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新诗回眸 现代诗踪:早期象征派诗歌

2018-01-18木叶

诗歌月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象征主义黄蜂钟声

木叶

有人说,少年中国学会诗人群是“被忽略的先锋”,这里存而不论,但毫无疑问,最早将象征派诗歌的理论和创作系统介绍到中国的,正是少年中国学会的一群年轻人,如黄仲苏、田汉等。《少年中国》于1919年7月15日在北京创刊,在它上面发表新诗的有康白情、李大钊、邓中夏、朱自清、周无等人。

上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李金发的《微雨》、冯乃超的《红纱灯》、穆木天的《旅心》、王独清的《圣母像前》等诗集陆续出版,出现“象征派”诗潮。以李金发为代表的早期“象征派”,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注重自我心灵的挖掘与表现,追求感觉联络上的通感,通过多义但又是强有力的“象征”来暗示思想。

黄蜂儿

周无

一个黄蜂儿,跌在水里。

他挣扎着飞,飞起来,还是跌在水里。

水流得很慢,很安闲,夾着一叠一叠的树影。

黄蜂儿很着急,只是挣扎着望上飞,但只是在水里。

翅子已湿了,再也飞不起来,只在水里乱转。

脚上的花糖儿。是他们盼望的,

他觉着很痛心,却已被水冲散了。

虽然望得见岸,他却只在水里乱转。

不知道他为的什么?——生命么?工作么?

可怜水推着他走,经过了一叠一叠的树影,

他歇一歇又挣扎,但他还是在水里。

呵,好了,前面排立着许多水草了。

但是,黄蜂儿,他却不动了。

来做最简单的理解,象征即“立象以征”。对此,完全可以从传统文学资源当中找到脉络,如《诗经》当中的“兴”显然有着“象征”的点滴遗踪;西方古典文学作品也并不乏以形“象”代替抽象观念、从而力求传神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但文学术语意义上的“象征”一词,就词源来说,源自希腊文,指“一剖为二各执一半的木制信物”。在象征主义那里,宇宙间的本质和表象、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都被看成信物或符号那样的“一剖为二”的、互相对应的“契合”关系,这是象征主义据以存在和发展的理由。我们在这首诗里就读到了“象征”——“黄蜂儿”,诗很好读,看起来纯然叙述一段情节,这只“黄蜂儿”就“人”而“蜂”地、非常“具象”地立在了我们眼前,到最后“他却不动了”。诗人对于人生、对于生命个体的怜悯与关切,隐然在目。在当时,这首诗和沈尹默的新诗《月夜》、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等都被评价为带有“象征主义”的色彩。追溯“象征”的本义,《黄蜂儿》确实已经带有明显的“象征”意味,不过,把它读成诗人主观情绪羼合其中的、写实性的“白描”,似乎也未尝不可。

《黄蜂儿》发表于《少年中国》一卷九期。记得在小学时代,一篇课文里,好像是作家魏巍的《我的老师》,读到当中引用的这样一些诗句:“圆天盖着大海,黑水托着孤舟,……”何其辽阔而抒情,让年轻懵懂的我生发无端的豪情与忧愁。那首诗叫《过印度洋》,作者正是周无,其时,他正在赴欧求学途中。周无后来成为了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

有感

李金发

如残叶溅

血在我们

脚上,

生命便是

死神唇边

的笑。

半死的月下,

载饮载歌,

裂喉的音

随北风飘散。

吁!

抚慰你所爱的去。

开你户牖

使其羞怯,

征尘蒙其

可爱之眼了。

此是生命

之羞怯

与愤怒么?

如残叶溅

血在我们

脚上。

生命便是

死神唇边

的笑。

这一串散落的珠子般的语词,自上而下,分布排列,读起来朦胧恍惚。“有感”,类同于古典诗歌中的“无题”,表达的往往是诗人刹那之间难以言表的感受,在这里,也许就是对于“生”和“死”的体味。诗中“半死的月”,完全脱离了传统审美当中对于“月”的意象定见,抒写的是属于李金发个人的、独特的心中之“象”,那么,究竟想要“征”什么呢?也许要期待读者自行去补足了。这正是象征主义诗歌全然不同于此前浪漫主义的地方。李金发自己对此显然很清楚,他声明说:“我爱无拍之唱,或诗句之背诵。啊,不一定的声调,东冬随着先萧。”(《残道》)不过在这“不一定的声调”当中,分明还是可以看得到魏尔伦对于诗歌音乐性的提示,尤其当注意到第一二段在开头和结尾的“复沓”。

