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金溢彩 相映成趣

2018-01-20李文瑾罗永顺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郑和

李文瑾+罗永顺

摘 要:本文通过对江西省博物馆馆藏明代藩王墓出土的镶嵌首饰近距离地赏析,使我们了解明代镶嵌首饰的时代特征、首饰上镶嵌宝石的获取方式。以及这背后所呈现出明代藩王奢华生活方式、古代工匠们巧夺天工的技艺。

关键词:明代藩王墓;镶嵌首饰;彩色宝石;郑和

中图分类号:J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6-0081-02

明代建立之后,朱元璋实行分封制,在江西有三藩:宁藩王系、淮藩王系、益藩王系。子孙繁衍,宗支蔓延,发展为异常庞大的藩王世家。自上世纪50年代历来,在江西省境内共发现了近50座明代墓葬①。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文物,其中金银器占了很大一部分,这里面最精美绝伦的要数明代的镶嵌首饰。在明代首饰作为一种地位与身份的象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为皇室专用,因此往往在制作过程中不计成本,力求精美绝伦。

江西省明代藩王墓出土的首饰,品种繁多,造型丰富,集历代之大成,各个等级的明代墓葬都有出土。这个时期的首饰,宝石被大量的应用到首饰设计中。在中国传统首饰设计中,明代以前基本都是素金首饰,偶见有宝石也是采用包镶粘接的方式,而明代是中国传统首饰设计运用彩色宝石的顶峰。彩色宝石因其自身绚烂的色彩、不菲的价值,成为明代社会各个阶层相互追捧的对象,于是我们看到了明代首饰与前代完全不同的设计样式。中国传统首饰第一次开始以宝石为主体进行设计制作②。这些出土的镶嵌首饰制作精美,文化内涵丰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据文献记载明代女子盛装,是用各种首饰把满头装饰的几乎不漏发。通常一副“头面”有数十件,稍繁者更有二十余件。一整套形态各异的簪用以插戴鬓发之上,因为插戴部位的不同,簪的样式亦然有别。明代出土的首饰品种繁多,它的体量小而在工艺上更要求制作精细。江西省博物馆馆藏的明代藩王墓中出土的首饰不乏当时的代表之作,其中涵盖了掩鬓、耳环、分心、挑心、金簪、耳环、钗等各方面。

明代首飾繁荣的景象,与前代相比其造型逐渐趋向华丽,纹饰逐渐浓艳,洋溢着浓郁的宫廷气息。它们既有前代的清新古朴之风,又呈现出后世的富丽堂皇之气。下面我们来赏析一下部分馆藏的精品镶嵌首饰。

双龙献“福、寿”鬓花金钗 ,一对,共重105克。(如图1所示)器身以金丝编绕成双层。背面编成团龙,龙头盘卷在中部偏上,其下五朵祥云组成半圆形。正面中部绕成篆体字,一为“福”字、一为“寿”字,每字中部嵌宝石一颗,字体两侧有升天双龙戏珠图样,珠为红宝石。龙下有五朵祥云承托,每朵云中嵌宝石一颗,以中间的宝石最大,宝石呈椭圆,最大径1.5匣米。两件共嵌红绿宝石十四颗,钗足扁平向上伸直。

王母驾鸾镶宝石金凤钗,共重80克。王母像高4厘米,簪脚长10厘米。金凤呈昂首挺胸,展翅飞翔状,两翅飞翔状,两翅圆托上分别镶嵌1颗大红宝石,背上焊一圆托中嵌有1颗大蓝宝石,5条凤尾上的7个花托中残存2粒红宝石和2粒蓝宝石,凤尾中间镶嵌一尊头戴花冠,身披云肩,广袖长裙,双手托持一枝荷花,背有一轮金圈的王母坐像。簪脚扁平,由粗渐细。

金冠 1顶 这件金冠长11厘米,由圈、盖、檐和舌四个部分组成,通体以卷叶形金丝焊接而成。冠底以金圈围成椭圆形,饰镂空金丝花纹,圈上覆椭圆形冠盖,中线处为两条拱形横筋,夹嵌9颗宝石,又有九条纵筋平均分布,与横筋一起形成冠盖的支架;冠盖前后左右各有一片檐,后檐接两舌,檐面、檐脚和舌面、舌脚都嵌有宝石。冠盖横筋左右底部各有一小孔,孔内各插金簪一枚,用于固定头发,簪头为伞形,錾刻有花纹,簪柄压印“银作局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十月造金五钱”字样。这件金冠精美绝伦。其上共镶嵌了五十五颗宝石。

