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8-01-18黎启方

吉林农业 2018年15期
关键词:梵净山金丝猴栖息地

黎启方

(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贵州铜仁 554400)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动物栖息地的不断减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物多样性的快速丧失,已经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1~3]。这不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行动和守护,更需要全世界建立更多更具针对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因此,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不被破坏,是保持物种健康繁衍的最终途径,任何对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有破坏性的行为,都将严重危害野生动物的生存安全,甚至影响整个生态链[4]。需要我们不断研究总结,采取有效行动,为野生动物创造更多、更适宜的生态空间。

1 研究区域

梵净山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的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交界处,是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斜坡上的第一高峰,最高海拔2570.5米,森林覆盖率96.5%,是以保护黔金丝猴、珙桐和梵净山冷杉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原始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区。目前查明,野生动物种类有兽类、鸟类、昆虫等动物3013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黔金丝猴、白颈长尾雉等6种;国家II级保护动物有猕猴、藏酋猴等29种[5~6]。

梵净山保护区是中国特产、全球唯一的国家Ⅰ级保护动物黔金丝猴的栖息地,是我国特产的3种金丝猴中数量最少、分布区最窄、濒危度最高的1种,现存数量仅750只左右。

1.1 兽类

保护区有兽类8目23科69种,资源丰富,且呈垂直分布现象,分别为低山常绿阔叶林带、常绿落叶阔叶林混交林带和高山针叶林和灌丛草甸带。保护区有黔金丝猴、云豹、黑熊等国家保护动物,也是世界濒危物种黔金丝猴唯一的分布地。

1.2 鸟类

保护区已发现鸟类16目39科225种,有白颈长尾雉、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和红腹角等珍稀濒危鸟类32种,梵净山是中国鸟类重要保护区域和栖息迁徙地之一,拥有100种迁徙鸟类,占保护区鸟类总数的44.64%,其中夏候鸟46种,冬候鸟30种,旅鸟24种。保护区良好的植被,适宜的环境,丰富的食物,为鸟类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场所。

1.3 爬行类

梵净山已发现爬行类2目10科30属48种,占贵州省爬行动物的40%。以南坡江口最为丰富,其次是西坡的印江县,最少的是东坡的松桃。物种组成上,蛇目的种类最多,占该区爬行动物的79%,其中游蛇科为第一大类,蝮蛇科为第二大类,与梵净山良好的生境形成了很好的适应。

1.4 两栖类

梵净山两栖动物十分丰富,已记录的两栖类2目9科21属42种(含亚种),区系组成中,主要为华中区和华南区,以及少量的西南区种。在两栖类动物中,有个体最大、我国二级保护动物、属于IUCN物种红色名录极危等级(CR)的大鲵,保存了我国特有的峨眉髭蟾,又名胡子蛙。

1.5 鱼类

鱼类5目12科72种,以鲤形目为主,其次为鲈形目,两者占该区鱼类总数的90%。梵净山海拔落差大,水流以凤凰山为中心,向四周呈发射状,溪流涌急,多急流险滩,鱼类多数为个体小,喜居流水、洞穴等环境的类群。

2 梵净山野生动物保护现状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78年,1986年被纳入首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同年加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保护区管理部门设局、分局、站三级管理体系,全面负责保护区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研究工作。但由于保护区环境复杂,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存在各种人为活动、旅游开发等影响野生动物生存和活动,纵然保护区管理部门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科研和保护工作,但诸多因素使得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依旧面临困难。

2.1 农耕活动对栖息地的破坏

当前,居住保护区内边缘地带共有上万人,其中分布在实验区有6000余人,还有5000余人生活在保护区边缘地带的低山常绿阔叶林内,此部分人口虽然居住在保护区外,但大部分农事等生产活动都在保护区内,有大量分散的耕地面积进一步侵占着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范围,导致动物栖息地生境呈不同程度的破碎化,众多的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被压缩,严重影响到了野生动物的生存和繁衍,尤其是对世界独生子黔金丝猴,由于其对生境与栖息地的要求较严,加之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抗干扰能力较弱,当干扰达到一定强度时,此类物种将会从生态系统中消失。

2.2 旅游开发活动的影响

梵净山景区近年来游客量逐年上升,每逢节假日,大量的游客进入不仅增加了保护区管理的压力,也严重干扰野生动物的正常迁徙。同时,乡村旅游近年来也逐渐流行,分布在保护区边缘地带的一些社区村寨,利用交通和环境资源优势,积极打造乡村旅游景点,继而引发的修路、建房等破坏生境行为,大量游客进入产生的旅游垃圾也会成为毒害野生动物的潜在威胁,甚至还有不少喜欢探险的背包客、驴友私自进入保护区核心区,对野生动物活动栖息地干扰相当大。

