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康复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2018-01-19黄宇梁振镇李红

健康大视野 2018年19期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脑梗死

黄宇 梁振镇 李红

【摘 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80例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之上,开展早期康复护理,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相比对照组(72.50%),显著高于后者(P<0.05)。结论:将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应用于脑梗死患者中,效果好,对其语言、运动功能有改善作用。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脑梗死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9--02

脑梗死实为临床中一种多发性的脑血管类病变,其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性,病死率达11~16%。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即便得到及时救治,但仍有一些患者会遗留语言障碍、肢体功能障碍等,因而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威胁。而致残情况多与患者病情、治疗水平及康复护理干预效果等相关;有报道指出[1],针对脑梗死患者,在其术后开展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改善其致残情况,降低神经功能损伤,提高生存质量。本文针对本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开展早期康复护理,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0例,均与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于1995年所制定的诊断标准相符[2],且经MRI或头颅CT检查确诊,均为脑中动脉范围内梗死,且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排除意识、认知及语言功能障碍者。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区间51~82岁,平均(63.7±6.1)岁;梗死灶直径为(4.2±0.2)cm;观察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区间50~81岁,平均(63.5±6.0)岁;梗死灶直径为(4.1±0.2)cm;两组梗死灶直径等资料经系统化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即对各种临床事件进行对症处理,指导饮食与休息,密切观察病情,预防压疮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开展早期康复护理:(1)摄食训练。辅助患者行躯干仰卧位,将一枕垫垫于肩部,稍微屈曲头;如果患者可以下床活动,则行坐位,前屈头部,偏瘫者可稍倾斜于健侧,将食物经健侧咽部而入食管。在进行训练的初期阶段,流质进食,当吞咽功能得到改善后,便可改为半流质进食。在每次进食之后,叮嘱患者反复性吞咽,预防口腔残留食物,适量饮水,少食多餐。(2)肢体功能康复护理。在卧床期,多开展被动训练,辅助患者定时变换体位,对患侧肢体进行按摩,加速此部位的血液循环,改善肌肉萎缩与痉挛情况。当能下床进行适当活动时,引导患者开展主动训练,包含两部分,即床下、上运动。另外,在床上活动方面,可开展皮肤、关节及患肢按摩等,而到后期,可用小球对手指灵活度进行训练。针对床下运动,即训练行走、站立能力,先引导患者坐立,软垫垫在背部,提供支撑,然后开展自主从卧位坐起训练,两腿自然垂在床边,从座位站起,逐渐开展平衡与负重训练;最后开展生活自理活动方面的训练,提供洗脸、如厕等方面的指导。(3)语言功能康复护理。护理人员应积极、耐心的与患者进行沟通,首先开展听说训练,在初期阶段,先引导患者从说一个字或词做起,然后整句训练,护理人员以问答方式,向患者提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由患者自主回答。(4)刺激穴位干预。上肢去外关、合骨、外关等穴,下肢取足三里、昆仑等穴,用活络油涂抹在各穴位上,叩击锤轻叩穴位,控制力度,不可过大或过小,叩击2~3min/次,以穴位处皮肤有泛红为佳。

1.3 疗效评定[3]

若患者病残程度为0级,患侧肢体功能得到恢复,缺损评分减少90~100%,即基本痊愈;若患者患肢功能有一定好轉,病残程度为1~3级,缺损评分减少幅度为46~89%,即有效;若缺损评分减幅为18~45%,患肢功能有一定好转,即进步;若缺损评分减少<18%,功能没有出现好转迹象,即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SPSS23.0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由百分比表示,X2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72.5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脑梗死是一种临床多发病,以老年人群最为多见,具有较高的病死率与复发率,患者即使存活,也会出现各种且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既往治疗及护理脑梗死,多注重患者生命的抢救,而不重视其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此病治疗后的早期康复护理缺乏足够重视,因而患者有着比较差的功能恢复,且致残率也比较高。脑梗死肢体功能障碍恢复情况,对其生存质量产生直接影响。有报道指出[4],在对脑梗死进行治疗的同时,通过开展早期康复训练与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与后遗症,有助于功能缺陷的减少,因而对其生活质量的提升有利。另有研究指出[5],在脑梗死康复期,越早干预,康复效果越佳。本文针对本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分别从摄食训练、肢体功能康复护理、语言功能康复护理及刺激穴位干预等方面,开展早期康复护理,效果突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表明,针对脑梗死患者,开展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有助于其患肢功能改善,提高其生活质量,临床应用价值高。

参考文献

兰恒群.康复护理干预在改善脑梗死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认知功能中的应用效果[J].安徽医药,2016,20(9):1803-1806.

邹丹,张红军.时效性激励护理模式应用于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5,44(3):272-273.

金小红,任燕,陈美华,等.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江苏医药,2016,42(2):237-238.

孟晓旭,朱浩猛.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6,19(S2):444-447.

吴淑苗,WUShumiao.循证护理模式在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4):18-20.

猜你喜欢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脑梗死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针对脑出血病人早期康复中肢体功能复健的思考与探讨
老年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关系及护理分析
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评价
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干预分析
脑出血患者早期康复治疗体会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后并发痴呆70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