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维度功能维护法在脑梗死患者延续护理中的效果观察

2018-01-18苗睿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17期
关键词:躯体脑梗死康复

苗睿

脑梗死患者在家庭康复期中的康复质量与吞咽、语言以及肢体等躯体功能障碍改善程度、情绪控制度、角色适应度、社会回归度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延续护理作为医院护理的有序及有效性延伸护理, 除了通过简单的电话随访给予生理康复指导外, 还对患者的躯体、角色、社会、情绪等各方面功能维护给予了重视。本次探讨多维度功能维护法在脑梗死患者延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02例脑梗死患者, 患者均为首次发病, 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关于脑梗死相关诊断标准[1]。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1例。观察组男29例,女22例;平均年龄(68.9±7.4)岁。对照组男31例, 女20例;平均年龄(69.3±7.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延续护理干预, 观察组给予多功能维护法延续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 躯体功能维护 患者出院前为其制订针对性康复训练方案, 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掌握语言、吞咽、床上肢体摆放及活动、肌肉功能、关节活动、坐立平衡、 步态训练以及日常生活活动等躯体康复训练的方法, 针对患者病情给予训练时间、强度以及次数等指导。

1.2.2 角色功能维护 多数患者由于躯体功能退化常导致正常社会角色能力逐渐下降, 对康复训练方案表现退缩、消极、淡漠, 治疗缺乏信心。应充分了解患者入院前的社会角色类型, 根据其职业、年龄、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不同差异给予个性化角色功能维护。采用理性思维疗法纠正患者的非理性认知, 鼓励其建立积极、正面的认知。同时告知其出院后长期持续遵医嘱用药以及坚持康复训练的重要性。

1.2.3 社会功能维护 重视社会及家庭支持力量的正向作用, 在进行家访时尽量详细收集患者在社会支持体系中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 从而制定个性化社会功能维护方案。同时为提高患者对社会支持力量中积极因素的认识和利用能力,可采取针对性措施以控制和消除其消极因素, 引导积极因素的发展。

1.2.4 情感功能维护 在进行家庭随访时积极引导患者宣泄负面情绪, 并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 同时为患者寻找适合、有效的情绪宣泄途径, 强调情绪状态与心理健康对疾病的治疗及预后的影响。 向患者提供指导、解释、建议、鼓励、疏导等综合情绪干预方法, 减轻心理应激反应, 稳定情绪状态。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BI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BI评估日常生活能力, 分值0~100分, 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2]。根据QOL量表对躯体、角色、情绪、 社会功能4方面进行评分, 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BI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BI评分为(65.54±2.96)分, 对照组为(47.62±6.33)分;观察组患者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8.314, P<0.05)。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躯体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情绪功能评分分别为(1.93±0.29)、(2.16±0.24)、(1.75±0.29)、(2.13±0.34)分;对照组患者躯体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情绪功能评分分别为(1.55±0.15)、(1.87±0.28)、(1.35±0.20)、(1.51±0.23)分。观察组患者躯体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情绪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312、5.616、8.109、10.786,P<0.05)。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中出现坠积性肺炎1例, 压疮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3.92%;对照组中出现坠积性肺炎3例, 压疮5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15.68%。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91, P<0.05)。

3 讨论

脑梗死多是由于脑部发生缺血、缺氧引起局部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所致。近年来,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 脑梗死的发病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脑梗死具有病情危重、并发症率高、多种系统功能障碍后遗症等特点, 可造成患者的身心健康、社会支持等多方面功能发生退缩与紊乱,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在脑梗死患者长期的康复治疗过程中给予各方面功能的维护, 以提高其远期生活质量和改善患者预后,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7]。

在脑梗死患者的传统常规延续护理模式中, 护理干预重点多是在于躯体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 而整体护理理念的体现较少, 患者由于角色、 心理、 社会等各方面功能维护缺失可导致躯体功能康复治疗的依从性下降, 同时社会及家庭的支持度利用不足, 整体性康复效果不佳, 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缓慢, 康复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近年来出院后延续护理从整体性观念出发, 逐渐引入多维度功能维护法,其护理工作的目标及内容包含了患者生命质量水平中躯体、角色、情绪、社会四个评价维度, 通过家庭访视掌握并分析患者上述维度的现状水平及存在的健康问题, 与患者及其家属经分析与讨论后共同制定多全维度功能维护护理计划, 形成一种护士、 患者、 家属的三方协作稳定体系。进而加强对患者非理认知以及情绪逆转的重视, 合理引导与利用家庭及社会支持力量, 以连续性的躯体功能康复强化训练方案对患者进行督导, 达到提高脑梗死患者康复康复过程中身心、角色以及社会等各维度生活质量的护理目的[8-10]。

本次研究结果中,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BI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可见通过实施多维度功能维护法, 加强对脑梗死康复患者躯体、角色、情绪、社会等全维度性功能康复的重视,并给予针对性多维度功能维护方法以满足患者需求, 确保整体护理理念的贯彻与践行。通过帮助患者维持良好的心态,建立正常的社会角色与适应度, 从而能够有效感知及利用家庭及社会的支持力量, 达到促进康复, 降低并发症和改善预后的目的。

综上所述, 多维度功能维护法应用于脑梗死患者延续护理中, 能够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水平, 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猜你喜欢

躯体脑梗死康复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最后的晚餐
现在干什么?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