凉的微笑,呼唤着“三少爷”,一步步地走向湖底的鸣凤;那个因以陈姨太为首的封建长辈借口在家生孩子会有“血光之灾”,会冲犯高老太爷的亡灵,便被强迫到城外去分娩,难产时叫着“明轩……救我……”而悲惨死去的瑞珏;那个被封建迷信和贞节观念杀害的祥林嫂……她们,一个个善良的女性,最终难逃死亡的劫难。善被恶虐杀,美为丑毁灭。

萧红以一个女作家的细腻和敏锐清醒地书写着底层女性病态的精神状况,目的是“揭出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在小团圆媳妇“我要回家”的呼救声中为女性民主意识的复苏与觉醒作一声响彻天地的呐喊。那么学生读到此,应该进一步思考女性思想解放的问题,生命意识的问题,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认识生死、接受现实、洞晓历史,这是成长中的经历,有时残酷、有时美好,这就是人生。在这个日益文明的社会里,让学生懂得生命的至高无上的价值,从而去尊重生命、爱护生命,让生命悲剧不再重演。

对美好人性和自由的向往,应该是萧红一生所追求的。长期以来,萧红的文学成就被认为是“底层写作”的代表,林贤治对此并不认同:“我更看重的是萧红追求和坚持的东西里面所包含的文化价值与传统社会价值的冲突。她的目光更高远,超越了相对固定的社群。萧红说过,文学要有助于摆脱人类的愚昧状态,她着眼的是全人类,是人类的未来。‘底层的、‘阶级的内容并非她作品的全部,她的作品有着深厚的人性和人道主义的内容;形式是自由的、个性化的、富有创造力的。”〔6〕读萧红的《生死场》《呼兰河传》,我们会发现小说所展现的人性意识和人文情怀,对人本身的关注、对生命异化现象的深刻揭示与反思;它展示了人生的悲剧性结局和生存的永恒困惑。而这一切对于我们语文教育来说是非常深刻又重要的主题,不仅仅对于学生,对于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吗?

萧红,一个让人无法忘怀的充满才气的女子,一个没有晚年的人生缺失的凄涼女子,一个被世人误读的坚强的女子,留给我们的无尽财富,期待着更多的人去探索、挖掘。

参考文献

〔1〕孙郁.民国文学十五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272-272.

〔2〕晓川、彭放.萧红研究七十年[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1.214-214.

〔3〕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5.166-166.

〔4〕CIP数据核字(2011)第160555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

〔5〕《两地书》鲁迅.两地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0.95-95.

〔6〕苏向东.漂泊者萧红:为人为文不可复制[EB/OL].http://cul.china.com.cn,2011-06-02.

(作者介绍:张爱荣,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河南科技学院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endprint

猜你喜欢

儿童视角语文教育萧红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萧红墓畔口占
尊重儿童视角 生成个性阅读
“基于儿童”的幼儿园环境创设
别样的童年,一样的童真
语文教育教学要做到“文道美统一”
穷其本然,化为践履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从儿童出发,构建生态化语文课堂
萧红临终讲述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