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分析

2018-01-18李秀春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41期
关键词:有效途径传统文化高中语文

李秀春

摘 要:传统文化流传千年,是我国特有的文化底蕴,其中不仅有意境优美的语文辞藻,还囊括了诸多的传统智慧,随着历史的更替,时代的长河在不停的流淌,但传统文化始终没有被抛诸脑后,其实用的价值即使到了现代化的网络虚拟世界中,也依然指引着人们的心灵走向,高中阶段学生关注高考,对待知识的态度缺乏灵性,语文更加是通过死记硬背来缩减时间,套用模板去回答问题,而学生具体对语文的理解有多少,恐怕教师并不关心,素质教育的模式下,语文的教学已经不再局限于知识本身的掌握,而是关注语文的精神熏陶能力,学生的语文素养累积,此时的传统文化作为语文中的重要一环,探究其渗透的有效途径势在必行。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 传统文化 有效途径

引言

传统文化与现代的教学之间有着时空的距离,学生对传统文化接收的少,理解更是浅薄,语文中的阅读与感悟都是需要学生终身学习的,语文知识的累积将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终身,使得学生不断的优化自己,成為国家的栋梁之才,传统文化恰好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新鲜的元素,并能够推进学生的知识沉淀,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全面素质。[1]

一、挖掘教材渗透传统文化内容

不得不说,高中的语文教材既丰富有经典,都是经过我国的教育专家几经筛选,最终呈递到学生手中的语文素材,这些内容多饱含了古代人们的智慧,他们的时代背景与思考方式,他们的心理活动与言行规矩,一点点的通过教材深层次的挖掘,而展示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引着学生,并触动学生的心灵,高中生在传统文化的探究氛围里,始终能够激发感悟,随着对教材深入浅出的文化摸索,夯实语文基础的同时,更为后续语文的传统文化导入提供了契机。例如:我国的古典文章中,有很多关于言行举止的情节,与现代化人们打招呼、吃饭等随意化的情节有很大的出入,古人在入席的座次、称谓等方面都有诸多的讲究。教师可让学生进行细细的品咂,从细节着手感受古代的礼仪智慧,弘扬我国礼仪之邦的传统传承。红楼梦中的取名文化中“贾代善、贾代化”以同样的代字辈为家族的传承,这种文化至今仍旧沿袭下来,名字跟随人的一生,是一个人的标志与符号,以此提升家族的凝聚力,利用汉字文化来联系家族的人们,是一种团体文化的象征。再比如“陈情表”中,极大的彰显了传统文化的“百善孝为先”,如果说红楼梦的名字排列是一种传统文化的文学腔调,那么陈情表的描述就凸显了传统文化的情怀,李密明明是“辞不就职”,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上看来,除了祖母无人供养的原由外,还可能存在“旧臣”思想皇帝更加心知肚明,但这样一番言辞切切、孝义为先的陈情,又有谁不动容呢?传统文化借助古人的智慧恰到好处的利用,能够避免诸多的干戈,能够满足自身的心理诉求,联系到现今的生活情境中,一些学生请假的理由是“妈妈生病、奶奶去世”虽然看起来有些啼笑皆非,甚至大逆不道,从传统文化的视角思考,何尝不是传统孝道文化的一种反面示范呢?学生正是知识这样的理由能够说服教师,才不遗余力的撒谎,从教材内容联系生活情境,从古代的文化礼仪联系今日的文化表达方式,如此一来能够让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对传统文化形成深刻的记忆。[2]

二、创造轻松氛围渗透传统文化内容

在高考的紧张压力下,传统文化的渗透也显得呆板无趣,教师应开辟自由的空间,营造轻松的氛围,使得学生能够自在的遐思,衍生对传统文化的好奇与渴望。例如:教学“中国建筑的特征”时,教师可搜集故宫等古建筑群的雕梁画栋图片,诱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从我国被抗日战争中被破坏的建筑物出发, 从流落在外价值连城的传统古器皿出发,学生的情绪热情又悲愤,他们义愤填膺,他们慷慨激昂,在这样的情绪化牵引下,学生看到了我国精美的建筑物,看到了被还原后的圆明园,而后鼓励学生从古建筑的结构、造型、装饰等方向出发,说一说自己喜欢哪一部分,结合学生的反馈徐徐的导入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感受古建筑精美的布局,期间教师可提炼出近期火爆的电视剧情节“扶摇”中“太子”的官邸,小桥流水边太子闲庭雅致,身旁水光粼粼、荷花竟放,宫廷内阁,回廊曲折的美感,随着画面的切放,学生遐想万分,在一派赞叹与惊叹的感叹之下,潜移默化的渗透了传统文化的内容。

三、结合节日情境渗透传统文化内容

节日气氛是烘托传统文化最佳的契机,我国的传统节日有至今为人津津乐道的,有的已经许久不被提起,甚至逐渐的被淡忘,例如:花朝节,本身是百花齐放的日子,人们在春季迎来百花庆祝祥和,如今已经鲜为人知,而端午节、春节等,在节日期间不仅会有法定假日,还会通过赛龙舟、登高、贴对联等种种的形式体现出节日气氛,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的形式,播放有关节日里古人是如何过的场景,另外日常的生活中,包括“行酒令”、“猜灯谜”等,可延展为高中语文课堂上的成语接龙、古诗词填写等,使得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奇妙多姿。[3]

四、探索经典出处渗透传统文化内容

经典的名言语句等背后都可能存在一段故事,或者一个根源出处,浓缩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教师可在讲述的过程中,进行典故的探索,激发学生的传统文化自主思考意识。例如:教学“庄子·逍遥游”时,鹏程万里、扶遥直上出自“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越俎代庖”出自“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还有“跳梁小丑”为人熟知,但学生鲜少知道其出自“子独不见狸牲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其中鹏程万里还有一个故事,描写大鹏鸟,教师可展示《大鱼海棠》的情节与之对比,直观的显现出传统文化中描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4]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时期的语文传统文化渗透,能够基于语文的教学素材,延伸到更加广阔的领域空间中,整合语文的知识重点,使得学生对传统文化衍生好奇与探索的心理,对语文衍生自主的求知意识。

参考文献

[1]陈月明.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分析[J].情感读本,2017(14):100-100.

[2]王敏.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4):178-178.

[3]程子函.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初探[J].神州,2017(13):152-152.

[4]余慈榕.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探索[J].考试周刊,2017(53):55-56.

猜你喜欢

有效途径传统文化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企业纪检监察部门与时俱进推动效能监察工作的有效途径探究
国际法务会计应用现状研究
新经济形势下加强企业管理的有效途径分析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