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减轻独龙牛引种应激反应的技术措施

2018-01-21张继才和占星亐开兴金显栋王安奎李天平付美芬黄必志

中国牛业科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独龙牛群异地

张继才,和占星,亐开兴,杨 凯,金显栋,王安奎,李天平,付美芬,黄必志

(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昆明 小哨 650212)

应激(stress)是机体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是一种适应性机制。应激反应,在医学上也称为狩猎式反应,指机体受到激原(stressor)即各种不良因素刺激时,激原作用于感觉器,通过神经把刺激产生的信号传递到低级中枢。低级中枢一方面通过反馈调节作用使感受器适应激原的刺激,使机体对不良因素产生适应,另一方面低级中枢又将信号向上传送到以下丘脑为中心的信号处理系统,下丘脑受到刺激后,下丘脑促垂体区细胞分泌皮质素释放激素(CRH),CRH经垂体门脉到达前叶,刺激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ACTH进入血液循环,刺激肾上腺分泌糖皮质激素(GC)。血液中GC浓度不同,它对机体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如果激原强度小、作用时间短,短时间内引起GC分泌增加,使机体血糖、血压升高、促进蛋白质合成,以提高机体适应性,使动物产生适应力。如果激原强度过大、作用时间过长,机体长时间处于高GC状态,使分解代谢加快,炎性和免疫反应抑制,诱发实质器官出血、变性和坏死,使机体防卫机能降低,从而造成动物个体生产性能降低,甚至发生应激综合征和死亡[1]。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牛肉的需求量增加,中国肉牛产业开始由千家万户分散饲养的传统模式向集约化、规模化养殖的现代模式转变,规模化肉牛养殖场迅速兴起。但受中国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影响,各地的农、牧区分布不均,区域间的肉牛存栏量和活牛价格存在差异。牧区以传统放牧的养殖方式为主,肉牛存栏量大,农区以规模化肉牛育肥的现代养殖为主,肉牛存栏量小,牛源严重紧缺,活牛异地交易、肉牛异地育肥现象普遍,故而能否有效减少或避免异地育肥牛只的应激反应带来的不利影响,直接决定了规模化肉牛育肥场的养殖效益。

独龙牛,也称为大额牛,是我国半野生半家养的珍稀牛种,仅分布于云南省西北部贡山县独龙江流域和西藏南部。独龙牛栖息于热带、亚热带原始阔叶林中,栖息于林缘灌丛,草地、疏林下,常远离有人居住的地方,以各种草、树叶、嫩枝、树皮、竹叶、竹笋等为食,也常舔食盐碱,具有嗜盐习性。喜群居,通常每群10~30头,以犊牛、青年牛和成年牛组成,其中以体型最大的公牛为首领。嗅觉和听觉极为灵敏,性情凶猛,警觉性强,发现有人接近,会迅速逃走。云南境内的独龙牛多数处于半野生状态,有极强的攀爬能力,为觅食每天行走山路20~30 km[2,3]。

为满足科研需要,要求课题组对25头独龙牛开展异地驯化饲养。与家养牛的引种不同[4-6],课题组对独龙牛在运输前、运输中和到场后的各环节做了充分的安排,确保此次引种驯养顺利完成。现将主要采取的技术措施总结如下,以供异地引种与育肥的肉牛养殖场参考,期望对肉牛养殖场技术人员有所启发和帮助。

1 技术措施

1.1 对引进牛只的要求

鉴于独龙牛的特殊性和减少购牛难度,课题组决定只从怒江州泸水县存栏数量最大的一家养殖场中选购种牛。提前与卖方协商沟通并签订采购协议,要求卖方严格按协议要求提供牛只。牛群集中后由我方技术员根据独龙牛的外貌特征,挑选品种特征明显,年龄在2~5岁,体型、体况和体重基本一致的青年牛和成年牛。对拟采购的牛只进行采血送检,确保牛只不携带病原微生物。

1.2 适应期采取的技术措施

所购牛只虽属同一养殖场,来自不同的5个群,并群后存在争斗现象,所以,运输前我们给牛群设定30 d左右的混群过渡适应期。在适应期内,开始进行半放牧半舍饲管理。在上车走道周围建植简易围栏,采用上午放牧,下午和晚上在围栏内进行补饲的管理方法。熟悉上车走道环境的训练,每次放牧让牛群从上车走道经过进入牧场。放牧结束入栏后,对牛群进行巡视,观察牛只饱腹程度、精神状态、鼻镜干湿、粪便情况及有无咳喘等,以便及时发现病牛进行淘汰和治疗。根据运输途经区域的疫病流行情况,在运输前20 d左右对健康牛只进行疫苗免疫和驱虫,以保证牛只在运输前建立对主要传染病的抵抗力,同时避免牛群把新的寄生虫虫株带到驯养地。为防止以前独龙牛出现不采食驯养地饲料的类似情况再次发生,利用独龙牛嗜盐习性,在适应期逐渐驯练独龙牛与人亲和、采食精料、驯养地粗饲料的能力,剔除胆小(不愿与人接近)、神经质型、爱打斗的牛只,运输时只装运会采食精料和驯养地饲料的牛只。

