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市老旧居住社区景观改造设计探析

2018-01-18王平妤

现代园艺 2018年18期
关键词:居住者年龄层重庆市

王平妤

(四川美术学院,重庆 400031)

伴随人们对自然环境、审美需求以及文化心态等需求的不断提高,新建设的居住小区景观环境在不断改善,新居住社区与老旧居住社区相互间的自然环境差异、变化也在不断变大,并且老旧居住社区的公共基础设施与现代居住者对生活需求矛盾亦不断凸显。使居住在老旧居住社区的居住者,可获取在现代社会发展下带来的舒适、便利,缩减社会群体相互间居住环境的差异,是有待相关政府部门及园林工作者解决的重要课题,对老旧社区景观开展科学合理的改造设计势在必行。

重庆作为我国一座典型的山地城市,其老城区依旧保留着大量的老旧居住社区,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正面临着改造与发展问题。所以,重庆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包括自身的社会、文化、经济及地理环境等,找出适宜山地城市老旧居住社区景观改造设计的方法。由此可见,对重庆市老旧居住社区景观改造设计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老旧居住社区景观改造设计概述

1.1 老旧居住社区

老旧居住社区属于一个相对概念,其有着时段性、相对性的特征,伴随社会的不断发展,现在的新居住社区同样会转变成进入老旧居住社区的范畴,这属于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伴随社会的不断发展,居住者不管是在思想层面,还是在需求层面均会发生极大转变,因而老旧居住社区的景观设计势必落后于现代社区的高要求。

1.2 景观改造设计

为了满足居住者的使用需求,在对社区开展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当综合评价诸多设计要素,其中主要包括设施景观、水体设计、地面铺设、景观小品、植被设计等。现代景观设计尤为关注景观设计的空间尺度,依托设计构筑出各式各样的空间组合,对居住者生活需求予以切实满足。相关研究人员指出,改造是较为完整的去除当前环境中的相关方面,旨在开拓空间,增添新的内容以改善环境质量[1]。

某种意义上而言,不仅是建筑外部,社区外每一项因素均属于景观设计要素。依托对该部分景观要素,开展科学合理的设计及有序的组合,必然可促进收获丰富多彩的社区景观。老旧居住社区景观改造设计,并非片面新旧替换,应当结合老旧居住社区景观的实际使用者及关键问题,采取科学的改造方法。老旧居住社区景观环境一方面要实现其使用功能、美化环境功能,另一方面还应当彰显其人文关怀作用。

2 老旧居住社区景观改造设计原则

2.1 适老化原则

伴随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老年人表现出身体机能衰退,日常活动时间、范围不断缩小的特征。因而老旧社区景观改造设计应当遵循适老化原则。一方面,老旧社区景观改造设计应当结合社区内老年人日常作息时间及活动行为习惯,有效划分社区活动空间,依据不同年龄层、身体状况的老年人活动习惯,对社区活动区域进行由远及近、由动及静、由大及小的穿插改造设计。另一方面,社区活动空间、道路尽可能做到无障碍设计,在地面材质设计上,应尽可能运用防滑材料,防止重庆市常年雨水、湿潮所造成的道路湿滑等。

另外,老旧社区景观改造设计还应对社区内相关公共基础设施予以完善,如照明、活动器材、休闲座椅等。所以,重庆市老旧居住社区景观改造设计不仅要满足老年人对空间环境的活动需求,还要调节好社区内各个年龄层对活动空间的需求,进而营造出舒适宜人的空间环境。

2.2 情景构建与地域文化弘扬原则

现代居住社区改造中通常表现为大拆大建,即便居住环境可得到明显改善,然而居住社区景观空间一味地追求现代化,势必会很大程度上削减其地域性、本土性。所以,在重庆市老旧居住社区景观改造设计中,应对不同年龄层身心需求予以满足。一方面,老旧社区景观改造设计中,应当依托对特殊情景的构建、旧物的再利用及文化元素有效融入社区景观空间中,进一步唤起不同年龄层居住者心中属于自身特有的记忆[2]。另一方面,将生长于重庆市的巴渝文化、江河文化、陪都文化等与景观改造设计进行有效相融,既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传承,还能够让不同年龄层居住者在社区中找寻到他们的文化记忆,进一步赢得居住者的心灵共鸣,使居住者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获得文化归属感。

2.3 空间多元化与功能复合化原则

重庆市老旧居住区由各式各样独具山地特色的空间组合而成,包括台、堡、坪、坝等,使其表现出显著的多元化空间形态及高低落差特征。因而重庆人日常生活中的“爬坡上坎”及在平台坝子上各式各样的体闲娱乐方式,也转变成他们持续不变的生活习惯。因此,在多元化空间形态改造设计过程中,应对其中不同规格、不同形态的空间进行科学划分,并对空间内功能予以复合化处理,如设置老年活动中心、体闲凉亭、儿童活动场地等,使各个年龄层居住者均可在社区空间中找到各自所需,进一步提高社区空间活动。同时,结合空间高低、场地大小等设置各个层次活动空间,如舒适清幽的私密式活动空间、空间尺度适中的小众活动空间、平台广场开放式活动空间等,以切实满足不同年龄层居住者对活动空间的需求。

