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既要意会,也能言传

2018-01-19余芳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诗句赏析角度

余芳

品读古典诗词,常常心里感觉某句诗写得好,美到心底,奇妙无比,却道不出究竟妙在何处,只是“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红楼梦》中写香菱学诗,读到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只觉得“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宝玉赞她已得了诗中三昧,但香菱到底是说不出所以然来,其他姊妹们也并不以为然。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以“隔”与“不隔”论诗之高下,他说:

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阕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

白石《翠楼吟》:“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便是不隔。至“酒祓清愁,花销英气”则隔矣。

然而,究竟何为“隔”,何为“不隔”,并没有说得很明白,亦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西南联大的唐兰教授讲词,念上一句,大叫一声“好,真好”,这首词就算讲过去了,也许是担心过多的讲解反而使诗词失去了原有的味道。但不讲解,如何能令听者感同身受?设若既能读出诗的好,又能说出诗好在哪里,那才是读诗的至高境界。

而诗词鉴赏方面的文本要么失之笼统,要么过于庞杂,甚至理论性太强,或味同嚼蜡或寡淡无味,失去了初读古典诗词的美感。导致人们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原因很多,最关键的是缺少一个可供参考的明晰的评价角度和评价标准,往往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不成体系,自己不知从何说起,听者也不知所云。

在全国各省的语文高考大纲中都明确规定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诗歌赏析能力。本文在此提供一些可供实际操作的鉴赏角度和鉴赏示例,冀使大家评诗时有据可依,有法可考。

一 意象意境

意象和意境是诗歌中特有的艺术概念,抓住诗句中的意象,感受其中营造的意境,是鉴赏诗句常用的方法。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连用六个意象——风、天、猿、渚、沙、鸟,加上“急风”,更显出内心的焦灼,“天高”反衬出人在天地之间的渺小,猿啸声更显悲惨,渚和沙的清白,与人内心的清清白白相应,鸟儿归巢,人却无家可归,整幅画面营造出萧瑟、凄凉、孤寂的意境,也给全诗奠定了悲愁难耐的感情基调。

另外,有些诗句中的意象有象征意义,需要细细体味,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自己的贬谪之处:“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竹象征君子气节,苦竹可见处境之苦,表明自己哪怕因直言进谏被贬,也仍然不改初心,保持正直之气;而杜鹃啼血,象征对故国的眷念,表达的是拳拳的爱国之心。这些都是通过对意象的思考体会出来的情感,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读诗不能只读表层,否则诗的味道就丢掉了。

二 表现手法

诗歌中所使用的表现手法较之其他文体相对丰富,这里表现手法的内涵是广义的,包括各种艺术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联想想象、烘托渲染、抒情方式(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托物言志、语言特色、用典、象征、对照、正侧、抑扬、风格等。赏出诗句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是最常见的赏析方法之一。如晏殊《蝶恋花》“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月亮拟人化,好像它也是诗人的好朋友,应该懂得人内心的思念之情,可是它不知道,仍然一直照到天明,写出了那种排遣不去的相思之苦。

再如李清照《声声慢》第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运用三组叠词,将那种四处寻找而不得的失落感,那种生活境况的苦楚和内心的悲情反复渲染,起到了强调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重叠也极具音律美。

从这个角度赏析诗句,一般先指出其运用的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手法的具体体现,最后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三 写作角度

诗词中描写事物或表达情感的角度别具匠心,也使诗句读来会产生与众不同的感觉。如写思念之情,不写自己如何想家,而写家中亲人想念自己,如杜甫的《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本是抒写自己思家,却从家中妻子想念自己着笔,想到妻子在月夜靠着帘子,默默流泪,月光照在她的脸上。再如白居易《琵琶行》中“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句,历来被称为千古名句,但它究竟好在哪里?此句并无艺术表现手法可言,但其写音乐的角度很特别,它从音乐给人带来的感觉入手,讓人产生一种悠长的、充满幽怨的愁绪,带着深深的遗憾,大音希声,此时一切尽在不言中。

诗中另一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不是正面直接写乐曲,而是从侧面描写音乐之美,让听者都沉默无语,沉醉其中,并用景物描写营造出音乐带来的独特意境。

诗词中还会运用其他的写作角度,如视觉与听觉结合、由远及近、从上至下,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等等。

