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互联网时代:文学批评何为?

2018-01-22王青苏新连

中国图书评论 2017年12期
关键词:文论文学批评网络文学

王青+苏新连

近年来,互联网文学发展迅速,规模巨大,影响深远。2015年为IP爆发元年,网络文学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网络文学读者。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称,截至2017年6月,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到3.53亿,较去年年底增加1936万,占网民总体的46.9%,其中手机网络文学用户规模为3.27亿,较去年年底增加2291万,占手机网民的45.1%[1]。互联网文学长足发展已成为中国文学领域中最为活跃、影响最大的文学种类,从长期看,它具有引领中国文学话语趋势的可能性。基于这一前提,如何评价、引导新媒介文学至关重要。一方面,对新媒介文学要建立一套适合它发展的、满足其特点的理论话语;另一方面要加强价值观的引导。面对丰富的新媒介文学,在传统的文学批评失效的时候,需要建构新的批评话语体系。

一、互联网落地生根推进新媒介文学发展

互联网诞生于1969年,我国在1997年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技术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而且对文学生产、消费、接受、批评模式提出了挑战。无论是麦克卢汉所预言的“地球村”,吉布森所说的“赛博空间”,还是波斯特描述的“信息方式”,尼葛洛庞帝提出的“虚拟现实”,都指出了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介决定论”的先驱伊尼斯提出传播偏向论,认为新媒介将导致新文明的诞生。卡斯特尔用流动空间、无限时间、移动的网络描绘当下的网络社会[2]。洛根则认为新媒介有14种特征:即双向传播;“新媒介”使信息容易获取和传播;便携性和时间的灵活性,赋予使用者跨越时空的自由;生产者和消费者鸿沟的弥合;从产品到服务的转变,等等[3]。这说明西方理论界对互联网带来的革命性变化的关注。尽管如此,在西方并没有中国这样盛大而丰富的借助新媒介生产出来的文化艺术产品。

1997年,汉语网络文学进入公众视野。经过近20年的发展,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新媒介文学发展迅速,并催生了微博文学、微信文学、动漫文学、网络剧等种类,一批网站应运而生:“起点文学网”“晋江文学城”“榕树下”“碧海银沙”“莽昆仑”等培养出大量新媒介文学的制造者。目前,新媒介文学正从边缘向中心移动。有资料显示,网络文学正逐步拥有越来越多的海外读者群,其原因,一方面为海外读者提供了低成本了解中国的方式,另一方面,网络文学经过激烈的竞争,大浪淘沙,已经拥有较高的产品成熟度。尽管如此,新媒介文学良莠不齐,作为中国文化输出产品的一个门类,其质量影响着人们对中国文学及文化的解读。

新媒介文学不同于传统的文学。纯文学依托于传统的文学领域,属于精英文学层次,自从20世纪初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发展,一直到当代,都创造出大量的经典文学作品,一大批鲜活的人物形象进入世界文学的历史长廊,其丰富的故事情节、情感表征诠释着现代中国故事;畅销文学则依托于市场销售,以追求利益利润为核心,满足快感,属于大众文化理论范畴,新媒介文学则依托于网民,在知识大众的自发生产力基础之上,属于自发性、自娱自乐的,依托的是新媒介进行传播。从《第一次亲密接触》《告别薇安》,到《明朝那些事》《悟空传》再到《斗破天穹》《后宫甄传》,每一个时间节点,新媒介文学在一次次蜕变中,圈粉无数也众叛亲离。近年来,新媒介文学借助影视一发冲天,形成新一轮奇观。简言之,新媒介文学在萌芽时期(2002年之前)的作品中,受传统文学影响较大的非幻想类作品是网络文学的主流。网络幻想类作品(《风姿物语》等)受到西方和日韩幻想类作品影响较大;在PC互联网时代(2002—2010),以“起点文学网”为代表的网络小说平台迎来快速发展期,期间诞生了大量的类型化小说,成为目前主流的网络幻想小说流派;到了移动互联阶段(2010年之后),随着移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学逐渐从一个小圈子的亚文化走向受众面更广的大众娱乐文学,小说的思想性、文学性都逐渐降低,最受欢迎的小说不再是《悟空传》《亵渎》《新宋》这类小说,能上百度搜索榜的小说往往都是娱乐属性极高的高度yy化的作品。

新媒介文学的生产者身份各异、年龄学历不一,生活所在地既有一、二线大城市,也有偏远小镇和山区,唯一一致的是借助网络书写着自己,制造一次次的快感愉悦着自己也娱乐着大众。但是,媒介的特点,使得文学生产变得随性、任性而缺乏理性和真性情。

