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余华小说《活着》的孤独意识探微

2018-01-18王蕾

北方文学 2018年35期
关键词:孤独

王蕾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余华小说《活着》的孤独意识,首先分析余华如何摆脱过去的叙述方式,去寻找一条高处不胜寒的探索之路,然后谈论余华如何做到了叙述者从形式和内容上介入故事,接着分析为什么苦难的来源不是死亡而是孤独,最后讨论勇敢面对孤独同样是生命力顽强的表现。

关键词:先锋叙述;孤独;亲情力量

在《活着》这部小说中,只有福贵活到了故事的结尾。在福贵的一生中经历了六位亲人相继离他而去。正如余华自己所言,“刚开始我使用的叙述方式仍然是传统的,这种叙事方式与描写对象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其中也有一定冷漠的态度。”也就是说《活着》对叙述者的安排夹杂着很多先锋叙述的痕迹。

一、一条高处不胜寒的探索之路

在先锋小说中,叙述者不会将自己的感情投注在所叙述的故事上,其中也有“中止判断”的痕迹。在《活着》中叙述者分别在小说的头、中、尾三个片段出现。总体来看叙述者的身份是一个倾听者,他的态度比较冷静,他的看法比较客观,可以说是在冷漠的倾听着。先锋叙述的特点就是“无为而为”,“不表态也是一种表态”。在写作《活着》这部作品时,是余华逐渐摆脱过去叙述方式一个过程,可以发现为叙述者描绘的景象十分耐人寻味,从中读者也能感受到余华为摆脱过去的叙述方式所作的努力。而且我们也能感受到余华走出旧模式的一种伤怀和孤独的心境。余华的先锋之路是十分孤独的,这是一条高处不胜寒的探索之路。

二、叙述者从形式和内容上介入故事

《活着》中龙二“替”福贵挨了枪子之后,叙述者的形象再次出现,这次叙述者的出现有了很大的不同,不再是以往的“零度介入”,不仅从形式上介入故事,还从内容上介入故事。故事中出现了两个“福贵”和“我”,这与普通的场景有所不同,俨然是一幅热闹的乡间民俗图[1]。叙述了“我”听到的各种乡间的风流韵事。事实上这些故事与福贵的故事并没有关联,而描写这些故事的原因是为寻找福贵故事的合理性和普遍性。此时“零度介入”的叙述方式真正发生了改变。其实这也是余华的改变,试着参与内容、介入内容。叙述者对类似的事件屡见不鲜,当叙述者望向充满绿色的土地时,才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庄稼会长的这样茂盛。小说中描写了老者的情绪,叙述者请老者继续讲述自己的故事,老者看向叙述者的眼神是充满感激的,就好像叙述者正在为老者做什么一样,这是因为老者感到自己的身世受到了别人的关注,自己受到他人重视,此时的眼神透漏出的是老者的喜悦之情。

三、苦难的来源不是死亡而是孤独

毕竟福贵是幸运的,因为他最终活了下来,但是他又是不幸的,因为他活着实在太孤单,身边没有一个亲人能够陪伴着他。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营造亲情浓厚的家庭,这样人的生命和生活才是幸福美满的。在中国很多人有了亲情力量的支持才能战胜疾病,勇敢面对贫穷,才能坚强面对人生的种种打击。有了强大的家庭后盾,才能顽强地活下去。比如有的人希望自己能够死在爱人之后,乍听起来这样的想法很自私。但是仔细想来这种想法是很让人感动的。因为在伴侣去世之后,要自己一个人面对孤独的生活,孤独面对余生的种种折磨。常人看来一个人的孤独生活是人生难以忍受的苦难。而福贵品尝的是人生的双重苦难。第一重苦难来自与亲人逝世,而每一位亲人逝世对他来说都是十分痛苦的打击。第二重苦难来自于孤独,福贵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有庆,过了几天福贵站在小路上呆立,而这条小路正是福贵儿子生前经常来回跑的小路。在福贵的眼里小路上洒满盐,而实际上福贵伤痕累累的心里也被洒满了盐。

四、勇敢面对孤独同样是生命力顽强的表现

人们对余华的作品《活着》有很大的争议,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有着比较不确定的意蕴。为此众多的评论家有着自己不同的见解,比如夏中义认为这部小说滤掉了福贵的人生价值,剩下的只有福贵的生物性。另外,还有评论家认为福贵的人生态度太过于消极,也就是说福贵的存在已经失去意识,而这种存在比本身失去更可怕。而我认为福贵能够孤孤单单的活下来,是他勇于面对生活残酷现实的最好证明。身边一个又一个至亲离福贵而去,他一次又一次面对这样痛苦的打击没有回避,而且在自己的生活中勇敢品味这种孤独,福贵的精神同样难能可贵,小说是对福贵生命力顽强的一种歌颂[2]。而且就算是在孤独中,福贵也活出了一种豁达。他唱着歌谣:“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这其中透露出的是一种常人没有的豁达。

五、总结

余华在小说中除了描写老者所歌唱的民谣,还描写了老者想要获得关注的渴望。在这部作品中没有时代大英雄,有的只是社会中的底层人物,这些人物的人生是平庸的、无聊的,但是其中也充满着苦难。孤独就是其中最大的苦难,人活着充满了孤独,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活着就必须要勇敢面对孤独。

参考文献:

[1]朴政径.韩国对“苦难”母题的接受特点——以余华《活着》为中心的考察[J/OL].当代文坛,2018 (06):156-161[2018-11-28].

[2]楊思佳.从《活着》到《第七天》看余华小说中的人类生存困境[D].西北大学,2017.

猜你喜欢

孤独
《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社会性别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从当下国产青春电影看青春的怀旧与孤独
我的世界谁来懂
圈套里的个性化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