四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在诗歌鉴赏中指通过了解诗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研读诗句。如《琵琶行》中的诗眼——“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句诗究竟好在哪?该如何赏析?只能从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所处的时代来读。白居易作此诗时,因直言进谏而遭贬,琵琶女与诗人的身世际遇十分相似,诗人由此产生了一种惺惺相惜、同病相怜之感。诗人与这位萍水相逢的天涯歌女同样是“人生在世不称意”之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付出过努力,可终究是难遇真心人,所谓“千金易得,知音难求”,终究难逃被弃被贬的命运,面对坎坷身世,也只能是万般无奈,早已没有资本与命运抗衡,在前方等待着他们的漫漫长路上,唯有与孤独做伴,最终的结局恐怕只能是悲剧。

读懂了诗人,才能真正读懂他的诗,这句诗既有对自己命运的幽怨,也有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它揭示了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是从古至今人们对飘零、凄凉、失意的共同情感体验,因而产生穿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很多时候,仅从诗句本身着眼无法赏析其妙处,将之放在一个大的背景下,方能品出其独特之味道。

五 咀嚼字词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要反复推敲,诗中的每一个字都在竭力传达诗人的情感,力求准确、传神,因此,赏析诗句也离不开反复推敲字词。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赏诗就是要赏出这“闹”字中的境界。如柳永《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一句中的“执”字,换成“握”字好吗?“握”好像是陌生人之间礼节性的握手,不能看出情意之深,那么换成“抓”呢?又显得太鲁莽,破坏了当时忧伤的场景和缠绵悱恻的氛围。“执”既写出了不忍分手的感觉,又显得柔情似水,既有千般的挽留,又有万般的无奈。一个“执”字写出了那种不忍分离、缠缠绵绵的情意,明知别离在即,还要情不自禁地挽留,此时一切尽在不言中,内心的缱绻不言而喻。

再如杜甫的《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映阶碧草”“隔叶黄鹂”,春色之怡目,好音之悦耳,固不待言,然诗人用一个“自”、一个“空”,突出盎然的春色固然美好诱人,而丞相祠堂却如此凄凉寂寞,自然界的春天来了,祖国中兴的希望却非常渺茫。想到这里,又不免产生了一种哀愁惆怅的感觉,因此说是“自春色”“空好音”。“自”和“空”互文,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内心深处拳拳的忧国忧民之情渗透在景物描写中。

对某个用字反复涵泳是诗词赏析的重要方法,一个字包含了多少丰富的情感,而这些情感从诗句的用字中品味出,这就是古典诗词的原汁原味。

六 类比联想

赏析诗词还可以由此及彼,类比联想到其他在手法或情感内容方面相似的诗句。如读李商隐的《锦瑟》最后两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读来只感觉好,却说不出来。这一联表达一种至深的情感,可以联想其他情感类似的诗句,如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用情之深,岁月无法改变曾经唯一的真爱。还有纳兰性德的“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到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还有他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如果一切只像初次见面那样,就不必用情过深,也不会伤心欲绝。这样通过联想其他抒发类似情感的诗句来赏析,能发现其中的共同点,对原诗中的情感也能体会得更为丰富、厚重。

再如李煜《虞美人》中最后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其形象的比喻,化抽象为具象的手法,可以联想到其他类似写愁的诗句。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把愁看作是有长度的,和生出的白发一样很长很长。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将愁比作是梅雨时节的雨,连续不断,绵绵无绝期。还有易安居士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把愁看作是有重量的,重得连船也压沉了。

为了让赏析走向深入,还可以进一步进行比较,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深重的愁情?其中的愁有什么不同吗?李煜的愁是国恨家愁,愁中带着深深的恨,李白的愁是怀才不遇的郁闷,贺铸的愁是因思慕而引起的无限感伤,李清照的愁则是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是自伤人生。

又如赏析晏殊《蝶恋花》中“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一句,可以联想晏几道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原来燕子双飞是为了反衬人的孤独,而燕子本是和谐美好家庭生活的象征,如杜甫的“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还有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燕子往往成双成对出现,象征着爱和温暖,这里以乐景衬哀情,更可见抒情主人公内心的落寞和失望。

以上论及的几种赏析角度和赏析方法可以多种方式综合运用,多方面全方位考虑,同时抓住诗句最显著的特点。如赏析《琵琶行》中第一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既可以从表达技巧角度赏析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也可以从炼字角度赏析叠词的使用。再如《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既可以从设问的修辞手法赏析,也可以从“杨柳、风、月”这些意象营造的意境角度赏析。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賞析诗句无论选取什么角度,用何种方法,都要将诗中传达的情感或表现的事物特点分析出来,最好能运用“三三制”原则,分三步赏析:第一步,找准赏析角度进行判断;第二步,赏析其在诗句中的具体体现;第三步,体会诗句中的情感或事物、情景等特点。有了明确的赏析思路,表达自然会更清晰流畅。

猜你喜欢

诗句赏析角度
六一来了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角度不同
人啊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
杜甫诗句填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