二、新媒介文学批评试图形成有效性批评

有评论者说,目前的图书市场已由“读图时代”进入“读网时代”。新媒介文学的开放性,平民化、大众化,读者群体的年轻化,传播迅速化,语言新锐化,作品超越读者的特点,让新媒介文学作者以低门槛进入,“把关人”的缺位使得新媒介文学不同程度呈现一种无序状态。与庞大的新媒介文学生产大军和消费群体相比较,学界尽管已经关注并进行了研究,但是总体上的研究力单势微,并没有形成有效性的批评声音,更不足以引导新媒介文学创作大军的生产和读者大军的消费。

学界对于新媒介文学的态度由过去的冷漠转向关注,出现不少研究成果,但并不全面。欧阳友权认为:网络文学快速崛起,覆盖的是网络文化空间,改变的却是整个文坛格局和中国文学生态;张颐武认为网络文学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学品类,与纸面文学交相辉映;雷达指出中国文学遭遇新媒介的介质变革和“去精英化”的类型文学覆盖;夏烈认为网络文学共同体正在形成。更早些时候,学界对于新媒介文学的研究也取得一些成果,如欧阳宏生指出,大传媒时代的文学具有泛影视化特征,其技术表征反映在对文学性的认知变异和文学性的多元化建构上[4]。特别是欧阳友权及其团队在深入研究基础上,力图对中国的网络文学发展进行全面概述,其成果《网络文学论纲》(2003)、《比特世界的诗学》(2009)、“网络文学100丛书”(2014)等,对网络文学、存在形态、创作嬗变和接受范式等问题做了全面剖析。同时,学界对新媒介文学质疑的声音一直不断,丁国旗指出“媒体人”的出现,是新媒体写作给文学带来的挑战[5]。赵勇指出新媒介还破坏了“孤独”的阅读状态,削平了接受的深度模式[6],特别值得我们警惕。endprint

另一方面,伴随着新媒介文学的发展,凸显出新媒介文论发展的严重滞后。因此,有学者提出了建构媒介文艺学的观点,如单小曦提出媒介文艺学应具有“后语言论”的特质[7],他将新媒介文学的文化逻辑归结为“数字现代主义”,指出当代的新媒介生产时“融入”式审美范式得以涌现,认为互联网的兴起与全面铺开直接催生出了后工业文明时期的代表性文学生产方式———网络与实时交互性文学生产方式[8]。彭文祥提出基于媒介文化新生态语境的美学思考,将媒介看作艺术研究解释范型中的第五要素[9]。许苗苗认为网络文学提供了一个从媒介角度看待文学实践,发展文学理论的契机,文学理论应积极正视新媒介文学[10]。

新媒介文学研究取得的成果主要集中在认识层面上,学术界已经认识到新媒介文学对于传统文学惯例的挑战,对于新媒介文学的评价体系建构尚在初始阶段。学界意识到必须建构适于新媒介文学的批评体系,才能很好地阐释新媒介文学。

三、应对新的文学现象,尝试建构新媒介文学批评体系

毋庸讳言,新媒介文学与传统文学相比在审美范式、传播方法、接受途径都有自己的特点。新媒介文论应该在摈弃传统的作者论,放弃传统的反映论,反思传统的接受论,思考传统的构成论等问题基础上,完成新媒介文学批评体系的建构。因此,新媒介文学理论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评价中国的新媒介文学问题,即如何应对新媒介文学对传统的文学理论提出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思考怎样创生、阐释、有效评论新媒介文学的理论框架和话语体系,并且尝试创建一个新媒介文学评价的批评体系。

应当着眼于新媒介文论与新媒介文学的关系研究。传统的文艺理论批评面对新媒介文学的发展已经失去了有效力。就新媒介文学的性质而言,需要文艺理论调整自己的批评方式和批评方法。新媒介文论与新媒介文学有特定的密切关联,新媒介文学是以自发的利益为主导,传统文学则是以价值为主导的。特别是近些年,新媒介文学已经进入了集团化、产业化的生产样态,“原本的自发创作被迅速格式化,网络文学不同于传统文学的形态特征也就以一种远比传统文学更具标准化的方式显现出来[11]。”新媒介文论的建构就是通过与新媒介文学之间既矛盾又密切关联的充满张力的方式来完成。新媒介文论对于新媒介文学的批评可以借鉴西方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资源,探讨切实可行的研究路径,展开有效的对话批评,实现价值观的引领。

