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理设计习题强化新知

2018-01-20类衍秀

新课程·中旬 2017年11期
关键词:高效

类衍秀

摘 要:学习新知一般分三个阶段:首先,初步感知,简单应用;其次,进一步理解,正确应用;最后,深入理解,灵活应用。每个阶段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水平不同,这就需要教师设计不同难度、不同针对性的题目。不同的学习阶段学生完成一道题的时间不一样,所付出的努力也不一样,所以,教师布置作业在时间上要适度。

關键词:恰当;适量;高效

数学知识的学习离不开习题,恰当、适量、高效的习题可能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不仅浪费了学生的时间,更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该如何设计习题强化新知呢?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题目选择要恰当

学习新知一般分三个阶段:首先,初步感知,简单应用;其次,进一步理解,正确应用;最后,深入理解,灵活应用。每个阶段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水平不同,这就需要教师设计不同难度、不同针对性的题目。

1.初步感知要重正面强化

人们常说“第一印象最深刻”,学习也是这样,初步学习新定理、新概念时,一定要强化“主流”。教师应多设计从正面考查的题目,加深学生对新知的正面认识。且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先从感性方面强化,不能过多地设计理论性的题目。比如,前面提到的互为补角的概念,在学习时可以设计这样一组题:

题组:①∠1=50°,∠1与∠2互补,那么∠2= 。

②∠α与∠β互补且相等,那么∠α= ,∠β= 。

③画一个与∠AOB互补的角。

紧紧围绕互补两角的和是180°设计题目,设计的题目既没有简单重复,也考虑到知识点的延展性,比如②题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互补的两角也可以是相等的角,不能单纯地理解为一个锐角、一个钝角。

而③题对学生的认识有了更开放的要求,通过几个学生的展示,可让学生发现与∠AOB互补的角不止一个,但这些角的大小都是相等的。有了这些正面的认识,再出示这些题目: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若两角互补,则一个是钝角,另一个是锐角。

②一个角的补角必大于这个角。

出错率就会大大降低,我们让学生做练习是为了强化对概念的理解,而不是为了设计陷阱让学生跳,个别学生可能落入陷阱会吃一堑长一智,而很多学生会把陷阱当成记忆的重点,而影响了对知识的正面理解。因此初学新知识一定要注意多从正面、感性认识强化。

2.为进一步应用知识设计题目,要有层次但跳跃性不宜过大

学生对新知有了初步理解后,就需要加深理解,就要设计难度更大一些的题目,但题目的类别、难度的跳跃性不宜过大,中间一定要有适当的过渡,也就是常说的小坡度、密台阶。一般的对新知的应用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直接应用;第二阶段是间接应用;第三阶段是灵活应用。

3.为灵活应用设计题目,要做到“含”而“不怪”

对知识的灵活应用,实际就到了利用新知识解决较复杂的问题的阶段,也就是说新知识在这里是从题目中条件到结论一整个链条中的一段,或者说它是学生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众多工具中的一件,要求学生能根据题目的条件选择使用合适的工具。在这一阶段题目选择不好把握,我们需要把握”含”而“不怪”的原则,所谓“含”,就是我们要应用的新知不像第一、二阶段那么明显、直白。它隐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隐藏得越深题目的难度就越大。所谓“不怪”,就是它虽然隐藏了,但它是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工具,不是可有可无的工具。

在备课时,对每一阶段所需的题目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后,有了具体的方向,再到题海里去找所需要的题目,那找到的题目一定比较恰当和高效。

二、题量设计要适量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讲过这样一个问题,很多老师陷入了检查作业的怪圈,头一天布置的作业要花大半节课去检查,结果发现很多时候,或者说每一次都有学生完成不了,时间在检查作业、批评学生中一点点流失了,结果这一节课主要的新知识学习却草草收场,学生没有吃透新知识,那再布置作业,学生又不能省时高效地完成,第二天同样的一幕就又会上演,如此恶性循环,搞得学生累,老师烦。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源在哪里?就在作业上,作业除了要正确选择题目外,更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要适量。初中数学中的习题一般分为两大类:计算、证明。不同的阶段学生解一道题的时间都不一样,所付出的劳动也不一样,每一类题到底做几道效果最佳?我发现,难度不大的题目,雷同的题目在一节课或者一次作业中出现两个为宜,而大的证明题,因为学生需要考虑的时间长,印象深刻,一般短时间内不要再出现换汤不换药的简单重复。因为这样的重复是强化了一道题,磨钝了一批学生的头脑,俗话说“慢工出细活”,做题也是这样,本来打算出五道题,你再慎重考虑一下,减去一道题,让学生有一些时间再回顾一下,比多做一个重复的题目更能提高学生的能力。

习题的设计很有学问,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去研究、去试验,找到最佳的答案,取得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礼之.例谈新知教学设计的步骤[J].中学数学,2016 (1):51-53.

[2]柏庆峰.巩固新知拓展思维:谈初中数学课堂有效练习设计[J].华夏教师,2016(3):58.

编辑 张珍珍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效
让学习在复习课中真正发生
如何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为小语课堂“瘦身”,为学生语文素养增“肥”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