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内科实施协同护理模式的临床价值分析

2018-01-22于艳风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80期
关键词:心内科家属协同

于艳风

(山西省朔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山西 朔州 036002)

协同护理模式是一种优化常规护理程序、改善治疗质量、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方式。协同护理模式能够合理地、有效地利用患者家庭现有的经济状况和医院的人力资源,实现护理模式从患者被动接受到主观治疗的转变。提高患者积极性、自信的同时充分发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作用。而对于心内科收治的患者多具有的发病迅速、患病危急等情况,医生及时给予必要的手术或药物治疗外,患者住院、康复的过程中对患者实施协同护理模式优化护理服务从而为患者提供综合的、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尤为关键[1]。我院心内科住院的患者,使用协同护理模式服务使患者满意度提高,预后康复质量明显,疗效显著,现将所取得的临床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5年5月~2017年5月期间,随机选取共计100例心内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均等随机分为两组,记为观察组50例,其中男女比例:26:24,患者最小年龄48岁,最大年龄65岁,平均年龄(55.6±7.6)岁;其中18例患有高血压,15例患有慢性心力衰竭,17患有例冠心病;对照组50例,其中男女比例:28:22,最小年龄50岁,最大年龄66岁,平均年龄(58.0±8.0)岁;其中17例患有高血压,17例患有心绞痛,16例患有心脏瓣膜性疾病。两组患者性别组成、年龄构成、病发疾病等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非自愿配合研究等其他重大疾病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 给予患者常规护理治疗,具体对不同患者的病情状况实施恰当的健康教育、心理辅助、临床观察、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合理搭配饮食等等。

观察组 由护士组织患者及患者家属共同承担协同护理责任,对患者实施协同护理模式治疗[2]。具体措施如下:(1)患者入院后,护士根据患者病况建立协同护理计划及责任制度,以患者为中心,护士、患者及患者家属协同合作。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协同护理模式对于不同患者的病况、精神状态以及患者对疾病的自我认知情况的优势,充分调动患者在住院期间配合治疗的积极性,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2)医护人员应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充分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自我认知情况、了解患者的经济状况、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负担状况。并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患者传达疾病的相关信息如:疾病的发病机理、治疗要点、难点、注意事项以及积极配合的重要性,让患者相信疾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从而使患者不恐惧疾病,树立对抗疾病的决心和信心。(3)患者往往对自身家属具有极大的依赖性,护士应通过耐心指导患者家属监督患者日常生活中的护理要点,并协助患者完成生活中的一些日常护理内容,同时家属应在精神上给予患者支持、多给患者灌输一些积极乐观的家庭生活事件,让患者充分感受家庭的温暖,避免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增强患者主动治疗意识。(4)定期将心内科患者按照疾病类型集中到一起,进行集体健康宣教会,鼓励患者之间“多交流,多沟通”,通过讨论,整合患者之间有效的经验和方法,让患者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更丰富的自我护理知识,提高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水平,以达到互利互勉的效果。(注:开会讨论过程中,护士以自然亲和的角色融入小组讨论中,当患者的认知以偏概全时要及时教育,反复纠正。)

1.3 观察指标及评判标准

评估指标 评估两组患者的健康知识认知能力、日常(衣、食、行)的自给能力即ADL以及治疗满意度。健康知识认知能力和护理干预满意度则通过我院自制的量表评分进行评估。

评判标准ADL评分分数越高的表明生活自给能力越强。自制量表最终得分越高表明健康知识认知能力提高越明显、患者治疗满意度越高。两个量表的最高分为100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例(n)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健康知识认知水平、生活自给能力对比

实施临床护理治疗前,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的健康知识认知水平和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异较小,由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护理治疗后,两组患者无论是健康知识的认知水平还是生活自给能力均显著提高,并且观察组健康知识认知水准87.6,生活自给能力69.9相对于对照80.3、55.5,数据显示提升更加明显。同时对于治疗后患者满意程度,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约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健康知识认知水平、生活自理能力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健康知识认知水平、生活自理能力比较(±s)

组别健康知识认知水准ADL评分满意度评分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观察组(n=50)56.5±12.387.6±10.245.8±10.469.9±8.493.3±6.6对照组(n=50)55.4±11.680.3±11.446.6±11.255.5±10.380.5±9.7 t 0.5013.6980.4048.4108.031 P 0.6180.0020.6870.001<0.05

3 讨 论

心内科是一所医院较为重要的科室之一,主要治疗多发的较为严重的心血管类疾病,在心内科住院的患者,往往是病情较为严重的、长治不愈的治疗患者,慢性迁移,反复发作带给患者精神、身体、经济方面的沉重压力。因此,加强对心内科患者住院期间的的护理治疗尤为重要。协同护理作为一种以患者为主体,充分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的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恢复速率及愈后质量[3]。通过交流、探讨提高患者对健康知识的认知能力,避免患者出现消极忌医等不良情绪。指导其日常生活中进行健康的行为,积极配合护理治疗。同时要求护理人员经常与患者针对病情或是生活交流沟通,使患者更加清晰的认识疾病的发展过程,有目的性的进行预防、治疗。本组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通过协同护理模式,以患者为主体,通过护士、患者、家属、病友的协同作用,从各个方面改善患者的健康认知意识和日常自理能力,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且效果较常规护理尤为明显。

综上所述:在心内科护理中,应用协同护理模式,对提高治疗质量,改善愈后康复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应广泛推广于临床。

[1] 邓文霞.协同护理模式在心内科护理中的作用[J].中国实用医药,2008,3(29):142-143.

[2] 赵艳琴.协同护理模式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11):234-235.

[3] 邓 敏,严义红.协同护理模式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23):153-154.

猜你喜欢

心内科家属协同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风险管理在心内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依托胸痛中心建设开展心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探索与应用
心内科重症监护室患者心理特点及护理分析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对心内科新护士应用人性化带教模式的教学效果观察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