李金发同时又是美术家,他对色彩的布排非常敏感,例如在“如残叶溅/血在我们/脚上”、“半死的月下,/载饮载歌,/裂喉的音/随北风飘散。”这些诗句当中,“残阳溅血”、“半死的月”,在在都体现色彩的幽微,游走其中的通感和暗示又“无理”地联结语词,最终形成一首象征主义诗歌所应当具有的独特张力。

1925年,李金发的第一部诗集《微雨》出版,是象征派诗歌由萌芽而走向诞生的标志,新诗别开生面。表面上暧昧难懂、神秘狂怪的深处,李金发说:“我相信任何派别,都不能离开真善美。”

月下的歌声

王独清

你这月下的歌声,月下的歌声,

把你底

哓舌的词句

用这样狂热的音调

传来,

在这快要沉静的时间里

使人凝神地听去,

真要感觉到

一种带着不调和的和震颤的悲哀……

我,我在夜半的Rio底桥头立定,

接受着这将近休息的Carnaval底歌声。

唵,这真像是住在了梦中,

不过我的前胸,在痛,在痛……

你这月下的歌声,月下的歌声,endprint

把你底

忧郁和放肆

交给这冷风向四面

送扬。

就尽管这样忽高忽低地

诉出许多的往事,

使人底心尖

在个被迫害的摇动中受着重伤……

我,我在夜半的Rio底桥头立定,

沉迷着这就要入眼的的Carnaval底歌声。

唵,这真像是堕在了梦中,

不过我的前胸,在痛,在痛……

注①Rio,西班牙文,河流的意思。

注②carnavaI,指封斋前的狂欢节。

诗歌写了特定的一个夜晚,歌声嘈杂。在基督教封斋前的狂欢节之夜,身处法国的王独清,夜半时分,独立于桥头,银月高照,早春的寒意迫身,异国的流水无声地奔涌,远处近处到处是叮叮咚咚、忽高忽低“狂热的音调”,但此刻的王独清感受到的却不是“狂欢”,而是“不调和的和震颤的悲哀”、“被迫害的摇动”,是“我的前胸,在痛,在痛……”

“月下的歌声”因此显得不那么美好而让人神往了。王独清这首诗选自《象征派诗选》,但在我看来,“象征派”的痕迹并不明显,或者说没有李金发的诗那样晦涩、朦胧,他其他的作品也大多如此。王独清1920年留学法国,开始写过一些模仿拜伦、雨果的浪漫主义诗风的作品,如《吊罗马》《哀歌》等,后来转向象征派,因此在他的诗歌当中,较多地体现了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的某种接近和融合。例如这首诗,技巧上有着轻微的象征派影响,蕴藏着说不清道不明的颓废、哀伤气氛,内容则更显浪漫主义色彩,又很难说有什么理性或非理性的深思与独特感悟。

如果说王独清的诗中直接或间接吸收了“象征派”的“世纪末”果汁的话,那也无非体现在他作品的内容更多地开掘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大时代中的个人精神苦闷,就整体表达上来说,这首诗表达出来的趣味差可比拟“婉约词”,格局不大。

苍白的钟声

穆木天

苍白的 钟声 衰腐的 朦胧

疏散 玲珑 荒凉的 濛濛的 谷中

——衰草 千重 万重——

听永远的荒唐的古钟

听 千声 万芦

古钟 飘散 在水波之皎皎

古钟 飘散 在灰绿的 白杨之梢

古钟 飘散 在风声之萧萧

——月影 逍遥 逍遥——

古钟

飘散 在白云之飘飘

一缕 一缕 的 腥香

水滨 枯草 荒径的 近旁

——先年的悲哀 永久的 憧憬 新觞——

听 一声 一声的 荒凉

从古钟 飘荡 飘荡 不知哪里 朦胧之乡

古钟 消散 入 丝动的 游烟

古钟 寂蛰 入 睡水的 微波 潺潺

古钟 寂蛰 入 淡淡的 远远的 云山

古钟 飘流 入 茫茫 四海 之间

——暝暝的 先年 永远的欢乐 辛酸

软软的 古钟 飞荡随 月光之波

软软的 古钟 绪绪的入 带带之银河

——呀 远远的 古钟 反响 古乡之歌

渺渺的 古钟 反映出 故乡之歌

远远的 古钟入 苍茫之乡 无何

听 残朽的 古钟 在灰黄的 谷中

入 无限之 茫茫 散淡 玲珑

枯叶 衰草 随 呆呆之 北风

听 千声 万声——朦胧 朦胧——

荒唐 茫茫 败废的 永远的 故乡 之 钟声

听 黄昏之深谷中

收录这首诗的诗集《旅心》在当年的出版广告这样写:“抒情诗人穆木天,是现代诗坛独具一派作风的作家。……一定会感到他的诗句的细美,情绪的浓密,和声色的纤动。”

