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茗与清代新疆文人的休闲美学

2018-01-19

福建茶叶 2018年11期
关键词:茯茶品茗文人

徐 溪

(1.浙江大学文学院,浙江杭州 310000;2.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珠海 519000)

清代,茶饮文化在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得到进一步普及和推广,虽然新疆茶的品、色、味无法同内地的茶相媲美,但总体喜饮程度已不逊于江南及中原地区。“所需者惟茶为最”,尤其蒙古族、哈萨克族更是“以茶为养命之源,一日不可断绝”。清代中期以后,新疆政治、经济、文化及城市化变迁为新疆休闲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清代新疆的绿洲可谓物产富饶,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物品运输与制造业日益繁荣,人们的日常生活逐渐从物质层面上升到休闲的精神层面。

品茗一直被古代文人视为宁静清雅的闲趣。饮茶是文人日常饮食所需,也是文人待客之道,更是琴棋书画般怡情与赏闲的方式。文人素喜品茗,甚至出外游赏也随身携带茶事器皿,赏景、饮泉、品茗,品味闲居之趣、山居之乐。“士人登山临水,必命壶筯……余欲特制游装,备诸器具,精茗名香。”清代新疆的文人阶层,流放文人众多,既有皇亲国戚、王公贵族、封疆大吏,也有各级衙门中下等的官员。其中,代表人物有纪昀、洪亮吉、祁韵士、徐松、裴景福、林则徐、邓廷桢、张荫桓、刘鹗等人。新疆各地都有喜欢饮茶的风俗,加之新疆多民族杂居,饮茶的方式和内地有所不同。从京城一带流放到新疆的文人居内地时多饮用绿茶、红茶,流放到新疆后入乡随俗,也尝试饮用最受本地域欢迎的茯茶。

“西北游牧诸部咸视茶为第二之生命”,这是因为饮食结构所致,“盖以其日食膻酪,甚肥腻,非此无以清营卫助消化也”,并且新疆的水性偏寒,饮用“茯茶”是暖胃消食的养生之道。茯茶是黑茶的一种,属于后发酵茶。“原料一般较粗老,采摘时多为一芽五六叶,叶粗梗长,加工时要经过高温杀青、揉捻、堆积作色、干燥等工序,其中堆积发酵时间较长,因而叶色多呈黑褐色,故称黑茶。”“茯茶”二字根据谐音,有多种写法。关于茯茶的由来,说法不一,大致分三种:1.茯茶是由陕西泾阳地区人首创,故有“泾阳茯茶”、“泾阳砖”之称;2.此茶是在伏天加工而成,具有土茯苓的功效,形似砖块,故称“伏茶”、“茯茶”、“福砖”;3.纪昀《乌鲁木齐杂诗》载,“附茶者,商为官制,易马之茶,因而附运者也”。商人承运官茶(卖给新疆的军队作为易军马的或官府的茶叶)时,官府允许商人按比例增运一部分商茶,这部分政府许可附带销售的茶即“附茶”,又称“府茶”、“官茶”。

纪昀发现福建等地的名贵茶叶运至新疆并不受欢迎,“闽海迢迢通道路难,西人谁识小龙团。向来只说官茶暖,消得山泉泌骨寒。”粗枝大叶的茯茶反而因为驱寒暖胃的功效,更受新疆各民族的欢迎。祁韵士也喜欢饮用茯茶,专门作诗写茯茶:“水寒端合饮熬茶,大叶粗枝亦足夸。随意浓煎同普洱,龙团不重雨前芽。”自注:“茶甚粗,名为府茶。”茯茶不甚精细,宜采用煎煮法,“初煎之色如琥珀,煎稍久则黑如”。用茯茶熬制奶茶是新疆特色的饮茶方式,也是利于健康的养生之法。新疆的少数民族喜欢在茯茶中加入牛奶和盐,煎煮成奶茶。祁韵士品尝过用茯茶熬制的奶茶,有诗“羊肝下酒沙壶暖,牛乳烹茶木钵温”记之。祁韵士喜爱奶茶的醇香,特作诗称赞:“浓酥到口滑如油,犝饮家家养牛。一饭谁知终日饱,茶香微沁黑瓷瓯。”

新疆饮用茯茶方式是多种多样,除了清饮,熬制奶茶,还会是在滚烫的茶水中放入方块白砂糖,煮成甜茶。清朝末年,芬兰人马达汉记录在新疆考察,曾记录了在喀什道台家饮茶的情景:桌上放着各式茶点,袁鸿耀“亲手在茶杯里放了两块糖,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端给我”。从芬兰人马达汉《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书中记载来看,袁道台身着官服,用甜茶和点心招待马达汉,甚至摘下官帽也礼貌征求客人意见,可见他十分注重待客礼仪,也说明用茯茶和方块糖冲泡甜茶是当时喀什比较盛行的待客之道。新疆文人也品尝过新疆本地自产茶,谢彬赞美乌苏特产的“柳花茶”,花尖泡茶,色绿清香,清热祛火。“柳花为本境特产,是老柳丛生,结花,入夏碧绿,花小榻叠,似含苞之菊,味苦,瀹可当茗,性至凉,能解暑,中热宿醒者,宜之,人称‘柳花茶’。”长期饮茶,能够促进调节新陈代谢,增强人体体质、延缓衰老,对人体起着有效的药理保健和病理预防作用。因为南疆的水质问题,清代喀什噶尔、叶尔羌等地很多维吾尔人患甲状腺肿大。据清末英国驻喀什噶尔总领事的妻子龚琳娜·马嘎特尼《外交官夫人回忆录》记载:当地的汉族人不得这种病,“这里的汉族人从来不喝生水,他们喝茶,喝的茶用滚烫的开水泡好”。茯茶的确有很好的养生保健作用,茯茶的特殊功效也得到了医学、茶学方面的证实。

