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制冷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018-01-19尹晓霞赵迁远焦丽君李元超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50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体系现代学徒制实践

尹晓霞 赵迁远 焦丽君 李元超

【摘要】立足区域企业人才需求、学生发展需求、专业建设需求,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下人才培养试点工作。从招生招工同步、教学资源配置、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到考核评价,构建了“全程学徒、分阶培养”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经过三年的实践探索,在企业用人、学生培养、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现了适应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制冷专业 人才培养体系 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50-0234-02

自2014年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以来,全国各地职业院校及企业纷纷开启了形式多样的现代学徒制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深化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创新举措,为职业院校提高育人绩效、提升办学水平提供了新思路。教育部文件中指出现代学徒制下开展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行业、企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积极探索切合实际的实现形式,形成特色。本文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介绍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开展“全程学徒、分阶培养”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一、对接“三需求”,探索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面向青岛地区发展智能制造型企业的需求,结合青岛地区海尔、海信等大型制冷空调类企业智能制造升级带来的人才需求,贯彻学院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理念下,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与海尔集团合作开展了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

1.行业企业发展带来的人才需求

2016年,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在未来五年内将加快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发展智能制造,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推进青岛开发区国家智能化工业园区试点示范工作。作为青岛市的龙头企业,海尔集团、海信集团也走在了智能制造升级的前列,而这两者又是我院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的主要合作企业,因此,探讨智能制造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成为了当务之急。

通过对智能制造类企业调研及职业教育发展的研究,得知智能制造类企业所需人才将更注重创新能力[1]和综合职业能力。学生就业的各岗位的工作任务不再是简单重复的劳动,而是需要参与到整个制造环节中,从懂产品扩展到还要懂流程、懂设备,能参与工作流程改进。而现有层面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这种人才培养的要求。

2.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

为了了解智能化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学生的职业发展和个性化学习需求,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对毕业生及在校生展开调研。通过对毕业生的调研得知,智能制造对员工综合职业能力要求的提高使得毕业生的职业成长周期变长,从入职培训到独立顶岗工作所需的时间一般在六个月以上,有些技术性强的岗位孵化期甚至达到一年;另外,各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更新很快,学校提供的学习资源不能与生产实际无缝对接。对在校生的调研得出,在校生存在职业目标不清晰、对所要从事的职业认知不足、职业规划不明确、职业认同感不高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为了缩短毕业生在企业的孵化期、实现学校和企业培养内容无缝对接、加强在校生的职业认知教育,需要学校和企业开展深层次的合作。采用现代学徒制“双主体”育人模式将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利用“双场所”、“双导师”手段将企业培训前置,实现“实时性”专业技能的培养,企业现场的实践及企业导师的言传身教能使学生正确认识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职业,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这种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生能深入了解所在企业的文化,培养学生对行业的认同感[2]。

3.专业建设的需求

现代学徒制的育人模式是将现有的学校主体育人与工作场所学习[3]相结合的一种探索。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很大部分内容是需要靠在工作世界中的非正式学习来实现的,而在学校内打造真实的工作环境是非常困难的,而且职业氛围仍然与实际情况有差距。其次,智能制造的发展带来了多专业领域的融合,这也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随时掌握智能制造最新技术的企业人才加入教师队伍。为了解决以上两个问题,现代学徒制下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则是满足专业建设需求的有效举措。

现代学徒制的典型特征是双主体育人,企业深度参与了从招生到培养、考核的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了企业的积极性。双场所实施教学过程,解决了学校教育中职业氛围欠缺的问题。校企双方师资队伍的整合与优化,解决了传统学徒制人才培养效率低,师傅水平差异大的问题。由此可见,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为满足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二、构建“全程学徒、分阶培养”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体系

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结合的一种职业教育制度,是通过职业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 教师与师傅的联合传授,课堂学习与工作岗位实践紧密结合,从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一种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以“校企共育”为指导原則, 从培养过程设计、招生、资源配置、教学实施到考核评价,学校和企业作为育人“双主体”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1.招工招生同步。将学校单独招生与企业订单班招生方式相结合,在单独招生过程中,校企共同制定招生方案、确定命题细则,校企人员组成考评小组实施考评并确定录取学生(学徒)人选。被录取人同时具有了企业学徒和职业院校学生双重身份,学生、学校和企业签订三方协议。

