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敦颐教育伦理思想初探

2018-01-18谭艳青

北方文学 2018年35期
关键词:周敦颐初探

谭艳青

摘要:周敦颐作为理学开山鼻祖,虽然没有直接从事过教育工作但他的教育伦理思想却十分丰富。因此从教育伦理目标、教育伦理内容和教育伦理实践机制等方面对周敦颐的教育伦理思想进行初探,此外关于周敦颐的教育伦理思想的研究对于我们当今面临的一些不和谐的教育问题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周敦颐;教育伦理;初探

周敦颐虽一生为官,却非常重视教育。作为理学开山鼻祖,哲学思想丰富,蕴含了丰富的教育伦理思想。周敦颐的教育伦理思想目前学界研究薄弱,但其思想对现今教育界有着一定的积極作用和影响,根据笔者的限定,本文从教育伦理目标、教育伦理内容、教育伦理实践机制和对当代教育的影响对周敦颐的教育伦理思想做一个初探。

一、教育伦理目标

教育首先要确立教育的目标,周敦颐十分注重教育伦理目标。他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为封建社会培养圣人、贤人。周敦颐在《通书.志学》中提出了“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修养论。集中表达了道德修养目标问题。所谓“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就是说士要以贤、贤要以圣、圣要以天来作为自己的人生修养的目标、准则和榜样。

二、教育伦理内容

周敦颐强调要以仁、义、中、正、礼、智、信、诚、公等作为教育伦理的内容。周敦颐深受儒学影响,继承了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并加以发展。他说道“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成,义也。故圣人在上,以仁育万物,以义正万民。”把自然生长万物看作仁,要求人以仁爱之心对待民众和自然万物;仁者爱人思想已经超出了原来血缘宗族的亲亲关系。在我国封建宗族社会里,族类的亲疏远近是决定人们社会地位的主要标准。这种摆脱血缘关系的仁爱精神,无疑对传统的宗族观念是一种极大的冲击,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新型阶层人们的需要。义就是理,指合理、适宜。万物合理地成长,万民符合社会的正确规范,生生不息,一代代繁衍下去。仁以律内,义以律外。二者构成其教育伦理内容的中心。周敦颐认为“惟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中就是和、中节。周敦颐把人的品性分为两大类:刚和柔。刚又分为刚善、刚恶。柔又分为柔善、柔恶。周敦颐的“中”即是指不刚不柔,又刚又柔。刚柔恰到好处。教人以中,就是教之善恶之分,刚柔并济,达到中的境界,即发而皆中节,无过或不及;正,就是端正、不偏、中正无邪;礼,就是理,社会规范和礼仪礼貌;礼就是当时封建社会礼制及与之相符合的礼貌。周敦颐在《通书·礼乐》章说:“礼,理也;乐,和也。阴阳理而后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万物各得其理然后和,故礼先而乐后。”这里的“理”是条理的意思,即有条不紊。他把礼说成是自然条理,让人们遵守,为封建社会制度和礼教制造了理论根据。在他看来,礼的作用就是要使社会有条有理。具体说,就是君是君、臣是臣、父是父、子是子,尊卑有序,贵贱有别。他要求人克去已私,诚心诚意依礼而行,一旦做到这样,就是一个有仁德的人。他说:“故曰:‘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智就是通,透彻理解,融会贯通,能“明与达”便是智;信指人们对于自己诺言的信守;诚是真实无妄,是做圣人的根本,是最高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周敦颐的通书中大篇幅的写了诚的思想,在他说:“`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诚是万物之源,贯穿万物的始终;诚也是人的内在的性命之源,是内在于人的普遍原则。是伦理教育之根本。公即公正,天地是公正的,圣人之道是最公正的,因圣人能与天地合其德。周敦颐认为人都应该进行伦理教育,教育人之仁义中正,教人们以诚为本。一个人具有了诚心,才能成为贤人、圣人。这是做人的根本。