通过上面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到明代首饰的显著特点是大量镶嵌宝石,像上面提到的金冠,竟镶嵌了五十余颗宝石,而且镶嵌的宝石属于最为名贵的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猫眼石。在当时来说一件首饰中,宝石是最为贵重的部分,价值超过制作首饰的黄金或白银。在商代就已经出现了黄金制品,唐代则是金银器制作的顶峰。明代宫廷首饰的制作,珠宝已是与金银平分秋色③。这个时期明代首饰已经打破了传统的以金银为主局面,随着彩色宝石的出现,它和金银相互映衬,相映成趣,华美异常。从文献记载和已出土的文物中,我们可得知明代金银首饰在永乐年之后,开始使用各种彩色宝石,而镶嵌了宝石的首饰在明代具有明确的等级意义。明代政府屡次发布政令“禁官民人等妇女、不许僧用浑金衣服、宝石首饰”。在嘉靖年之后,这一政令逐渐被人们突破,官员、庶民的墓葬中也出土了镶嵌彩色宝石的首饰。

首饰所用彩色宝石中国内地没有产出, 必须要通过贸易来获得,而明代最著名的贸易方式要数郑和下西洋。据《明史》记载,郑和七次出使西洋:第一次始于永乐三年六月,永乐五年九月还;第二次始于永乐六年九月,永乐九年六月还;第三次始于永乐十年十一月,永乐十三年七月还;第四次始于永乐十四年十二月,永乐十七年七月还;第五次始于永乐十九年正月,永乐二十年八月还;第六次始于永乐二十二年正月,大约是年冬还;第七次始于宣德五年六月,何时还不详④。在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里,郑和遍访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等地区,同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物质、文化交流活动。东南亚山地矿产资源藏量丰富,种类繁多,主要有……宝石等⑤。郑和率领的船队在西洋诸国采买宝石、以及西洋诸国向明王朝朝贡宝石,都成为了明代彩色宝石重要的来源。

彩色宝石被大量引进明代宫廷,这从侧面反映出,郑和下西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获得海外奢侈品满足贵族需要⑥明朝藩王不得干政,但是朝廷给予的待遇是极高的。随着藩王世家的日渐庞大,按照品级佩带珠宝玉饰逐渐增多,这样无形之中就增加了对珠宝玉器等奢侈品的需求,而这样的需求就成为郑和下西洋的一种动力。明代皇室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集结各地能工巧匠到京城服役,不计成本的为他们的奢侈生活服务。宝石镶嵌工艺的出现使彩色宝石大量出现在明代的首饰设计中。不但丰富了明代首饰的色彩,更出现了民间无可比拟的奢华之美。

镶嵌首饰作为文物,它不仅仅承载着历史,也显示出航海时代的昌盛国力。明代温和政治统治和平稳的社会环境造就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国家安定,生活富足,人们对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要求就更高,对首饰的需求也就越大。通过这些珍贵文物的出土,使我们更加直观的了解明代宫廷生活的实况,而镶嵌首饰则为我们了解帝后生活提供了实物资料。

在当代,明代的首饰瑰宝依然感染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设计思维。明朝在文化艺术上继承了宋、元,继续发展,不断提高。并且外来工艺的引进,为这个时期首饰设计灌输了新鲜血液。这个时期的工艺特点是与宝石镶嵌结合,达到很高水平。从表现题材来说也是花样翻新,除传统的几何纹样缠枝花卉外,吉祥寓意的题材也日益流行。设计样式也是与时代风气是一致的,同其他门类的工艺美术自然也是相互借鉴,互为影响。可以为当代的首饰设计和发展提供丰富的经验,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注释:

①江西省博物馆,南城县博物馆,新建县博物馆,南昌市博物馆(编).江西省明代藩王墓[M].北京:文物出版,2010.

②郑静.明代首饰繁荣背后的社会因素——以江阴出土的明代首饰为例[J].创意与设计,2014(05).

③扬之水.鬓边春色乱琼珍--清宫首饰的一次集中展示[J].收藏家,2013(09).

④任昉,王素.金相玉质 履厚席丰---《梁庄王墓》评介[N].中国文物报,2008-3-26.

⑤(明)费信.星槎胜览[M].北京:中华书局,1954.

⑥王记潮.郑和下西洋的正面意义有多大 从梁庄王墓出土文物说起[J].博览群书,2005(07).endprint

猜你喜欢

郑和
郑和与他的『海上丝绸之路』
郑和下东洋
郑和异闻录漫画版
郑和异闻录漫画版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