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环境治理差的原因探析

2018-01-18周照明

现代农村科技 2018年4期
关键词: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环境

周照明

(河北经贸大学 河北 石家庄 050061)

当前我国环境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农村环境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而我国是人口大国,农村地域面积辽阔。因此,农村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但在现实治理中却存在诸多问题,现就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1 立法方面存在的问题

1.1 宪法中没有明文规定公民享有环境权。公民应享有的环境权在我国宪法中并没有明确规定,以致于我国广大劳动人民遭受到相关环境污染的诉讼时不能得到宪法上的根本支持,导致农民的先行权源根本丧失,进而也反映出我国的环境责任主体缺失。

1.2 法律对农村环境环境治理问题规定的不完善。农村环境治理问题在我国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中规范的不全面。譬如,在我国 《环境保护法》中规定的是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对城市环境规定的比较全面,与之相对应的农村环境治理却没有具体规定,出现立法上的空白,进而造成了农村环境治理的困境。

2 执法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主体缺失。环境管理主体包括政府、集体和农户。政府作为主导部门享有相应的行政管理权与制度和相应管理政策,与此同时需要相应的机构和人员去执行。但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大多数乡镇政府机构都是资金不足,对于建立环境管理实施机构缺乏财力支持。原则上环境问题应该归环保部门专属管理,但现实中却分散在不同部门,如城管办、农业局、林业局、交通和水利部门,正因为这样情况的出现,部门之间利益不协调,导致谁都不管或不能进行有效的综合管理。随着社会经济方式的转变,呈现出村集体经济逐步弱化,和农民个体行为的自由化的趋势,对于公共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的治理缺乏限制性机制,又缺乏激励性机制。对于农户来说,由于环保意识的缺乏,只注重眼前利益,所以出现治理难的原因。

2.2 管理成本高。我国是农民基数大的国家,据统计有九亿农民分散在不同农村区域,在百十平方里的行政区域里就会拥有百十多个面积不等的行政村,且大小不等的行政村里农户有几千户。再加之,农村地域环境多种多样,不同农村区域有不同的特点,形不成统一的管理。因此,政府对每一种问题的展开管理成本是相当高的。

2.3 环境治理政策的偏向。我国地域面积辽阔其中农村面积占据很大部分,农村环境污染是出于被忽视的状态,反而城市环境治理受到重视[2]。加之环境治理政策的偏向对农村环境治理不利。一是农村向城市输出原材料造成自然资源的大量流失;二是城市排放工业化污染废料大量的向农村输入,进而造成巨大损失。但城市却没有向农村进行补偿,没有遵循“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在城市向农村排放污染物时按照“排污收费”规定却发现有一部分污染物不包括在内。通过以上两方面分析可发现农村的环境治理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

由于农村面积大,对农村地区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大量的时间与金钱,但效益却不是很明显,导致政府不愿意投入过多资金去治理,进而使政府在治理农村地区环境时不能发挥主导作用。

2.4 农村环境治理机制的缺乏。中国环境治理的主要工作集中在城市地区,而对农村环境关注较少。城市基本上建立了完善的环境治理机制,而农村地区环境治理机构却不健全,农村环境治理、监督体制不完善。这源于多年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体制,以及对农村环境问题的忽视。政府在农村环境领域的公共管理职能长期缺位,未能充分发挥市场在农村环境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环境利益是一种公共利益,人或企业不能代表公共利益,只能由公共的权力机关来代表公共利益。在环境治理的框架中政府不但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公共的利益,而且基本垄断了环境制度的供给,应当充分发挥公共管理职能积极推动农村“环境良治”的实现。因此应发挥政府在农村环境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在政府的引领下发挥群众在环境治理中的监督作用,积极参与到环境治理的行动中来。

3 农村自身存在的问题

3.1 主观上。长期以来,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一直备受农民青睐。农民不仅作为开展生产生活的主要群体,还作为农村环境的污染主体和直接承受者。所以,不关心农村环境治理问题,出现农村环境连续性破坏的局面,同时还加大了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程度。

我国社会发展的整个步伐不断加快,经济规模发生了变化出现了集约化、工业化,使原材料需求量猛增,以至于农村环境污染。在此情况下若其他条件不变,随着经济规模不断发生变化,自然资源的消耗随之也发生变化,污染程度也会越严重。同时,由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任意的开发,以致于出现了人为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情况,譬如很多土地被盐化、碱化、沙化、水土流失、草原退化等,耕地以每年500多万亩的速度减少,空气污染也越来越严重。

3.2 客观上。农村与城市在环境治理模式上不同。农村环境污染的特性决定了环境治理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社会系统工程,农村环境的污染有着自己的特点,农村环境具有强大外部性、地域性及公共产权属性。现在农村环境治理沿用的治理模式和城市环境治理模式相同均为排污收费制度,此制度不是根据农村环境污染的特性制定的,导致出现了农村环境治理与城市环境治理不兼容的局面,进而出现了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难的困境。这种不兼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村环境污染类型与城市环境治理模式的不兼容,二是城市环境治理模式与农村社会体系的不兼容。

之所以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在农村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展开应用,是因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缓慢以及相关基础设施整体不健全。由于相关科研院校对治理农村环境污染缺乏积极性与热情,以致于相关的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措施与制度一直没有形成。由于大量的农民主观意识认识不足,对化肥肆意的滥用,导致土地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使土地的生产力不断下降,土壤结构也遭到不同程度破坏,进而加剧了农村环境污染。

4 结语

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是农村和谐美丽发展的根本保证。把农村环境问题治理好能增加农村经济效益,从而还能促进农村生态的发展。现阶段农村环境污染已成为阻碍美丽乡村发展与建设的重大因素之一。通过上述原因的分析以及结合农村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应制定与之想对应的农村环境治理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体系,在此基础上再发挥农民群众的监督作用,作为国家的主体政府机关应积极主导与参与相关环境治理体制的设立。作为广大农民主要是改变保守的思想,加强环保意识的学习。良好的环境氛围是大家共同创造的。因此,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要不断加强,还要带着环保意识去积极参与到实践中。

[1]洪大用,马芳馨.二元社会结构的再生产——中国农村面源污染的社会学分析 [J].社会学研究,2014 (4): 1~7.

[2]李书舒,陈锐.农村环境治理关键问题分析 [J].生态经济,2012 (6):186.

[3]李建琴.农村环境治理中的体制创新——以浙江省长兴县为例 [J].中国农村经济,2010(9):63~71.

[4]黎炳盛.村民自治下中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J].开放时代, 2009, 12 (3): 72~ 81.

猜你喜欢

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环境
农村水环境污染及协同治理研究
渤海海洋环境治理的演化博弈分析
国家乡村环境治理科技创新联盟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城市水环境治理问题及对策探讨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加强农业环境污染防治的策略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