另外,结合重庆市老旧居住社区空间特征,在相关地势比较陡、落差比较大的地形中,尽可能多设计休憩平台、扶手栏杆等,进一步保证空间环境满足不同年龄层的居住者,真正意义上提高空间功能有效利用率,改造设计出独具特色的山地社区居住环境。

3 重庆市老旧居住社区景观改造设计策略

3.1 在保留老旧社区原有脉络上开展重组、补充

首先,对重庆市老旧居住社区脉络环境开展全面调研,结合不同情况开展针对改造设计,具备重要意义、显著特色的景观布局或元素采取重组、补充的改造设计手段,使老旧居住社区历史文化、生态发展进程等得到有效传承与保护。同时,对具有重要意义的景观元素、景观布局等开展有效连接,进一步构建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整体。基于此,再结合社区居住者生活需求及城市整体景观系统,对老旧居住社区景观改造设计的需求,开展景观改造设计的重组、补充。

其次,在老旧居住社区景观改造设计中,可引入叙事手段,利用相关景观以实现由过去到现在的连接,而不至于对景观延续性构成破坏。例如,在重庆嘉陵桥西村景观改造设计中,在马歇尔故居、鲜家院子的滋养下,当地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通过对它们进行挖掘、开发,可有效增强地方的丰富性,在地方原有建筑风格基础上,开展美化、加固等改造设计,重新建设出舒适宜人,极具当地特色的居住环境[3]。

3.2 运用整旧如旧的改造设计手法

老旧居住社区保留下来的老式建筑、老式景观节点等,是社区居民心中宝贵的记忆和社会发展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所以,在重庆市老旧居住社区景观改造设计中,对于各式各样具有历史文化、重要价值的老式建筑、老式景观节点等,可运用整旧如旧的改造设计方法,切忌一味采取统一翻新的方法,避免消除它们的特色。而是应尽可能地保留其原本的风貌,进而将其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元素与整体景观环境开展有效相融。

3.3 迎合居民生活,激发社区活力

老旧居住社区街巷空间是居住者日常生活活动必不可少的空间,所以,景观改造设计过程中,应迎合居住者城市生活需求,构筑极具街巷空间文化内涵的地方社区文化,激发社区活动。首先,景观改造设计应充分迎合社区居住者日常生活习惯,对居住者基本生活需求予以满足,构建起空间功能、空间组合等与居住者生活需求、方式等相互间的协调关系。依托街巷空间的科学合理、人性化改造设计,切实彰显重庆居民生活的地域性特色。其次,景观改造设计应充分迎合社区居住者心理、审美特征,依据居住者交流活动、出行行为、商业行为等特色,建立与社区生活事件紧密结合的街巷空间模式。最后,景观改造设计应充分迎合社区居住者精神、文化生活需求,通过开拓当地特色活动空间,增添文化宣传墙、文化景观小品等设施,以推动社区文化的有效宣传,提高社区活动。

以重庆市南岸区老旧居住社区景观改造设计为例,自2013年以来,在相关主管部门领导下,牵头开展40余个小区,总计达到91万m2的老旧居住区综合整治项目,为2万余居民带来了居住福利。2017年,重庆市通过紧扣“设计个性化、美感传统化、材质大众化、施工精细化、项目精品化”发展目标,实施续建项目10个,打造了一大批亮点纷呈的改造项目。依托全面整治,使小区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不仅能营造出更浓厚的文化氛围,还完善了社区安保秩序,使居民居住水平得到质的提升。

经过景观改造设计后,使广大社区居民对社区活动的参与度、满意感和幸福指数得到显著提升。与此同时,重庆市还推进南坪街道南坪新街、海棠溪街道长橡家园等小区在内的11个新建项目陆续进场施工,计划整治房屋面积44万m2,全部在2018年年初竣工验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4 结语

总之,老旧居住社区景观改造设计不仅是简单提升美化居住环境效果,其更考验对当地社会、文化、居住者的有效认识,对管理者、人力、物理等问题的高要求。因而重庆市相关政府部门及园林工作者应当加大研究力度,提高对老旧居住社区景观改造设计内涵特征的有效认识,加强对老旧居住社区景观改造设计原则的深入分析,“在保留老旧社区原有脉络上开展重组、补充”、“运用整旧如旧的改造设计手法”、“迎合居民生活,激发社区活力”等理念下,积极促进重庆市老旧居住社区景观改造设计有序开展。

猜你喜欢

居住者年龄层重庆市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探究不同年龄层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股骨颈前倾角的临床特点及意义
生态屋V01(Niu Haus)原型
铸造辉煌
——重庆市大足区老年大学校歌
环境心理学对我国住宅与社区居住满意度的影响
浅谈室内装修设计的功能与形式
中国劳动力的健康状况及差异分析
重庆市关工委举行成立二十周年纪念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