对于新媒介文论的建构,应着眼于其理论资源与传统文论的转型研究。以新媒介文学为研究核心的新媒介文论要有自身的理论资源。这种理论资源应当回答新媒介文学生产的规律、运行路径、受众接受心理以及批评鉴赏等问题。新媒介文论的评价体系要解决新媒介文学的反映论,面对新媒介文学生产的类型化现象,例如玄幻奇幻型、武侠仙侠型、科幻灵异型、耽美同人型,宫斗、穿越、盗墓等,寻求文本内部被遮蔽的话语以及与现实的新型关系。面对越来越年轻的接受群体以及衍生出来的粉丝经济、粉丝文化,应当如何构建新媒介文学的消费文学观,应是新媒介文论建设的任务之一。新媒介文学的受众其消费方式与传统文学完全不同,其消费体验也迥异于传统文学的接受群体,如何继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的遗产,结合中国文学创作的现实,对新媒介文学进行审美评价和社会批评,对新媒介文学进行新的判断和新的阐发。

在新媒介技术发展的视域下,开展新媒介文学批评的价值体系与批评伦理研究。“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秉承新媒介文学的特点,新媒介文学批评要有自身的特点和形态研究。特别是针对新媒介文学创作的样态,其理论建构和批评实践应当探索出中国特色,体现出中国文学批评的精神品格,为更好地解读新媒介文学提供理论资源。因此,新媒介批评应当坚持生活批评与美学批评并重,建构生活的、社会的、政治的、美学的批评;新媒介文论在审美研究上要更关注新媒介文学所创生的新的形象,及其审美特征等,因为这些形象与传统文学中的文学形象有所区别,带有新的特质,又反映出新生代的社会心理与社会情绪,因为作品质量良莠不齐,有的社会道德缺失,价值观模糊,时代背景多为架空的宇宙,容易给年轻的受众群体以误导,所以,新媒介文学的批评伦理研究则应更多吸收网络文学批评的理论成果,起到批评的伦理研究、审美研究并重,强调社会责任感、人文关怀以及文学批评的引导作用。

作为新媒介文论的建构者,要保持多体话语形态研究。与传统文学理论话语形态不同,新媒介文论是多体话语形态。既有学术批评话语,又有以网络媒介批评为主的经验式批评话语,还会有在线表达自己欲望的批评话语,这就决定了新媒介文学批评的话语形态是多元、对话、碎片式的,是由专业的批评家、文学爱好者、知识大众、网民共同参与的,以专业批评为主,知识大众为辅,涵盖具有表达欲望的网民共同完成的。因此,我们应当秉持一种交往对话的态度,积极与新媒介文学进行对话,探索其多元价值取向与主流价值体系的相互关联,在此基础上,新媒介文学理论的话语体系应该植根于新媒介话语环境上同时又能提升他们的话语质量或话语类型的。

在新媒介文论的媒介形态研究方面,新媒介文论应该是在共享媒介下的批评,它应当具有民主化的品格。一方面,新媒介的技术逻辑改变了文学批评由少数专业人士把握的形态,任何一个关注、喜欢新媒介文学的人,都可以用线上线下、专业与非专业的形式加以评论;另一方面,它呈现出多媒介式的批评样态,它会调动社会各种层面,延伸到各种媒介里的,有主导、有辅助的媒介形态批评,在这样的情况下,新媒介文论更强调实践性、创造性。因此,互联网时代,新媒介文学批评大有可为,也必须有所作为。

(本文系中国矿业大学2017年度学科基础建设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4170113。)

注释

[1][2017-8-4]CNNIC.第40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it.sohu. com/20170804/n505467868.shtml.

[2][美]曼纽尔·卡斯特尔等.移动通信与社会变迁:全球视角下的传播变革[M].傅玉辉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145.

[3][加]罗伯特·洛根.理解媒介———延伸麦克卢汉[M].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42—43.

[4]欧阳宏生,王珏殷.论大传媒时代文学创作的泛影视化现象[J].学习与探索,2015:12.

[5]丁国旗.新媒体写作给文学带来的挑战[J].深圳大学学报,2015:2.

[6]赵勇.媒介文化语境中的文学阅读[J].中国社会科学,2008:5.

[7]单小曦.媒介文艺学对语言论文论的改造[J].文艺理论研究,2016:5.

[8]单小曦.当代数字媒介场中文学生产方式的变革[J].社会科学辑刊,2011:9.

[9]彭文祥.媒介:作为艺术研究解释范型中的“第五要素”[J].现代传播,2016:6.

[10]许苗苗.作者的变迁与新媒介时代的新文学诉求[J].文学理論研究,2015:2.

[11]邵燕君.网络时代的文学引渡[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1.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论文学批评网络文学
“文学批评的理论化与历史化”笔谈
调查
我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
Southern_Weekly_1920_2020_12_10_p36
中国网络文学闯荡海外江湖
英国文学批评的历史轨迹探索
想象一部另类文学批评史
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的地位、意义及创造性转化
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的地位、意义及创造性转化
Poet, Poems and the art of Poetry in Samuel Taylor Coleridge’s Biographia Litera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