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跨文化交际视角看中西茶文化的异同

2018-01-19黄心群

福建茶叶 2018年1期
关键词:中西跨文化茶文化

黄心群

(上饶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西上饶 334000)

从跨文化交际视角看中西茶文化的异同

黄心群

(上饶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西上饶 334000)

在世界近代史上,中西方之间在政治、社会、文化上的交流碰撞,是十分重要的历史篇章。在这其中茶文化起到了特殊而关键的作用。尽管茶文化起源于我国,但是在大航海时代后,尤其是在英国工业革命后,传入欧洲的中国茶叶在西方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下,逐渐走上了另一条文化之路,最终形成了与中国茶文化差异明显的西方茶文化。可以说,中西茶文化的异同,深刻体现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各自特征和差异之处,同时也能反映出近代史上中国与西方之间的交往与碰撞历史。唯有从跨文化交际视角,深入认识中西茶文化之间的异同,方能从更深层次、更高境界去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及独具特色的西方茶文化,并更好地认识西方文化,进而使我国与西方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得到更好地发展。

跨文化交际;中西茶文化;文化异同;对比研究

对于中国和西方热爱饮茶的人而言,茶早已脱离了单纯饮品的范畴,上升到了一种文化甚至是思想的高度。在不同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及社会人文背景下,中国茶文化与西方茶文化又有着诸多的差异之处。然而,在当今世界一体化进程逐渐加快的时代浪潮中,中西茶文化又在各自的社会里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二次交流和融合,产生了一种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多元化文化共存现象。我们站在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去观察中西茶文化的异同,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这两种茶文化背后所蕴含的国家政治结构、社会人文、民族性格、历史演变等方面的差异。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对中西茶文化的内涵有更深了解,同时也能增强我们与西方国家之间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水平。

1 中西茶文化在语言上的对比分析

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载体就是语言,中西茶文化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深度融合了各自的语言特征。由于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其产生和发展已有将近两千年之久,因此中国茶文化融合了古代汉语、中古汉语以及近代汉语等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特征。而西方茶文化由于形成时间较短,其与西方语言的结合主要是近现代英语,在自身语言上的特征不太明显。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西方茶文化的源头是中国茶文化,其基础是中国的茶叶,因此西方茶文化在语言特征上与我国近代汉语中的方言有着一些联系。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有助于我们对中西茶文化的跨文化交流有更深入的认识。

我们先来分析“茶”这个词的读音在中西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茶”在现代普通话中读音不用累述,大家都知道其读作“cha”,但是要强调的是,这一发音并非来自于上古汉语,而是来自于一千年前的中古汉语。换而言之,在茶文化形成的初期,“茶”的读音并非“cha”。据专家考证,在茶文化形成初期,“茶”这个字读作“荼”,指的是一些味道较苦的草类或是花朵。如《诗·邶风》中就记载:“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根据《唐韵》来讲,“荼”同都切,发音为“tu”。而“茶”这一词汇和读音是何时出现在汉语当中并被我们所广泛接受的呢?据考证,现在我们所说的茶,大体上源自于一千多年前的几次民族大融合过程。尤其是在五胡乱华中,中国大陆出现了亘古未有的人口大迁徙和大融合,语言是随着人而改变的,人口的流动必然会让不同的方言产生交融碰撞,进而出现巨大的变化。到了唐朝一统天下后,中国的汉语也因为之前的民族融合而从上古汉语来到了中古汉语时代,这就让很多语音发生了变化,再加上一些古书的佐证,因此有学者认为,“荼”在字形和读音上变为“茶”,正是在唐朝之前那段动乱时期形成,并经过几百年的人口融合而逐渐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

而反观西方茶文化中茶的单词“tea”,乍一读,其与中国现代汉语中的“茶”相去甚远,似乎两者没有任何关联之处。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英语中的“tea”是不折不扣的舶来词,是源自中国的读音。从历史上看,最早将中国茶叶带去欧洲的是葡萄牙人和荷兰人。由于他们航线的原因,其最早登陆的地方分别是在我国广东和福建沿海。葡萄牙人主要接触的是广东人及其所操的粤语,因此他们根据粤语发音将茶读作“chaw”。荷兰人主要接触的是我国福建沿海的茶农,因此他们根据闽南语中茶的发音,将茶读作“te”。这两种读音传入欧洲后,很快就得以传播,但是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英国把持了茶叶贸易的主动权后,很快也在茶文化上占据了最大的话语权。因此,英语在“chaw”和“te”的基础上,对茶的读音做了规范和统一,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tea”。应该说,英语的“tea”与我们汉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是源自汉语的借词。而且从我国语言发展史来看,粤语和闽南语保存了更多的上古汉语发音,因此“tea”在一定程度上讲是源自于我国上古汉语“荼”的发音。现代英语神奇般地与我国两千多年前的上古汉语有了一次“亲密”接触,这不得不说是一次跨文化交际的“童话”。

