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和谐班级文化建设

2018-01-20汤毛毛

新课程·中旬 2017年11期
关键词:育人环境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汤毛毛

摘 要:班级文化建設是班集体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班级管理的重要抓手。就如何做好班级文化建设,提出了以下策略:优化育人环境,打造班级外显文化;夯实内部基础,构建班级制度文化;积淀班级内涵,凸显内在文化。

关键词:班级文化;育人环境;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班级文化建设是班集体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班级管理的重要抓手,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近些年来,班级文化建设引起了越来越多班主任的重视,进行得风风火火,同时存在不少问题。在建设过程中容易盲目跟从而缺乏自己的思考,班级文化建设流于形式。如何做好班级文化建设,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优化育人环境,打造班级外显文化

班级外显文化指让人直观看到的物质文化,教室的育人环境是主要方面。育人环境作为一种潜课程,对孩子有“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影响孩子的成长。创造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班级环境,是丰富校园文化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学生自主性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在陶冶性情的同时也能有效辅助教师的课堂教学。在优化育人环境的过程中,要考虑以下几点:

(一)根据班级特色,凸显主题,强调色彩和谐搭配

班主任不同,学生不同,每个班就有着不同的理念和特色。在布置教室育人环境时应该根据自己班级的具体情况和特色来布置,不能照搬照抄盲目模仿。定调时整体布局,围绕班级特色,将几个板块联系起来做成一个和谐统一的主题。比如,笔者创设“树育”班级时,就以树为定调,将树的外貌融入班级的整体设计中。将树的各种层次的绿色作为主色调运用到班级,嫩绿色的窗帘、深绿色小柜子和各种绿色植物,给人平静舒适的感觉;将多种多样的树叶的造型用于评优栏、标语框和照片墙等设计中;在白墙上用枝干装饰,寓意班级拼搏进取精神的延续,使整个班级变得生动而有意义。

“美”是评价教室布置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之一,其中色彩的和谐搭配尤为关键。一个教室的色彩切忌过多,会显得杂乱无章,不仅不美,同时还不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心理学也表明不同的颜色在潜意识里会对人产生不同的内心感受,选择色彩时要科学考虑这一点。假如班级较为拥挤,为了在视觉上感到宽敞一点,用冷色调比较合适。班级氛围过于活跃的或夏季都比较适合冷色调。教室大且人数少、氛围比较沉闷或冬天时,暖色调则比较适合。

(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适时更换

学生是班级的主要成员,是创建班集体的主要力量,也应成为教室布置的主创设者。在班主任掌握审批权把握整体方向的前提下,将主动权交给孩子,发动学生自主提出设计方案,在班级民主评比后,发动全班分组去执行。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可以激发他们的各种潜能,产生成功的自我体验,也可以加强与同伴的团结协作能力,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他们对新鲜的事物感兴趣,容易喜新厌旧。长期不变的教室环境对他们来说会显得枯燥无味,没有关注自然也就失去了原本的育人功能。教室装扮可以结合时间、兴趣和教学的需要等进行更新,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让学生有新鲜感,整个教室保持活力。

(三)充分考虑布置材料的安全性、经济性和环保性

安全是所有教室布置工作的大前提,是比“美”更为重要的要求,也是教师在购买材料时最先要考虑的因素。在选择物品材料时,对人体具有危险性的材料要杜绝,对容易破损的材料要注明提醒学生。对班级的悬挂物,在确保牢固结实的前提下,还要注意悬挂的位置,高矮适中,以免发生意外。

教室的育人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需要常常换新,长期下来是班级一笔可观的消费,所以在购买材料时要考虑经济因素和环保因素。教室布置过分强调档次,墙上各个栏目都去广告公司定做,用钱来美化教室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成本,不利于班级的长久发展。因此,在布置教室时,以购买材料自己动手制作为宜,尽量使用可以重复利用的材料,师生多利用身边的材料甚至可以变废为宝,既提高了动手能力,又能养成保护环境的好品质。

二、夯实内部基础,构建班级制度文化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班级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将厚植于班级制度的沃土之中。班级制度管根本、管长远,对班级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假如班级制度文化缺失,仅靠学生的自我约束,班级生活必然杂乱无章,更谈不上班集体建设。构建班级制度文化时,应考虑以下几点:

(一)抓好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注意“四性”

