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热”背后的“冷”思考

2018-01-18李远丹

吉林农业 2018年15期
关键词:三农差距农民

李远丹

(重庆市大足区委党校,重庆 402360)

乡村振兴是十九大报告中的一个热词,也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关注的重点。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已经呈现出学术研究热、乡村发展热、农民期盼热等态势。但是,乡村振兴绝不是简简单单、一哄而上的“浇灌”式给予、复制式建设、推倒式重来,还有诸多深层次的、特别是与农民群众期待相关的问题亟待引起高度重视。

至于乡村具体该如何发展,或许应从认识乡村的实际、考虑乡村的现实、思考乡村的未来,并进一步提炼而来。虽然现实中披露的案例和文献中提到的部分问题,可使我们初步认识到乡村发展过程中应避免的偏差。但为了进一步系统而全面的思考乡村的发展,本文以乡村的现实情况为视角,带着三个问题:乡村还存在哪方面差距?乡村发展还会遇到哪些困难?乡村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去寻找答案,这也正是本文分析的重点。

1 我国乡村发展所面临的现实情况

1.1 乡村差距大——基于历史数据的考察

乡村的差距到底有多大?这个问题需要结合城市和农村的发展作比较来回答。具体分析中,多以城乡收入差距、就业差距等六个方面进行研究。那么,本文通过收集1990年~2017年城乡居民收入数据和2000年~2016年城乡就业人数,试图以分析城乡收入差距和就业差距来认识乡村差距。

通过分析数据可以得出,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仍在不断增大,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比例的差距还不明显。其中,从1990年~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虽在不断增长,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幅度更大,使得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通过线性描述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比例亦可得出,两条曲线处于“不断交叉”状态,使得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比例并没有明显“好转”,差距在短时间内也不可能明显缩小。

另一方面,城乡就业差距也在不断扩大。从2000年~2016年,城镇就业人数在不断增加,农村就业人数却在不断减少,这种趋势近年来仍在延续。同时,城镇就业人数的增长比例在降低,但仍呈现“正”增长,而乡村就业人数的增长比例却呈现“负”增长,进一步反映出乡村的就业人数在不断减少。

1.2 乡村发展难——基于“纵向”和“横向”的比较

对于认识乡村发展之难,我们试图通过党中央关于“三农”战略核心思想演进进行纵向比较分析,以及乡村建设的“日韩经验”与我国乡村振兴的规划期限进行横向比较分析。

回顾农村的改革史,党中央从1982年~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三农”主题的一号文件,并于2004年至今连续15年发布关注“三农”的一号文件。这些战略部署是党在过去近四十年里所形成的“三农”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些“三农”战略核心思想的演进与连续15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不仅表现出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反映出乡村发展之难。

另外,时间期限上体现的“难”,还可通过乡村发展的“日韩经验”进行横向比较得出。通过观察日本的“农村振兴运动”和韩国的“新村运动”,发现日本和韩国各自花了40年、30年时间才振兴了乡村,而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亦规划用32年时间。可见,我国的乡村振兴之难。当然,关于乡村凋敝的根源也非常复杂,既包括交通、生活、教育、产业等资源贫乏,还包括人才短缺、管理落后、资金匮乏等要素,这些方面都是振兴乡村要啃的“硬骨头”。

1.3 乡村问题多——基于“网上意见”的收集

目前乡村发展都存在哪些问题?恐怕农民群众才是“专家”。为了获取他们的意见,通过搜集“新浪财经”微博公众号上关于《重磅!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文章下的评论,发现这些实名认证的“网上意见”客观上反映了乡村存在的问题。

由此,初步收集了1627条评论意见,并进一步过滤掉与乡村发展无关的意见,得到238条反映乡村问题的有效意见。通过对有效意见的分词、统计词频并按词频数从高至低排序而来,“修路”“教育”等词语的高频率出现,也反映出了当前乡村中存在的重点问题。具体分析后,可主要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乡村修路任重道远。部分农村地区仍然存在“政府要修路、农民需补助”等现象,甚至出现“农民交了补助,迟迟不见修好路”的痛处。“路没修”“雨天烂泥路”“乡村窄路”“豆腐渣工程”等仍存在于部分农村地区,严重透支了农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