确实“细美”“浓密”“纤动”,色彩晦暗、调子低沉,诗人此时留学东瀛、正热烈地陶醉于欧罗巴的“象征派”,他执意要让我们如他一样地感受得到这钟声的“永远”与“荒唐”。那是飘飘荡荡的一个远在异国他乡的青年寂寞、凄苦的心绪,涂覆着他感伤、忧郁的个人情调?

通过这些发散的语词,“钟声”层层叠叠地往外发散。穆木天得到法国后期象征派诗人拉佛格的启示,十分注重追求诗歌的音乐美,用富有律动感的语言,表现诗人内心对于外界声音、光亮、运动所获得的交感和印象。这反映了他对于“纯诗”的实验和想象。他曾经在给郭沫若的信中说:“……我想表现漫射在空间的月光波的震动,与草原林木水沟农田房屋的浮动的称和,及水声风声的响动的振漾,特在轻轻的纱云中的月的律动的幻影……”说到底,就是强调感觉的精微以及形式上的音乐美。从他说的“月光”来类比他这首诗当中的“钟声”,可以看到相似度很高:都迷离恍惚、都轻柔而富于乐感。诗歌一共由六节组成,但它并不是由一行行的句子构成,而是由一个一个的词与词组结构而成,词与词或词组之间又一一隔开,形成断断续续的意味,暗示古寺钟声的时起时伏,飘渺恍惚,同时也酝酿出了全诗独特的音乐性:钟声一般的铿锵、钟声一般的飘零。

问题是,一首诗形式上弄得这么支离破碎,真的一定就“纯”了吗?“钟声”以外,我们还能听见什么?

红纱灯

冯乃超

森严的黑暗的深奥的深奥的殿堂之中央

红纱的古灯微明地玲珑地点在午夜之心

苦恼的沉默呻吟在夜影的睡眠之中

我听得鬼魅魑魉的跫声舞蹈在半空

乌云丛簇地丛簇地盖着蛋白色的月亮

白练满河流若伏在野边的裸体的尸僵

红纱的古灯缓缓地渐渐地放大了光晕

森严的黑暗的殿堂撒满了庄重的黄金

愁寂地静悄地黑衣的尼姑踱过了长廊

一步一声怎的悠久又怎的消灭无踪

我看见在森严的黑暗的殿堂的神龛

明灭地惝恍注地一盏红纱的灯光颤动

注:原作为“惝晃”,据《象征派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一盏红纱的灯光颤动”,成就了这首“象征”的诗。由此出发,“殿堂”静卧,世界“沉默”。在“午夜之心”,诗人听得“鬼魅魑魉的跫声舞蹈在半空”,看见“乌云”“盖着蛋白色的月亮”,而“白练满河流”“若伏在野边的裸体的尸僵”。人出现了,那是“黑衣的尼姑”,此刻“森严的黑暗的殿堂”里,“撒满了庄重的黄金”。色彩、光调的晕托下,充满强烈反差的此在世界被“红纱灯”照耀,这首诗因此充满“象征”的丰富质地。

就早期象征派诗歌而言,它无疑当属佳作,既注意了音乐调性,在“象征”构成上又能够归于集中,精致而不失恍惚的一盏“红纱灯”,安静又炫目地,“微明地”“玲珑”着。

如果以现在的眼光来审视的话,会觉得诗中的语词尤其是形容词,过度雕琢与堆砌,如起首第一句的主词“殿堂”,就是由四个形容词来定格,而且第三个和第四个形容词还重复,不能不能说给人一种累赘的感觉。对于早期象征派诗人来说,这几乎成了一件难以避免的事,究其原因,它和早期“象征派”诗人的诗歌以及理論渊源有关,诗人们“象征”的步子明显跨得过大,不免有些生硬。endprint

猜你喜欢

象征主义黄蜂钟声
你真的认识黄蜂吗
盛世钟声
新年的钟声
有毒的刺——黄蜂
好斗的黄蜂
《阿甘正传》中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
比较文学视域下莫言小说独创性探索分析
荻原朔太郎象征主义诗学略论
法国象征主义诗人与英国象征主义诗人的比较研究
海楼钟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