在中西茶文化中,茶这个词有着不尽相同的概念和意义。简单来说,茶在汉语语境中代表了一个物体,是一个同桌子、馒头等事物相同的名词,如一杯茶、一包茶叶、一棵茶树等等。然而在英语语境中,茶的用法则变得十分灵活,其既可以当做一个名词来用,同时更能被当做动词和形容词来使用。总体来看其在概念和意义上的差异可以概括为下面几点。首先是在关于茶的词汇上有诸多不同。在汉语中存在很多与茶叶的种植以及制作有关的词汇,如“茶园”、“炒茶”、“茶树”等。但是在英语语境中则很难找到类似的词汇,有的只是现成的茶产品以及饮用词汇,如“袋茶”、“泡茶”、“奶茶”、“茶会”、“下午茶”、“茶点”等等。这一差异体现出来的是我国是茶叶的故乡,在两千年的历史中自然会出现大量关于茶叶种植与生产的词汇。而茶叶对于英语来讲则是舶来品,因此他们关于茶文化的词汇更多地体现在成型的产品以及饮用方式上。其次,茶在英语语境中可以当做名词或是形容词来用,譬如说,汉语中茶的前面都会带有动词,表示对茶的具体操作,如制茶、饮茶等。但是在英语语境中,茶可以单独作为动词,如“we tea at four”,意思是“我们下午四点去喝茶”。在这句话中,茶的前面就没有动词,而是用茶这一个词汇来表示“饮茶”。这反映出茶文化在西方文化中形成的时间较晚,因此其在使用上较为灵活。

2 中西茶文化在社会性和人文性上的异同

在两千余年岁月的发展过程中,茶文化深深融入到了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这让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有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图——从单纯的饮品到文化载体再到社交媒介。可以说,从两宋时代开始,中国茶文化的社会性便日益凸显,而社会性的背后则是独具特色的人文性,中国茶文化如此,西方茶文化亦然。中西茶文化在这方面,都可以从社交作用以及人文性上进行分析和对比。

2.1 中西茶文化在社交性上的异同

从历史文献、小说以及现实生活来看,中国人饮茶往往会有两种场景,一是自己独饮,利用饮茶来静心安神,并修身养性。二是与友人对饮,将茶事活动当成一种社交手段。究其原因,是因为具有清新、平和等自然功效,可以使人内心明晰、头脑灵活,因此中国饮茶者十分愿意在与朋友聊天时,利用茶来助兴。所以我们也能看到,不管是中国宋朝时的茶肆、茶坊,又或是现代的茶馆,都是中国人用来进行社会交往、增进感情交流的重要场所。在这一点上,西方茶文化的社交性也很明显,比如说世人皆知的“英国下午茶”。在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其也确定了“日不落帝国”的地位,再加上航海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英国从中国进口茶叶的数量也迅速增长。这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极大降低了英国本土茶叶的价格。使得其从过去只能由皇家贵族享受的奢侈品,成为广大群众特别是工人阶级享受得起的平民饮品。

由于茶叶的普及,因此其很快便融入了英国各个阶层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英国人招待客人、休闲娱乐的最佳选择。从历史上看,尽管16世纪茶叶传入英国之后,类似于“下午茶”等茶会便开始在英国盛行,但是其基本局限于皇家贵族之中,离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较远。从19世纪开始,茶叶的社交功能便普及到了英国普通民众之间,成为当时英国人招待客人、休闲娱乐的首要之选。

2.2 中西茶文化对各自社会风俗的影响

我们中国人都熟悉一句民谚:“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反映出茶叶早已成为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事物。从实际看,也正如这句民谚所言,中国茶文化对我国社会风俗的影响基本呈现于家庭生活这方面。譬如说,有亲朋好友来家中做客,无论吃饭与否、时间长短,主人都会在第一时间烧水沏茶。另外,诸如红白喜事、乔迁之喜、升官封爵等家庭大事小事,都必须要召集街坊邻居以及亲人朋友一起,此时茶亦是必不可少的社交媒介。