2.教学资源配置整合。为了满足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要求,探索实践弹性学分制度,采用校企课程学分互认、设计不占学时的素质课程学分等方式将专业固态的课程体系改造成为灵活的适应学生、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endprint

学生的学习场所在学校和企业内交替进行,选拔优秀的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组成双师队伍,共同设计开发工学一体化教学资源,校企共建学习和学徒双功能实训场所。

企业的导师从制造、工艺、质量三种岗位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及发展意愿自主选择导师。

3.三阶段工学交替式教学过程。按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职业技能培训规律,构建并实施基础素质培养、企业综合能力实训与学校技能培养交替进行和顶岗实习“三段化教学模式”,实现学生到准学徒再到学徒的身份转换。学生在入学第一年内,在学校内学习,企业采用线上课程及线下讲座的形式,进行企业文化培养及职业认知的培训;到第一学年结束时,进行企业师徒双选,确定师徒关系,随后学生在企业进行三个月的准学徒轮岗培训,以及九个月在学校的专业技能培养;到第二学年结束时,学生到企业进行三个月的学徒跟岗训练,然后到学校完成专业项目设计;最后以准员工的身份到企业进行六个月的顶岗实习直至具备毕业资格完成毕业考核。

4.双主体双客体的评价体系。在现代学徒制的培养过程中,学生的考核始終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最终的毕业考核还引入了第三方评价,即行业协会的职业技能评价,确保合理评价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达成。另外,完善了学生的评教方案,从评价教师、学校拓展到了评价企业导师和企业,从而不断促进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优化。

三、现代学徒制下人才培养实践的成效

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以“中央空调售后服务工程师培育”为主体,以“制冷设备制造工艺人员培育”、“制冷设备实验员培育”为两翼,采用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和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本项目经过三年的实践探索,在企业用人、学生培养、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现了适应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采用现代学徒制模式培养的学生对企业及职业的认同感有了很大的提高,到合作企业就业的学生比率从23%提高到了56%。就业学生可以直接顶岗工作,缩短了企业员工的孵化期。另外,企业在学徒培养过程中,能够通过学徒的视角审视公司的生产及管理过程,有助于发现新问题,找到改善工作的新思路,从而为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通过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有了明显的效果。在准学徒阶段,学生积极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活动,以吃苦耐劳、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获得企业的好评,企业考核优秀率达76%。在企业培养期结束前,每名学徒完成了至少一项生产工艺合理化建议的提报,其中32项已获得企业的认可,纳入了公司的工艺改善计划。在学徒阶段,学生参与到实验员、技术支持人员、生产管理人员等技术辅助岗位实践中,专业技能及职业素质有了大幅提高。2016年,学徒期学生参加“山东省第十一届家电行业职业技能竞赛”,2人荣获“山东省家电行业技术能手”称号;参加“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制冷与空调类专业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大赛”荣获团队三等奖。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也促进了专业建设。建设了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及实训室,从而为学生培养提供优质教学资源。通过双导师队伍的建设,教师教学能力及专业深度广度都有了提高。两年内专业教师团队发表论文8篇,申报专利3项。专业团队承担企业员工培训任务,采用学徒制模式为企业培训员工500人/年,2名教师荣获“2016中国家电服务业人才培育建设先进个人”称号。项目的成效提升了企业合作的积极性,2017年,校企双方又推出了2个新的现代学徒制项目。

四、结语

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试点工作取得了预期的成效,促进了校企育人的深度合作,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本项目处于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初期阶段,在培养过程的设计上存在精细化不足的问题,在培养效果的总结上欠缺理论性的分析,还需在后续的实践中逐步改进。

参考文献:

[1]王芳,赵中宁,张良智,丁林耀,丁明伟,王兰军. 智能制造背景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变化的调研与分析[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1):18-22+27.

[2]魏会超,秦兴顺. 高职学生职业认同感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基于对高职院校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调查[J]. 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4,23(05):22-25.

[3]陈莹. 基于工作场所学习理论的职业教育观探索[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31(12):144-145.

作者简介:

尹晓霞,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负责人,高级工程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体系现代学徒制实践
创新创业教育视阈下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