焚香品茗是古代文人不可或缺的休闲方式,也是边塞文人喜怒哀愁的寄托,文人往往借品茗释放心灵,获得精神的解脱。文人寓情于茶,寄情于诗,许多文人的一生甚至可以称为诗茶生涯。清代新疆文人在闲适品茗中找到“以茶修身”的情趣,这是一种休闲美学的生活体验。以“品茗”为观照,清代新疆文士阶层的休闲美学呈现出三个特点:

1.简朴雅致,重在心灵世界的丰富

文人的休闲源于一种清雅的生活态度,而非奢靡的生活方式。清代新疆文人的品茗的生活方式是对质朴生活的品味。新疆文人的休闲属于“玩物适情”,将品茗与下棋、赋诗、读书、饮酒、习字、做画等作为适情之事,体现了文人风雅的审美情趣。文人的休闲生活信手拈来,“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可以“笑看风清云淡,闲听花静鸟喧”,不妨“琴拨幽静处,茶煮溪桥边”,文人的休闲于简约中弥漫着诗意和雅致。虽然休闲形式朴素,内心却得到了丰富,看似平淡,实则乐在其中。

清代新疆的汉族遣员,既有饱读诗书的硕学名儒,也有委以重任的封疆大吏,更有名垂千古的爱国英雄。清代新疆文人的休闲生活在雅致中融入边塞的粗犷,成就了边塞休闲文化的独特。对于塞外西域的生活,喜乐哀愁,悲欢离合,论古今成败之理,观雪山万松之胜,赏风云变幻之景,凡此种种,文人在品茗中感悟人生,借诗文抒发情怀。

2.安然从容,呈现出豁达的生活智慧

茶的气质是“静”,静蕴藏着无惧、无为、无碍,带着疗愈的力量。品茗是在宁静闲适中生发智慧。拥有闲适智慧的人,高而能卑,富而能俭,贵而能谦,博而能浅。“闲”对于清代新疆文人来说,无论是发自内心的刻意追求,还是回避现实的无奈之举,这种“闲”渗透在文人生活中,是现实世界的生活方式,也是理想境界的主要向往。文人对休闲的人生诉求,包含了对出仕与政治得失,以及人生性情之道、人生意义与价值的深入思考和体悟。

品茗是在纷繁忙碌中体会从容,清代文士的休闲文化体现了文人墨客日常生活的雅趣,也映射出旷达从容的人生态度。休闲首先要能自我释怀解忧。“漫漫戍途,万里荷戈”,“却叹衰病身,何日归去来”是每一个流放文人生活的真实写照。政治的高压,环境的差异,情感的苦闷,没有使流放文人沉沦下去,他们调适心态,振作精神,在安然从容中透着生活的智慧。洪亮吉“好奇狂客忽至此,大笑一呼忘九死”,林则徐“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黄濬“此生久已占无妄,来日何须畏大难”,杨炳堃“试问封侯班定远,可曾愁说路漫漫”等,都表现出一种不以得失为念的旷达胸怀。面对人生起伏,乐观的心态跃然纸上。

3.和谐自适,在闲适中追求人生的境界

文人对休闲的追求其实是一种“境界”的追寻。中国传统的休闲哲学强调个体生命与心灵的和谐相处之道、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之道。清代新疆文人对“闲”的消解无论是品茗饮酒、鉴花赏月,或是寄情山川,徜徉林泉,还是雅集吟诵、琴棋书画,在文人的举手投足之间散发着“闲适与从容”,最终将回归于内心的淡泊宁静与生命的融汇和谐。清代新疆文人对于休闲的体认、心态、思想和践行可以归纳为“和谐”。清代新疆文人在休闲的境遇趣舍之间,修养身心,逸出尘俗之境;步入自然,游赏审美之境;民族文化交融,融入和睦之境;最终以“和合生一”的审美视角去追寻休闲意义与和谐境界。

猜你喜欢

茯茶品茗文人
品茗
古代文人与琴棋书画
古代文人的雅号由来
文人吃蛙
去流浪,去换成长——三生三世,片片茯茶入水流
关中古道茶事新
泾渭茯茶:做老百姓喝得起的好茶
明清鼎革之际文人不同出路
安溪寿星爱品茗
白茶飘香 安吉品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