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相容?情感育人

2018-01-18刘均锋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41期
关键词:心理同学老师

刘均锋

教育心理认为:心理相容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前提条件。被教育者只有先接受你,接受你的观点,才会对你的教育产生肯定反应,取得效应。

心理相容是指心与心之间的理解和容纳。心与心的理解和容纳,可以达成心与心的共鸣和沟通。老师的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因而老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只有把自己的心和学生的心融成一块,联在一起,达到相容和沟通,这样,你的教育才能打动学生的心,引起学生共鸣,使学生悦心诚服地接受。这样,教育才会进到学生心里,落到实处,达到教育的目的。[1]

那么,对学生的教育,什么条件下学生才乐意接受,即达到心灵相容呢?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我认为至少要把握好几个善于:

一、善于捕捉教育时机

教育效果的呈现是片刻便能形成的,并不是非要花费大量的教育时间和频率,真正起到效果的教育往往在短暂的接触或是精炼的语言,甚至是一个眼神便能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反之,若是不能正确进行教育,即使在长的时间也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2]

相关心理学家曾明确的指出,每个人在正常的状态下都会有较为平衡的心态。若是这一平衡的心态受到冲击,便预示着学生需要接受教育,在此时接受教育也是最佳时机。例如:上学期我班有个学生,对化学独有情钟。当报名参加学校举行的化学竞赛时,可心里有点犹豫,担心竞不过奥班学生。这时,我及时送去鼓励,增强其自信心,他即全身心投入,结果考取了146分好成绩(满分150分)。经过具体实践证明,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瓶颈,教师及时的做出引导并指点迷津,当学生犯错时,教师给予关怀并帮助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学生渴望得到某方面满足,你及时送上甘露;当学生变换了一个环境,你及时给他安排一个新的起点……这时这样的教育,都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满意效果。

教育的实践使我深刻地认识到:要想取得教育的成功,就要先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做教育的“有心人”,把握时机,准确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

二、善于“心理换位”

所谓心理换位,最通俗解释是“将心比心”。就是把自己和学生位置对换,从另一角色中的地位、年龄和所处环境去看待、思考和处理事情。

我们知道,老师与学生,在年龄、知识、阅历和所处的地位都不相同,理解和思考问题都存在一定差异。如果班主任忽视了这个差异,即使你苦口婆心的说理、富有创意的设想或具有建设性的行动,往往却不被学生善意接受。记得前几年一次歌咏比赛,我班已作了充分准备,可谓是万事俱备,只等比赛。为了稳操胜券,我作出了着西装、穿皮鞋参加演出的规定,可就有同学脸色晴转多云,表示出不满。起初我想:连统一服装都不愿意,这样学生还能参加比赛吗?为此心里产生一团火。为了谨慎起见,我还是征求了文娱委员意见,可他说同学们都认为穿西装显得太没朝气,少了学生味,况且天气较热,穿起西装革履在舞台被强光照射,大汗淋漓,会影响合唱效果。最后,我认同了同学的想法,改变了初衷。这件事,给我一个深刻启迪;要真正理解学生,首先要心理换位。很多事实说明,只有把自己放到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学生就会拿你当朋友看待,其心境则处于舒展开放状态,接受你的良好教育。

对于某些道理,学生一时还没弄得明白,我们也可先设定一个环境,让学生换位思考,或许使他茅塞顿开,柳暗花明。去年,一个学生因调座位不满意,与班主任闹别扭,最后“对簿公堂”,找我解决。我随着向这个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有个座位,甲想去坐,理由是两个很要好,且同桌对他学习有帮助;乙也想去坐,理由是视力较差,坐前点可看准老师板书;班长的意见这个座位应让丁坐,理由是原来邻桌这个同学有时自习会讲话,影响其他同学学习,丁是纪律委员,与他同桌可随时提醒他,帮助他纠正。我说:“假如让你代班主任安排,应安排谁坐?”这个同学认真思索了一阵,然后说:“老师,我服了,座位任由你安排。原来我考虑的只是自己,而你要考虑的全体。”

心理换位,说来简单明白,但做起来并不容易。我想。如果我们经常用“假如我是学生”提醒自己,从学生角度去思考,这时,心理换位就自然而然做到了。

三、善于正确归因

在日常生活中,常会出现一些动机与结果不相符的现象,动机是好的,结果却背道而驰。此时,我们老师应用辩证眼光看问题,保持心理上的一片“清静”,更不能只见月亮不见星星,要“不畏浮云遮望眼”,冷静地分析,正确归因。有这样一个同学,因为不可抗力的因素造成了学生迟到,为了避免扣分便选择翻墙进入学校,这一行为被保安发现,交到了政教处。我知道后,没有批评训斥他,而是诚心地与他分析了怕扣分,影响班的声誉,这是热爱班、爱集体的表现,这动机是好的,但选择翻墙的方式掩饰迟到行为,这是不对的。有了好的动机,还要有好的行为,才是真正的好。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除遇到困难和挫折外,还有情感、生理、交往、学习等方面的困惑,他们常会因找不到解脱的办法而陷入痛苦。对出现的问题,我们要从心理素质上多给学生提出几个为什么,让他们理解问题的实质和产生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帮助他们走出迷宫,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四、善于微笑

笑容的力量是强大的。在一个班里,最易引起大家情绪变化的莫过于老师的笑容了。不管是赞扬的微笑,还是摇头的微笑,都对学生作了善意的肯定和否定,表达了他对学生的真感情。甚至在学生“发火”或顶撞自己时,亦不上火,不愤怒,而以笑脸相对,让微笑融化坚冰,化干戈为玉帛,则学生必会如沐冬阳,如坐春风。学生在老师微笑的感召下,必定投下信任的一票,敞开心靡,坦露心声,说出心里话。

由于老师的笑容,学生觉得可亲可敬,上下关系融洽、协调,这种和谐的气氛,又给我们老师产生一种激情,促使我们全身心进入角色,这时我们的工作思路开阔,思维灵敏,灵感迭生,管理能力和教育水平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自身价值得到最好体现,管理和教育则达最佳状态。

五、善于宽严有度

一位出色的老师,无论是对学生提出要求,还是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都十分注重场合和学生的心理感受,总是以理相劝,以礼相待,使学生真正感到你是站在他一边,是在真心帮他,是在帮助他解决困难和问题的。

当老师,谁不指望自己学生听话懂事?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特别是一些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来说更是会受到情绪的波动。有点缺点在所难免。我曾见到一些老师,“眼里揉不下沙子”,对学生的批评,可谓雷鸣电闪,不給学生“喘息”的机会。这种“刮骨疗毒”的教育方法,是不是最好方法?对于久旱的大地,是一场暴风雨,还是细长的甘雨更起作用?记得荷兰一位哲学家说过:“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爱和宽容征服。”有经验的老师,绝对不会忽视学生的缺点,也不会纠结学生的缺点,而是坦荡壑达,严宽有度,严责其过,宽容其人,让他在自责下悔悟、自新,前进,在心底扶起一个坚持的“我”。

由此可见,心理相容是进入学生心灵的桥梁。如果征服了学生的心灵,教育也就进入了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卡耐基(美)著,张卉研译:卡耐基写给年轻人的成功密码[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5年1月.

[2]陈琦、刘儒德著教育心理学( 第2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12月.

猜你喜欢

心理同学老师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