三、教育伦理实践机制

(一)立师道

周敦颐提出了丰富的教育伦理思想,首先要立师道。他在通书中说道“故先觉觉后觉,暗者求于明,而师道立矣。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具有圣贤之道的先觉者作为师者,传道授业,去教育他人,教人为善,使学者成为圣贤之人。师道一旦树立起来且深入人心,人们尊师重教,善人自然越来越多,具有贤德的人越来越多,这样天下的治理也顺畅得多了,老百姓也能安居乐业了。同时师道一旦立起来,在社会具有一定的威望,人们敬重教师,整个社会也将更加和谐,道将会更好地传递下去。

(二)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圣贤之人,而成为圣贤的要领是要懂得惩忿窒欲和迁善改过。惩忿是把自身修养成心平气和窒欲是杜塞私欲直至无欲。

迁善改过。周敦颐说:“` 有善不及?'曰:` 不及,则学焉。'问曰:` 有不善?'曰:` 不善,则告之不善。且劝曰:庶几有改乎,斯为君子。'` 有善一,不善二,则学其一,而劝其二。'有语曰:`斯人有是之不善,非大悲也。'则曰:` 孰无过,焉知其不能改?改,则为君子矣。不改为恶,恶则天恶之,彼岂无畏耶?乌知其不能改!故君子悉有众善,无弗爱且敬焉。'”:一是见善而学善,见到别人的善,自己还没达到,就要向他人学习。这也就是孔子所说“见善思齐”的意思。二是见不善而劝善,即见到他人有不善处,就要规劝他,使他改过。三是知过而必改,就是知道自己有过,听到别人的规劝后,则立即改正。周敦颐还要求人们像仲由那样“闻过则喜”,要求教育者善于以历史人物为榜样,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古语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可见迁善与改过是联系的,要迁善就必须改过,只有改过才能迁善。

四、当代价值

(一)尊师重教

首先有必要在全社会重新树立尊师重教的传统价值观念。教师是人类文明和知识文化的传播者,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巨大贡献。同时,教师更是人类智能的积极开发者,对社会的科学文化进步起着重要作用。在我国这样一个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国,通过教育能将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者可谓功不可没。教师无论是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必要在全社会重新树立尊师重道的传统价值观念。

(二)德育为先,以诚为本

在如今素质教育实行下,德智体美劳,德育为先,德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德育教育是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

其次教人以诚,诚是文化之精髓。在中国传统伦理中,伦理道德得以实现的基本原则是“诚”。它是做人的基本品格,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立足的道德起点。

(三)尚中贵和,构建和谐社会

尚中贵和是中国人处世的一个特征。“中”与“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思想范畴,其立足点在于社会的稳定和协调,并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处世观念。中国人尚中。这个“中”字,既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态度与方法,又是一种为人处世的道德和行为准则。“尚中贵和”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思想观念,而且也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群体心态。正是因为千年来中国人对“尚中贵和”思想的认同和追求,才形成了中国人仁爱温良、平和宽大的品格,崇尚团结、热爱和平的价值取向。才使得中国人十分注重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做事不走极端,着力维护集体利益,求大同存小异,成了人们普遍的思维原则,并逐步形成了一种比较稳定的社会心理和民族文化传统。

五、结语

我们今天讲发展,必须讲和谐发展。不但政治、经济、文化要和谐发展,而且工业、农业、商业以及其他事业也要和谐发展;不仅不同地区、不同系统、不同单位要和谐发展,而且各地区、各系统、各单位内部的各个方面也要和谐发展。所以,我们要借鉴传统的尚中贵和精神,启迪人们把中和意识运用于指导我国社会发展观,使科学发展观逐步走向完善,以保证我国实现持续、稳定的和谐发展。人人和谐,乃至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周敦颐.周敦颐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卢运霞.周敦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11.

猜你喜欢

周敦颐初探
人何以成圣?——明清《濂溪志》中的周敦颐
周敦颐:左手莲花,右手阴阳鱼
周敦颐赏莲图
精琢多姿 盛世传承
学生管理法制化及其权利保护思路初探
烟基项目管护模式初探
分层、过滤、循环教学法初探*
理学派开山鼻祖:周敦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