1.3 运输前后采取的技术措施

经过30 d左右的过渡期,病牛和爱打斗牛已完全康复或被剔除,牛群已基本适应驯养地的饲草料,开始着手运输前和运输中的准备工作。在运输前,协商好运输车辆(专找有运车经验的车辆),到管理部门开具相关运输证明材料。运输途中为防止牛只在车辆转弯、坡道和刹车时因车厢湿滑出现滑倒扭伤、撞伤等意外事故,每辆车要求装填10 cm左右的细沙与木屑混合物作垫料。车辆进场后用消毒液对整车进行消毒。牛只采用逐一装车,不采用传统的绳索拴系固定的保定法,以防牛只在运输途中出现勒伤等意外。每两头牛间利用货厢栏杆用圆形木材隔开,空间范围控制在不影响牛只的正常起卧。起运前,详细向司机交代运输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特别注意坡道、转弯处的车速,尽量避免使用紧急刹车。由技术员跟车押运,根据道路情况,不定时对牛群进行观察,以便及时对各种紧急、意外情况进行处理。运输路程不足600 km,牛群上完车后在当天下午15:00左右开始起程,中途司机休息6 h,于次日中午14:00到达目的地,全程耗时23 h,途中对牛群进行了5次观察。因路途不算远,途中未对牛群进行喂水喂料。到达驯养地后对车辆消毒,逐一缷牛下车。

1.4 驯养地的准备

提前做好驯养地准备,随时迎接牛只的到来。打扫干净牛舍,牛床铺10 cm厚的细沙,保证水电通畅,做好牛舍的消毒。放牧草地围栏的检修,清理草地内的各种异物,对积水低洼地用围栏隔开。

1.5 驯养期采取的技术措施

在缷牛过程中逐一对牛只进行检查,观察有无在运输途中出现撞伤、擦伤等外伤的牛只,以便得到及时救治。对牛只做完缷车检查后,开始进行喂水喂料。第1次饮水采用人工限喂,只饲喂正常饮水量的2/3,用15~20℃饮用水加10%葡萄糖2000 mL和10 g电解多维兑成,第1次供水完1 h后恢复到自由饮水。因牛舍采用饮水碗供水,为让独龙牛尽快适应,刚开始时以人工保证每个饮水碗中都时刻都有水,经过2~3 d调教,所有牛只都习惯了这种供水、饮水方式。第1次喂水后,开始按少量多次的原则投喂饲草料。在头4 d,在精料中按每天每头10 g添加电解多维。

牛群到场后进行隔离饲养,为期60 d。为让独龙牛尽快适应全舍饲的管理模式,制订为期30 d左右的过渡期,期间采用半舍饲半放牧的管理方式,早、晚进行舍饲,中午、下午进行放牧。每天逐渐减少放牧时间,直至放牧时间不足2 h后,进行全舍饲管理。过渡期结束后按本场的免疫程序,对牛群进行正常疫苗免疫和驱虫。在驯养期间,牛群由专人负责,每天对牛只健康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对发病牛只进行及时治疗和护理。

2 采用技术措施取得的效果

在对独龙牛进行调研和走访异地饲养户过程中了解到,独龙牛迁移异地后对环境和饲草料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主要表现为采食减少,发病率和死亡率高,需要很长时间的饲养才能适应。这批牛到达目的地(昆明小哨)后的头10 d内,先后有2头发病,其中1头牛发生腹泻,但体温、呼吸、心率正常。另1头出现食欲减少,精神不振,体温异常、呼吸、心率快。经过护理和治疗后2头病牛均已在第一时间得到康复。截止现在,引进的牛群已完全适应全舍饲的管理模式,无一头发病死亡,牛群膘情有明显改善,健康状况良好,主要得益于上述技术措施的实施。

3 小结

目前国内牛源紧缺,活牛异地交易和异地育肥现象十分普遍,如何有效减少或减轻在运输过程和新环境对牛只带来的应激与防止疾病传播,就成了规模化肉牛育肥场的能否取得养殖效益和活牛异地交易成功的需解决的首要问题。首先,选择到健康的牛只是关键,其次做好运输途中的各项应急措施,最后,牛只到场后尽量为其提供与产地相似的环境和饲草料,及时对发病牛只进行护理和治疗。针对应激发生原因,尽量减少或减轻引进牛在购牛、运输和驯养过程中不良因素的刺激,就能有效预防或减轻引进牛只应激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西北农业大学主编. 家畜内科学(第二版)[M].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86:471-474.

[2] 和占星,袁希平,张继才,等. 半野生大额牛的研究进展和保护利用现状[J].家畜生态学报, 2007, 28(4): 101-105.

[3] 和占星,亐开兴,袁希平,等. 凤凰山迁地保种大额牛的外貌特征及主要习性[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24(2): 225-230.

[4] 汤启. 加系西门塔尔牛的引种驯化[J].黄牛杂志, 2001, 27(6): 11-13.

[5] 杨国荣. 论云南引进普通牛的风土驯化[J].黄牛杂志, 1998, 24(4): 40.

[6] 韩同举. 纯种褐牛引进后的风土驯化情况[J].家畜生态, 1991, (2): 14-16.

猜你喜欢

独龙牛群异地
芷江独龙舞的审美特征与文化价值研究
内蒙古额济纳旗独龙包钼矿成矿作用研究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在内蒙古小牛群铜多金属矿的应用
与牛共眠
图解跨省异地就医
异地恋——闭上眼睛,你就在我身边
黑皮精灵异地
儿童文学聚焦
牛牛阿卡
优质地方珍稀牛种“独龙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