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刀与传统方法行扁桃体切除术的对比

2018-01-18史明亮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17期
关键词:牵拉扁桃体出血量

史明亮

扁桃体切除术是耳鼻喉科常见手术, 儿童多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 等离子刀、超声刀等技术不断应用于临床[1], 其效率高, 解剖层次清晰, 优势明显, 逐步代替了传统手术方法, 低温等离子刀最受推崇, 但其器械昂贵, 难以在基层医院普及, 而超声刀利用超声原理, 已广泛应用于普外科、头颈外科等, 在耳鼻喉科的应用较少。本文对比分析超声刀和传统方法在扁桃体切除术中的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7月~2017年8月收治的72例行扁桃体切除术患者, 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超声刀组和传统组, 各36例。超声刀组男18例, 女18例, 年龄4~57岁,平均年龄(22.21±11.60)岁;传统组男16例, 女20例, 年龄5~60岁, 平均年龄(23.41±12.20)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学标准, 并已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手术方法 全部患者全身麻醉(全麻)后均取头低肩高位, 置Davis开口器, 暴露扁桃体区。超声刀组采用超声刀行扁桃体切除术治疗, 应用美国强生公司超声刀, 工作频率为55.5 kHz, 功率输出为3~5档, 温度为50~100℃, 用Davis开口器暴露扁桃体和下极, 牵拉扁桃体向内下, 弧形切开一小口, 分离, 暴露被膜, 切开被膜, 向内牵拉扁桃体, 离断扁桃体被膜外组织, 显露白色创面, 自上向下切除扁桃体, 处理扁桃体下极, 完整切除扁桃体, 避免残留, 创面彻底止血,术毕。传统组采用传统手术方法行扁桃体切除术治疗, 采用Davis开口器撑开口腔后暴露扁桃体下级, 牵拉扁桃体至内下方, 弧形切开颚舌弓处黏膜, 沿颚舌弓半月皱襞反向切开, 寻找白色扁桃体白色包膜, 完全剥离, 直至下极, 用圈套器套除扁桃体, 棉球压迫止血, 对于活动性出血给予缝扎,术毕。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术后3 d疼痛情况。术后疼痛评价: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2]评价术后的疼痛情况, 评分越低代表疼痛轻越。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超声刀组术中出血量(3.42±0.78)ml、术后出血量(0.08±0.03)ml、手术时间(15.32±1.21)min、术后3 d疼痛评分(2.89±0.52)分, 传统组术中出血量(5.37±0.72)ml、术后出血量(0.31±0.13)ml、手术时间(32.22±2.12)min、术后3 d疼痛评分(3.22±0.62)分,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扁桃体手术的常见并发症是术后出血, 研究发现[3], 扁桃体血供丰富, 位置深, 暴露困难, 术中、术后容易出血, 止血困难, 同时容易造成下极残留, 手术难度大, 手术时间长,术腔损伤重, 咽部血运丰富, 咽腔狭小, 术野不清, 操作困难。扁桃体下极是术中、术后出血的常见部位, 因部位隐秘, 术后止血困难, 因此术中要将扁桃体向前牵拉, 暴露扁桃体下极, 结扎后再切除, 这样可降低扁桃体下极回缩引起的缝合结扎难度, 并且减少出血, 将黏膜层和黏膜下层双重缝合可尽可能多的保留前后弓黏膜, 减少出血和裂开率, 采用减张缝合和双重缝合可降低感染和出血的风险[4]。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手术方法逐渐演变成热切刀扁桃体切除术, 如电刀、低温等离子刀、微波等技术下的扁桃体切除术[5]。随着超声刀广泛应用于普外科、胸外科,如颈部淋巴结清扫等, 人们开始对超声刀的认识逐渐加强,发现超声刀安全性高, 手术时间短。超声刀切除术优点:传统方法止血应用电凝、压迫以及缝合方法, 费时费力, 超声刀集分离、抓持、切割、止血为一体;止血效果好, 降低了术后发生出血的发生率;超声刀在工作时, 可使组织内的蛋白氢键断裂, 水分气化, 细胞崩解, 从而切开实质性组织和结缔组织, 明显减少术中出血;术野清晰, 很少产生烟雾等, 术中基本无出血, 可清晰判断扁桃体被膜和咽缩肌的界限, 保护医护人员;术中对全身肌肉神经组织不会产生影响, 对体内有金属的患者也可安全使用;超声刀使用方便, 如使用弯血管钳一样, 适用于初学者, 适合在基层医院展开。疼痛是扁桃体切除术后的常见并发症, 影响了患者的康复[6,7]。术后的疼痛与热损伤与机械性牵拉周围组织相关, 机械牵拉组织过程中导致肌肉损伤, 暴露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 以及炎症因子的刺激, 导致肌肉痉挛和神经过敏, 加重了咽部的疼痛[8,9]。传统方法手术牵拉肌肉组织, 术后疼痛明显, 超声刀损伤和刺激肌肉组织机会小, 均通过热效应致使胶原变形,减轻疼痛, 需要注意的是, 超声刀工作时间长后会升高创面温度 , 损伤周围组织[10]。

手术结束后要仔细检查术区有无出血, 待患者清醒后拔管, 如发现出血或可疑出血要及时止血, 降低大出血的风险,避免由此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痛苦。传统扁桃体切除术在切开黏膜后行钝性分离, 对周围组织造成的撕裂伤创面渗血多,视野暴露不清, 容易损伤深部肌肉及血管, 术中需不断压迫止血, 如损伤血管则需要缝扎止血, 处理扁桃体下极需行圈套器截断, 手术时间长、手术步骤多, 此外如果患者患有高血压, 术后疼痛会使血压升高, 刺激血管, 发生大出血, 因此术后要给予有效的镇痛措施, 减少由疼痛而引发的大出血。因超声刀具有边切割边止血的作用。本文研究表明, 超声刀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出血量均少于传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扁桃体切除需要剥离、止血等分步骤完成,需要助手的配合, 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因此对于反复发作的瘢痕粘连和周围脓肿的扁桃体炎, 应用传统方法切除, 因与周围组织粘连较重, 分离时出血多, 视野不清晰, 还可能损伤基层, 缝扎止血的几率大, 而超声刀切除此类扁桃体术中出血则较少, 手术时间也短, 术后疼痛轻, 表明超声刀可能更适用于发生瘢痕粘连的扁桃体。

总之, 与传统方法相比, 超声刀行扁桃体切除术出血少,手术时间短, 术后疼痛轻,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牵拉扁桃体出血量
称重法和升级容积法并用对产后出血量的估算调查
综合护理对无痛分娩产妇出血量及新生儿评分的影响
舒芬太尼在剖宫产术中对寒战和牵拉痛的预防作用
3个“15秒”缓解颈部不适
不同牵拉技术在预防运动损伤中对不同运动能力即时效应的研究进展
不同分娩方式在产后出血量估计上的差异
应用氨甲环酸对髋关节置换术出血量的影响
主动分离式牵拉与本体感受性神经肌肉促进法牵拉对肩关节柔韧性影响的比较研究
扁桃体
“水果”变“干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