二是乡村教育、医疗等还需加强。农村地区的学校在不断消失,可以坚守的教师仍是少数,使得很多孩子花太多时间在“上学路上”“放学路上”,导致农村地区学生的基础教育被严重弱化。同时,看病难、看病贵、有病不愿治等问题仍在农村地区较为普遍,多数村民仍不敢去医院,甚至导致太多人因为拖延了有效的治疗时间而离世。

三是乡村生产效益低。粮食作物的生产仍是广大农村地区的主要耕种方式,但是种子化肥贵,收成差、粮食卖的价格不高,促成“成本高、价格低”的趋势,直接导致“农民效益”越来越低。虽然有国家的粮食补贴,但以“保不赔本”的现状将迫使更多人“走出去”,更多地“荒起来”。

四是政策落实最受期盼。政府发布的好政策令村民高兴,但村民最关心的是政策落实。因为只有政策真正落实到老百姓身上,才叫成效。通过对群众观点的分析,发现很大比例的意见直接关注政府政策的落实情况,“政策快落实”也成为人们最关注、最期盼的事儿。那么,各地在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要避免好的“政策经”被“念歪”,要确保国家好政策尽快落实。

2 总结与启示

“冷”思考,并不是给乡村发展“泼冷水”,而是冷静的思考在党中央的规划下,乡村的未来该如何因地制宜的发展。通过分析我国乡村发展所面临的现实情况,对认识乡村的差距、乡村发展的各种困难以及乡村存在的实际问题,并思考乡村振兴的路子“该怎么走”起到了一定作用。同时,本文亦进一步对乡村振兴“不该怎么走”总结几点启示。

一是防止乡村振兴的“去农民化”,忽视农民的主人地位和振兴的根本意义。农民是乡村的主人,他们依存于乡村,他们爱乡村。在这场关乎他们家园建设和自身利益的战役中,不能集体“失语”,更不能被当作“附属品”。因此,政府要为农民服务,政策要保障农民的权益,外来投资者要与农民利益共享,技术要为农民所掌握,乡村才能振兴。如若抛开农民谈乡村振兴,以施舍姿态推进乡村振兴,其方式终究靠不住。

二是防止乡村振兴的“短期化”,因为其既耽搁了乡村发展,又失去了民心。乡村一头连着发展,一头连着民心。乡村振兴,还是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不能一哄而上,急于挤进“首班车”。需要按照战略部署和阶段划分,精施策、分批次的实现各地的乡村振兴。如若搞“大跃进式”的乡村振兴,轻者劳民伤财、耽搁乡村发展,重者伤及国家元气、失去广大民心。

三是防止乡村振兴的“批量化”,掩盖乡村个性特征、毁灭乡土文化。在振兴乡村的时候,不要千村一面,更不能简单的复制样板,要保护好农村的风俗,要采取因地制宜的发展策略。对于宜“城镇化”的乡村、宜“异地搬迁”的乡村,以及宜“城乡融合发展”的乡村等都需要保留乡村特色,继承好各地优秀文化传统,留住我们的“乡愁”。

四是防止乡村振兴的“去粮食化”偏废了粮食生产、忽略了粮食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党的十九大报告亦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因此,在振兴乡村时,不能因为“农业低效”和“农民低收”就偏废了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和忽略了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种粮农民致富、粮食耕地安全等也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

当然,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还需避免乡村的批量化建设、乡村文化的衰落、乡村腐败的存在,以及乡村人才的流失等方面出现的问题。然而,纵使当前我国乡村存在差距大、发展难、面临的问题多等方面的不足,但这些问题终究仅是历史长河中的砂砾,相信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乡村振兴大有可为,正在努力为乡村发展不断奋斗的人才也将大有作为。

猜你喜欢

三农差距农民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饸饹面“贷”富农民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