2.3 农业用药带来的污染

梵净山是一个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以生态产业为辅的典型的边远少数民族居住区域,从保护区的土地利用情况调查分析看,区内土地利用主要以传统农作物为主,包括水稻、玉米、红薯、油菜等,占整个土地利用的75%,而其他经济作物仅占9%,有茶叶、药材和烤烟等。根据调查,农户对传统农作物种植存在农药、除草剂、化肥的大量施用,由于农药残留污染,必然通过食物链,导致农药、除草剂、化肥在一些野生动物体内残留,这将不同程度的影响野生动物的健康成长和繁殖,甚至危害着整个生态链的健康发展。

3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应采取的对策

3.1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要加强宣传,不断提高全民自觉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倡导人们主动抵制非法猎杀和食用野生动物的行为,要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电视、培训等多种形式,结合“世界野生动物保护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日”等节日活动,大力宣传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意义,让人们意识到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同时,积极对保护区周边社区、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保护宣传和法律法规普及,使日常宣传教育活动规范化、常态化,使自然保护区周边的群众受到教育,进而支持和理解,为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而形成全社会及保护区周边社区群众共同参与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新局面。

3.2 加强生态旅游规范化管理

加强对旅游区规范化管理和旅游活动实时监督,严格控制生态旅游区游客数量,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开展生态旅游宣传解说体系建设,大力宣传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和意义,最大程度减少游客活动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影响。实施生态旅游从业人员上岗培训工作,规范保护区周边农户、农家乐、酒店宾馆以及乡村旅游景点的标准化管理,严禁生活垃圾等污染物随意排放,确保生态环境良性化发展。

3.3 加大科研监测力度

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优良巡护设备,深入核心区对保护区众多的野生动物开展科研监测,包括对栖息地变化、生境变化、种群数量、繁殖状况、行为活动等信息进行跟踪监测,建立相关物种动态监测数据库,认真进行生态科学研究,及时掌握野生动物生存发展趋势,对于濒危野生动物,例如黔金丝猴、云豹等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更要展开全面重点巡查,重点研究保护措施。

3.4 拓展野生动物栖息地范围

由于历史、经济、旅游、人类活动等原因,保护区成立前,梵净山森林植被被大肆砍伐破坏掉,直接导致了一些物种栖息地被破坏,物种消失。保护区成立后,采取严格管控,加大保护,梵净山森林植被有所好转,野生动物种群恶化趋势得到控制,例如黔金丝猴种群数量从20世纪的300多只上升到现在较为稳定的750只左右,虽然其数量增加了两倍多,但受到栖息地面积限制,该物种种群难以继续扩大,如不拓展其栖息地范围,仍将面临种群消失的严重威胁。

3.5 大力实施生态移民工程

保护区地形复杂,坡陡谷深,交通不便,非常不适宜人居,在保护区居住的农户多为先前躲避战乱而深居老林,随着条件好转,部分群众通过外出打工等形式搬出了保护区,但大部分群众因思想封闭、教育文化落后等原因,只能靠传统农耕维持生存,又迫于生计,一些群众对有经济价值的资源存在偷挖盗砍等现象。只有大力实施生态移民,才能有效降低人为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和破坏。

3.6 鼓励实施区内退耕还林工程

保护区大部分耕地处于低山常绿阔叶混交林下,受气温、光照和土壤的影响,粮食产量远低于区外(在实验区和核心区,亩产稻谷约250公斤,区外太平、闵孝镇亩产500余公斤),实施退耕还林,不仅能享受公益林补贴,增加固定收入来源,还能进一步巩固森林覆盖率,使呈破碎化的森林植被成片相连,拓展野生动物栖息地,为野生动物活动、迁徙、寻食、繁殖等行为提供更多理想的场所,为野生动物种群扩增提供积极影响。

3.7 开展保护事业交流合作

生态保护无国界,野生动物更无国籍,保护野生动物是全人类的神圣职责,因此积极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合作,将大大提升野生动物的保护效率。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是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拥有生物多样性、生态过程和自然美等突出普遍价值。有世界独一无二的黔金丝猴,是国内三种特有金丝猴中最少的一种,要加强与国内外保护区开展生态保护领域交流合作,深入研究,用世界先进的保护理念和经验,进一步提升梵净山的生态保护水平。

4 结语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经过40年来的有效保护,保护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区内野生动物种群尤其是濒危物种数量有所增加,但也有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生存形势依旧严峻,保护区逐渐演变成孤岛化趋势尚未得到解决,旅游活动和周边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日益增多,严重威胁了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因此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梵净山野生动物正常繁衍生息。

猜你喜欢

梵净山金丝猴栖息地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川金丝猴
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
好黑好黑的金丝猴
金丝猴
梵净山
BEAN SCENES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我与梵净山茶
抵达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