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大穿刺角度对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静脉穿刺效果的研究

2018-01-19马英青

健康大视野 2018年19期
关键词:静脉穿刺疼痛

马英青

【摘 要】目的:研究两种不同进针角度在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静脉穿刺效果的比较。方法:将100名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传统穿刺方法和增大静脉穿刺角度的方法,对2组患者静脉穿刺疼痛程度、药液外渗情况和穿刺时间进行评价。结果:实验组的静脉穿刺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P=0.001),有统计学差异。实验组静脉穿刺成功率、药液外渗情况及穿刺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436、0.617和0.467)。结论:增大静脉穿刺角度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穿刺疼痛程度,但是对穿刺成功率、药液外渗以及穿刺时间没有影响。

【关键词】静脉穿刺;穿刺角度;疼痛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9-00-01

静脉输液是我国临床治疗中应用十分广泛的一种给药方式,具有药效发挥快、生物利用度高、给药剂量易控制等优点[1]。但由于该种给药方式具有创伤性,穿刺疼痛和穿刺失败使患者感到恐惧,对护理人员产生不信任。尤其是老年患者,由于年龄较大,基础体质差,并且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皮下脂肪少,皮膚松软,手背静脉细小表浅迂曲,弹性差,血管活动度较大,回血慢,因此对这些老年患者进行静脉穿刺需要有一定的技术技巧[2]。采用传统的静脉穿刺方法,由于进针角度小,患者常感觉明显疼痛[3]。有研究表明,增大静脉穿刺角度,有助于减轻患者疼痛感、减少静脉损伤并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4]。在社区医院就诊的多为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其血管条件差,对疼痛的耐受差,传统静脉穿刺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此,本研究拟选取社区慢性病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增大浅静脉穿刺进针角度是否能够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减低穿刺时的疼痛感,为进一步改进临床护理工作提供证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方便取样,选取2017年10月至11月在我院门诊输液治疗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①年龄≥60岁;②患有至少一种慢病;③神志清楚、语言表达能力正常;④知情并且同意本次研究。排除标准:浅表感觉异常。

1.2 材料和方法

1.2.1 分组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组[5],将100例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人。

1.2.2 穿刺方法

(1)实验组:患者取坐位,选择手背浅表静脉清楚的一侧进行穿刺,在穿刺点上方6~8cm处扎止血带,常规消毒,嘱患者手自然放松,操作者用左手拇指绷紧患者手背皮肤,针尖斜面与皮肤呈350~450自静脉上方刺入血管,见回血后立即放平针柄,沿静脉走行进针少许。

(2)对照组:针尖斜面与皮肤呈150~300[6]自静脉上方或侧方刺入皮下,其他操作与实验组相同。

1.2.3 其他研究用品:

(1)穿刺针和输液器:本次研究均采用河南曙光汇知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进行静脉穿刺,生产批号为170724,穿刺针型号均为5.5号。

(2)秒表,生产商为深圳市惠波工贸有限公司。

1.3 评价指标

1.3.1 穿刺成功的判定标准 针头一次进入血管,穿刺部位无肿胀、无药液外渗,保持输液通畅为成功,否则为失败(包括退针、刺破血管、输液不畅等)[7]。

1.3.2 穿刺过程疼痛程度 根据数字评分法(NRS)[8],用数字0~10代替文字来表示疼痛的程度。将一条直线等分为10段,按0~10分次序评估疼痛的程度。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剧痛,中间次序表示疼痛的不同程度。静脉穿刺结束后马上由另一名护士询问患者疼痛的程度,让患者如实的在相应的数字上划“√”。

1.3.3 静脉穿刺时间 研究者本人进行静脉穿刺。另一名护士用秒表计时。静脉穿刺时间为从为患者扎上止血带至静脉穿刺成功所用时间[9]。

1.3.4 输液过程中液体外渗判断标准 在确定为穿刺成功后,在输液过程中出现液体输入不畅;挤压输液管前端无回血,前方有阻力感;输液针头处出现皮下渗液;按压后有紧绷发硬感;需拔出针头重新穿刺者;排除外力触碰输液针头,牵拉输液管或使用输液侧手进食等情况造成液体外渗者[7]。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1.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共100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人。实验组男性18人(36%),女性32人(64%),对照组男性24人(48%),女性26人(52%)。实验组年龄60~89岁,平均年龄70.24±8.27岁,对照组年龄60~89岁,平均年龄71.64±9.19岁。实验组已婚40人(80%),离异和丧偶10人(20%),对照组已婚39人(78%),离异和丧偶11人(22%)。实验组初中及以下学历28人(56%),高中及以上学历22人(44%),对照组初中及以下学历26人(52%),高中及以上学历24人(48%)。实验组报销方式:医保41人(82%),非医保9人(18%),对照组报销方式:医保41人(82%),非医保9人(18%),实验组输液量为278±94.31ml,对照组输液量为272±84.01ml,两组研究对象在一般资料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2.2 两组穿刺成功率和输液过程中药液外渗情况比较 实验组一次性穿刺成功48人(96%),穿刺2次以上成功者5人(4%),对照组一次性穿刺成功45人(90%),穿刺2次以上成功者5人(10%)。经χ?检验,两组间穿刺成功率无差异(P>0.05)。实验组药液外渗1人(2%),对照组药液外渗3人(6%),药液外渗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