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是一门艺术,要讲究科学性、民主性、激励性和实效性。一套科学的、可持续的班级制度,必然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遵循班级管理的客观原则,在符合学校各项规定的前提下整体布局,创造出适合本班的班级制度。民主性表现在调动全体成员参与制度的制定,群策群力尽量完善,体现对每位学生人性化的关怀。激励就像汽车的马达,是不断促使学生自觉遵守制度的动力,让学生在遵守制度时也获得愉悦的感觉。制度的制定是为了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没有实效性的制度也就失去了意义,纯粹是个毫无用处的“花架子”。

(二)确立合理的班干部管理制度

班干部是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的帮手,为班级活动正常开展提供了保障,也是良好班风形成的领头羊。首先,要明确班干部的结构和分工。班干部队伍没有固定的结构,可以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和需要进行设置,同时要明确各个岗位的分工,使其各尽其责而不互相推诿。其次,要实施班干部的选拔工作。班主任将班干部的选举权交给学生,一方面是民主管理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选出学生信服的班干部队伍。笔者班级在明确班干部岗位设置和分工后,会在班里召开岗位招聘会,请学生面试竞选,全班学生采取不记名的投票方式录用,之后班主任对新一轮的班干部进行培训。此外,班干部要实行轮换制,定期重新选举,让更多的孩子得到锻炼的机会。

(三)奖惩制度趣味化

奖励和惩罚是小学班级管理中常用的方法,有助于唤醒学生遵守制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良好行为的养成。但枯燥乏味的奖惩制度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学会变通,使奖惩制度更加趣味化。学校的操情评比制度就曾经困扰着笔者,学生兴趣低,常常流于形式。对此,在班里设立了“积分银行”,设立了四名正副行长负责,给每一个学生设立了一个账户,每周根据操情分发放或扣除工资,每月一次“积分拍卖会”的方式让积分发挥价值,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endprint

三、积淀班级内涵,凸显班级内在文化

班级精神文化是其他各项文化的集中反映,是班级内涵的积淀,是班级最深层次的内在文化。良好的班级精神文化正如滋润花朵的春风雨露,为学生人生的发展奠定思想和精神的基石,使学生的成长由“他律”走向“自律”,是学生和谐健康发展的助推剂。凸显班级内在文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奠定基础

好的关系带来好的教育,人际交往环境是班级精神生成的土壤,是班集体建设的强力胶。创建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要从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两个方面着手。基于此,首先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会压抑学生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常常引发师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利于和谐健康的班集体建设。只有尊重理解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把班级当家,才会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投入班级建设之中。其次,建立团结友爱的生生关系。学生更在意自己的同伴关系,同伴关系的起伏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情绪,在同伴关系和谐的班級中才能感到集体的温暖。因此,教师引导学生之间互相关心帮助,营造过温馨的班级氛围。

(二)开展实践活动,培养班级精神

实践是班级精神文化的孵化器,没有实践的班级文化就如无源之水,无法长久注入活力。在学校的一次拔河比赛中,笔者班级为了赢得比赛队员们都刻苦训练,拉拉队在旁边呐喊助威,后勤组为队员准备水等物品,最后赢得比赛时,学生抱在了一起又喊又跳,为全班的共同努力流下喜悦而激动的泪水。班主任在课余时间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如运动会、歌唱比赛等,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展示和锻炼机会,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促进了集体感情的升华,为班级精神文化的创建寻到源头。

(三)全班动员,提炼物化班级精神

班级精神形成后,不提炼概括就无法成形。班主任引导全班同学通过各种外显形式使之形象化、具体化,最终形成全班认可的班级特色,比如班名、班歌、班训等。班名是一个班的第一印象,班主任和学生可以根据班级精神一起取一个独具意义的班名,如“萤火虫班”“太阳班”等。班歌是表达班级风貌的精神标志,给人自豪感、信心和勇气,可以自己作词作曲或选择能表达班级精神的歌曲。班训则是班级精神的高度概括,是根据班级实际全班共同制定的奋斗目标。

班级文化建设如逆水行舟,一高不可放缓;如滴水穿石,一滴不可懈怠。班级物质文化建设没有休止符,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永远在路上,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尤需坚持不懈。三管齐下,筑就班级文化高地,让学生在和谐健康的班集体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崔大鹏.班级文化构建策略初探[J].学周刊,2014(36):134-135.

[2]高宏伟.论新课程背景下班级文化体系的构建[D].辽宁师范大学,2009.

编辑 李琴芳endprint

猜你喜欢

育人环境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小学特色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君子文化”育人特色的创建
立人教育成就教师的本土化发展
浅议班级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