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心肌梗死中医辨证治疗临床效果分析

2018-01-18李晓卉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17期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功能有效率

李晓卉

西药是急性心肌梗死本病的常见且主要方式, 由于缺乏特效药, 因此就其效果而言尚存在较大进展空间。近年来临床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逐渐转移到中医理论, 如从《内经》中分析到其与气虚、气滞、寒凝、血瘀、痰饮有关, 随着历代医学家对其病机、病理、对症治疗等不断完善, 为中医辨证治疗提供可可行依据[1]。本次研究对2015年9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6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展开分析,评价中医辨证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效果, 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 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9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6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依据患者入院时间单双数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33例。对照组中男19例,女14例;年龄30~80岁, 平均年龄(56.18±8.79)岁;病程2~70 h, 平均病程(36.25±11.34)h;梗死部位:心肌前壁10例,前间壁7例, 下壁6例, 右心室4例, 正后壁3例, 高侧壁3例。实验组中男21例, 女12例;年龄30~80岁, 平均年龄(57.06±8.62)岁;病程2~69 h, 平均病程(37.13±11.30)h;梗死部位:心肌前壁12例, 前间壁8例, 下壁5例, 右心室4例, 正后壁2例, 高侧壁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绝对卧床、吸氧、持续心电监护, 观察患者心率、血压、呼吸等变化, 并给予低盐、低脂等食物, 必要时给予镇静止痛药物。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依据患者病情酌情给予β受体阻滞剂、抗血小板聚集素等常规药物治疗, 其中低血压患者适量给予肾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辨证治疗:①心血瘀阻型:给予血府瘀阻汤治疗, 方剂构成:当归9 g、桃仁9 g、牛膝9 g、红花9 g、生地黄9 g、柴胡3 g、甘草9 g、川芎9 g、枳壳9 g、桔梗5 g;②气滞心胸型:采取柴胡疏肝散治疗, 方剂构成:川芎9 g、香附9 g、枳壳9 g、厚朴9 g、陈皮12 g、半夏6 g、甘草6 g、柴胡10 g;③气阴两虚型:基本方构成:人参9 g、白芍9 g、麦冬9 g、黄芪12 g、熟地12 g、五味子6 g、茯苓10 g;以上方剂均取水煎服法, 1剂/d, 分早晚服用。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心功能情况。①借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修订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016年版)》中对心肌梗死的疗效予以评估, 具体判定依据患者临床症状与ST段、心功能检测指标为准: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均消失, ST段与心功能检查恢复正常;有效: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有所改善, 疼痛时间与频次明显减少, ST段较治疗前降低>50%;无效: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改善不明显, 或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心功能: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患者入院即日与治疗3个月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6 min步行试验(6MWT), 以评价患者运动耐量, 作为心功能改善效果评定依据[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显效19例、有效10例、无效4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87.88%;对照组显效7例、有效15例、无效11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66.67%。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27,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情况比较 治疗前, 实验组LVEF为(50.61±7.46)%、FS为(23.29±2.77)%、6MWT为(497.79±26.36)m, 对 照 组 LVEF为 (51.35±7.74)%、FS为(23.48±2.64)%、6MWT为(495.54±25.03)m;两组LVEF、FS及6MW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95、0.285、0.356,

P>0.05)。治疗3个月后, 实验组LVEF为(62.74±4.35)%、FS为(29.45±3.00)%、6MWT为(569.78±45.52)m, 对照组LVEF为(53.13±3.79)%、FS为(24.48±2.78)%、6MWT为(533.43±45.03)m。实验组LVEF、FS及6MWT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569、6.980、3.261, P<0.05)。

3 讨论

《玉机微义》中记录“然亦有病久气血虚损及素作劳赢弱之人患心痛者, 皆虚痛也”。对于心肌梗死认为痰饮、淤血、火邪攻冲犯心为主要病机所在, 在《古今医鉴》中明确提出“心脾痛者, 素有顽痰死血, 或因恼怒气滞”之学说[3,4]。由此可见, 关于急性心肌梗死在我国中医理论的认知已相对完善、全面, 故采取中医辨证治疗确有可行依据。

现代医学中,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机的研究并不少见,绝大多数认为本病属于本虚标实之症, 本虚则所致气虚, 标实则为血瘀。依据中医理论, 人体基本物质为气, 而气血可对人体造血、血循环起到重要作用, 二者既可独立存在, 亦可相互影响。辨证施治讲究“治标治本”的结合, 以此提出以通为补、化痰宣弊、活血化瘀之法。由西医理论提示活血化瘀之法有助于扩张冠状动脉, 提升患者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心肌梗死范围与程度, 进一步对心脏微循环予以促进,增加组织细胞处于缺氧环境下的耐受能力, 实现细胞自身的修复机制[5-8]。在本次方剂选择中, 当归以补血活血, 桃仁破血行淤, 牛膝以散淤血中痈肿, 配伍红花得以活血通经,生地黄清热凉血、止血镇静, 柴胡疏肝开郁, 退热生阳, 兼顾人参以补气固元、生津养血, 川芎活血行气, 赤芍既可活血又可散瘀, 以甘草健脾补气、缓解疼痛作调和诸药之用[9]。从本次研究结果可见,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88%,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 实验组各项心功能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提示中西结合在获得理想疗效收益的同时, 具备较高安全性。这在张丽丽[10]的研究中得到同样证实。

综上所述, 中医辨证治疗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确有较好效果, 有助于提升临床疗效, 改善患者心功能, 故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心肌梗死心功能有效率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内科治疗有效率及死亡率分析
参麦、参附注射液在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BNP及乳酸水平与心功能的相关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右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
很有效率
参蛤散对腹主动脉缩窄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的影响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心律失常的有效护理干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