2.3 两组患者穿刺疼痛程度和穿刺时间的比较 实验组穿刺疼痛程度为0~3分,平均疼痛程度为0.52±0.76,对照组穿刺疼痛程度为0~3分,平均疼痛程度为1.1±0.93。经秩和检验两组间穿刺疼痛程度有统计学差异(P=0.001)。实验组穿刺时间为64.18±32.81s,对照组穿刺时间为76.44±69.02s,无统计学差异(P=0.467)。

3 讨论

本研究选取100例社区老年慢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不同进针角度进行静脉穿刺,实验组静脉穿刺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静脉穿刺疼痛程度,结果显示增大静脉穿刺角度可以有效减轻社区老年慢病患者静脉穿刺的疼痛感(P=0.001),但是静脉穿刺成功率、药液外渗情况及穿刺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436、0.617和0.467)。

3.1 增大静脉穿刺角度可以有效减轻社区老年慢病患者静脉穿刺的疼痛感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的平均疼痛程度为0.52±0.76,对照组的平均疼痛程度为1.1±0.93,实验组的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增大浅静脉穿刺角度可以有效减轻老年患者的疼痛感。人体的皮肤痛觉神经均匀分布于表皮,痛觉感受器在皮肤内呈游离状态分布,主要以点状分布,是一种细小的髓鞘神经末梢纤维。当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会诱导皮下组织产生并释放致痛物质,而致痛物质会作用于髓鞘神经末梢,从而产生疼痛冲动并传导至大脑中枢神经,最后引起疼痛[10]。疼痛的程度与刺激强度、作用面积及作用时间有关[11]。采用传统的静脉穿刺方法,针头与皮肤呈150~300角,因为进针角度较小,针头与皮肤接触的面积较大,针尖在皮下潜行的距离较长,刺激末梢神经的时间较长,患者会感觉疼痛明显[3]。增大静脉穿刺角度,减少了针尖在皮下潜行的长度,皮肤的切割减少,减少了皮下神经刺激,明显减轻了患者的疼痛[12]。本研究结果与杨玉霞等[13]的研究结果类似。但是本研究主要针对社区患有多种慢性病的老年患者开展,研究对象体现了社区老年人的特征,例如高龄、血管弹性差、血管壁薄等,且本研究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外推性优于自身对照研究[13]。

3.2 增大穿刺角度对于静脉穿刺成功率、药液是否外渗及穿刺时间无影响 本次研究显示增大穿刺角度,并不会影响在老年患者中的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和药液外渗(P>0.05)。本研究结果与崔盈盈等[14]研究结果有差异。分析原因,崔盈盈等人的研究对象为年龄在15至65岁患者,年龄跨度大,平均年龄低于本研究的对象。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60岁至89岁的社区老年慢病患者,其静脉弹性差,血管壁薄,增加了外周静脉穿刺的难度。此外,本研究在上述三个方面虽然与对照组没有统计学差异,但是对照组的2次以上穿刺次数、药液外渗例数以及静脉穿刺时间均存在高于实验组的趋势,如果增加样本量可能有助于提高统计效力。

4 小结

本次研究针对社区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开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探讨不同进针角度对穿刺疼痛感、穿刺成功率等方面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社区慢性病老年人群中,增大静脉穿刺角度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穿刺疼痛感,但是对于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以及药液外渗方面没有影响。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患者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本研究的结果进一步肯定了增大静脉穿刺进针角度对于改善穿刺疼痛感的效果,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为提高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护理质量提供了证据。但是,本研究样本量较小,研究中虽然采用了随机分组方法,但是没有采用盲法,研究设计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参考文献

方玉琦.新生儿浅静脉留置针穿刺及固定两种不同方法的效果探讨[J].当代医学,2012,18(19):14-15.

武莹莹.改变穿刺角度进针对老年患者疼痛感受的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6,3(46):9143-9144.

赵俊,张立生.疼痛治疗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32-34.

张菊霞,王建成,田金徽,等.静脉留置针不同穿刺角度效果比较的Meta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3,28(20):92-93、97.

万霞.临床试验中的随机分组方法[J].中医杂志,2007,48(3):216-219.

李小寒,尚少梅主编.基础护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77.

杨远玲.大角度冲击式浅静脉穿刺术的临床研究[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6,11:135-137.

李小寒,尚少梅主编.基础护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440.

王亚楠,盛薇,叶苓,等.靜脉穿刺辅助装置在老年病人静脉输液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17,31(28):3610-3611.

罗妮,郑卫红,李余星.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的研究进展[J].广东医学,2015(1):147-150.

曾颖,莫文娟,黄延锦,等.外周浅静脉穿刺法的改进与应用[J].护理研究,2012,9(2):138-140.

王志凡,孟莹莹,马慧.静脉穿刺不同进针角度对患者疼痛程度影响的Meta分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3(4):62-65.

杨玉霞,杨瑞霞,王丽丽.调节静脉穿刺进针角度减轻疼痛的探讨[J].甘肃医药,2013,32(3):225-226.

崔盈盈,朱明霞.改良式静脉穿刺法在急诊输液室的应用效果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18):128-129.

猜你喜欢

静脉穿刺疼痛
疼痛不简单
“陈伤”为何疼痛复发
被慢性疼痛折磨的你,还要“忍”多久
疼在疼痛之外
疼痛也是病 有痛不能忍
颈外静脉穿刺及其护理干预在心源性
疼痛的拥抱
四肢远端浅静脉逆行性静脉穿刺在临床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