而反观西方茶文化,其对社会风俗的影响有所不同,主要呈现在对人们气质、服装、礼仪等方面。依旧以西方茶文化的主要代表英国茶文化为例,在工业革命之前英国贵族的茶会上,其对前来赴宴者的服饰、言行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在服饰上要求要身着干净大方的正装,如礼服、西装、燕尾服等;在言行上要求要有君子风度和绅士精神,举动言语既要不卑不亢、大方得体,还要懂得礼让他人,尤其是要对女士保持足够的尊重。可以说,西方茶文化的这种内涵,在三四百年间里已经深刻影响到了英国和西方社会的社会民俗,锤炼出西方饮茶者那种既稳重、礼貌,又不乏风趣幽默的性格内涵。在近现代,以欧美人为代表的西方人,之所以在社会文明和道德修养上得到迅速提升,并成为整个世界的楷模,除了其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和严格的法律制度外,茶文化对他们的影响作用也不可小觑。

3 中西茶文化在经济方面的异同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逐渐加快的时代背景里,尤其是近些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中西茶文化在经济方面既有相同之处,同时也有诸多差异。我们先把目光放到中国茶文化上,从实际看,我国很多茶企业基本试从过去那种茶作坊发展而来,尽管现在的规模、产量、利润已非其昔日所能媲美,但是也要看到,我国很多茶企在经营模式、发展思路、经营策略上,还是较为陈旧且落后的,还是延续了农业文明时代的理念,跟现代市场要求不相符合。

详细来讲,中国茶文化在经济性方面的不足基本可以概括为这几点。首先是茶叶的生产、制作以及企业管理能力上还有所欠缺。很多茶企为了规模和产量,不惜降低自己的品控,让产品质量得不到很好保障。比如说有不少茶企在茶园种植中仍然使用已经基本被现代农业所淘汰的“密植免耕”技术。其次是我国茶企在品牌建设上还有很大差距。从现实看,我国茶叶品牌种类堪称世界之首,但是略显尴尬的是,我国基本没有拿得出手的茶叶品牌,这就极大降低了我国茶叶在全球竞争中的话语权。另外,我国茶企在合作和组织化方面的发展还任重而道远。一方面是企业之间的布局较为分散,有的是相距较远,有的是规划不合理,因此很难在地理距离和区域产业上产生更密切地联系、协作。另一方面是不少茶企仍然用农业文明时的理念在经营茶企,更多还是持有“种茶叶、卖茶叶”的思维,缺乏必要的现代化经营理念,因此也就谈不上去用文化底蕴增加产品竞争力,更遑论什么历史、人文、哲学等方面的经营内涵。这就极大地降低了我国茶叶产品的附加值,在参与全球茶叶贸易活动中处于劣势。

然而在这方面,西方茶文化较之我国来说有着很多优势。首先,与我国不少茶企将茶产品定位中高端不同,西方茶企则充分发扬了西方茶文化中的平民色彩,在产品定位上瞄准更多的普通消费人群,这让他们能够迅速获得更坚实的市场基础。但是尽管定位大众,但是西方茶企在产品设计上却丝毫不含糊,我们常见的英国立顿茶产品,无论从产品包装、还是Logo设计又或是产品质量上都十分上乘。

缘何中西茶文化在经济性上会产生如此不同之处?归根结底,还是要追溯到两者背后蕴含的不同的社会文化习俗上。中国茶文化在两千年间深刻影响了我们的民族性格和社会文化,给茶叶经济披上了一层“阳春白雪”的外衣,再加上儒家、道家以及佛教思想的融入,就让中国茶文化显得更加“高深”,与普通大众的生活有了一些隔阂。但是西方茶文化受到了工业革命的深刻影响,尽管其还保存着一些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贵族气质,但是其主要还是融入了大量的工人阶级的人文精神,也就是低调、务实、稳重,没有什么花架子,而是注重实效性。所以,西方茶文化的这一特征,就使得其茶产业在发展之路上走上了一条规模化、标准化、扩张化以及品牌化的发展新路,这与中国茶文化背景下的中国茶产业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在未来我国茶产业要想得到更好更快发展,就应当站在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去深刻认识中西茶文化之间的异同,做到取长补短,为自身的发展注入更多新的动力。

[1]李燕,吴玉伦.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4):146-147.

[2]郭孟良.中国茶史[M].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3]张党恒.茶叶贸易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4]郑雯嫣.论维多利亚时代红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J].农业考古,2003(2):322-325.

[5]辜振丰.英国红茶文化的光与影[J].农业考古,1999(4):304-304.

黄心群(1972-),女,江西上饶人,硕士,高级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化、英语教学法。

猜你喜欢

中西跨文化茶文化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茶文化的“办案经”
影響中西的波希戰爭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双栖”画家孙志纯 行走风景 融会中西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