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辩论》课程的后现代有机教育观

2018-01-17庞陈婧彧沈艳萍

教育界·上旬 2017年9期
关键词:课程

庞陈婧彧+沈艳萍

【摘要】现代英语教育深受第一次启蒙机械世界观的影响,存在诸多问题,如考试的机械化,学科碎片化,知识无根化等。建立在怀特海过程哲学基础上的建设性后现代有机教育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英语辩论》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后现代有机教育的特点,实现了多元和谐学习,打通了学生和外界事物的关系。

【关键词】后现代有机教育;《英语辩论》课程;整合教育;和谐教育;通人教育

一、现代英语教育

深受第一次启蒙(指发生在十七八世纪欧洲西部的理性运动和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五四运动,这两种运动因都过于崇尚理性和科学而被统称为第一次启蒙)(王治河,樊美筠,2017:147)影响下的现代教育是一种带有机械思维的教育。所谓机械教育就是建立在牛顿力学基础上的机械世界观,把宇宙以及世间万物看成机器,只承认事物之间外在的机械联系,否定事物之间的內在联系,否认关系与过程是事物的内在组成部分。而现代教育的其他特征如碎化思维、无根教育、应试教育和这一特征有着紧密的联系。长期以来,中国的外语教育无疑深受上述思维的影响。

机械思维造成教育的过于标准化和机械化,教师和学生都成了严苛的考试制度的牺牲品。为了迎接各种各样的英语等级考试,教师钻研出题者的思路、出题方向、题目类型、答题技巧以及标准答案,而学生则根据教师的备考经验,通过有技巧地猜答案,背模板,应付层出不穷的考试。这种教育氛围下催生了无数的英语培训机构,这些机构打着“凡考必过,不过退钱”的旗号,使大量的学生和家长纷纷趋之若鹜。

碎化思维造成了学科分类的过于细化,明明是一个系统的学科却被碎片化地孤立地学习。比如传统的英语专业学习被简单理解为“听、说、读、写”技能,因此而构建的学科课程设置简单枯燥,教师常常忽视各项技能之间的不可分割性以及技能学习和人文学习之间的密切关系,导致英语学习的片面化。

无根教育是指自然、社会、传统和实践相脱节的教育(王治河,2015)。无根的教育使得学校在教学实践方面过于偏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造成现在的英语学习费时耗力,英语人才知识面过于狭窄,传统文化知识欠缺,技能单一,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等。

二、后现代有机教育

现代主义的机械思维受到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学者的强烈批判,他们呼吁把第一次启蒙的成绩和后现代主义结合起来,形成第二次启蒙,他们认为建立在怀特海过程哲学上的过程教育就是后现代的有机教育。有机意味着世间万物不能脱离其他事物存在,必须相互依赖,关系是构成宇宙的基本单位,一切存在都是关系性的存在。有机教育倡导教育的自然有机性,强调教育与自然、社会实践和传统文化的密不可分而有根;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而整合;强调对谐和关系推崇而和谐。整合教育、和谐教育、通人教育是有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王治河,樊美筠,2010:5)。

三、《英语辩论》课程的后现代有机教育观

传统的英语教学和人才培养方式由于深受第一次启蒙的影响而饱受诟病。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在新时代下英语专业教学必须加以改革。胡文仲、孙有中教授反思了数年来复合型人才的诸多问题,提出“高校英语专业应该回归人文学科本位,应该着力培养人文通识型人才或通用型人才,通用型人才是指英语技能熟练全面,人文素养深厚,知识面宽广,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能够较快适应各项工作的专业人才”(胡文仲,孙有中,2006:243)。文秋芳教授设想了英语专业课程的共同框架,实践教育位于中心,与外围三个板块语言教育、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紧密相连(文秋芳,2014:123)。王蔷教授认为英语学习应从碎片化的知识走向整合,在学习方式上实现语言、文化、思维的融合。外语教师的知识学习应从零散的知识教学向整合和关联的深度教学发展(郑敏宇,2016:112)。上述改革方向和思路与建设性后现代教育学者倡导的有机教育、整合教育、通人教育等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

与此同时,各大高校在英语教学亟待改革的大环境下,纷纷开设各种各样的选修课程以达到多元人才培养的目标。笔者认为近几年来比较热门的新开设课程如《英语辩论》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后现代哲学家倡导的有机教育的观念。

(一)整合教育

在王治河先生看来,知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必须打破碎片化的思维方式,学科之间、学校和现实之间、知识和实践之间需要整合(王治河,樊美筠,2015:100)。

不同于以往的英语课程,《英语辩论》课程不只训练一种语言技能,而是把听、说、读、写等技能通过英语辩论的形式有机地进行融合。首先,为了进行某一辩题的论辩,学生必须事先阅读大量的相关材料,提前撰写发言稿,并且用强有力的论据和论点陈述自己的观点,同时必须认真聆听对手的反驳,并相应地做出回应。阅读、写作、听说几大语言技能不再是独立的实体,而在英语辩论的整个过程中得到大大的提高和密切互动。

其次,在《英语辩论》课堂上,语言不是自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社会文化中,嵌入到文化环境中的。要想在辩论中说服别人,学生不仅需要较高的语言技能,而且需要了解不同辩题或议题背后的文化内涵,并从不同角度对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辩题信息以及案例反复进行筛选,整理,分析,综合,运用或评价,由此,语言、文化和思维能力走向了深度的结合。

再次,英语专业的学生由于课程设置的原因,往往对自然、经济、环境、传媒、科技、法律等话题十分陌生,每当谈论上述话题时,学生不是支支吾吾就是浅尝辄止,根本没法深入地进行讨论,而辩论涉及的话题之广,关乎人类和社会出现的重大现实问题,不仅仅探讨教育、生活、文化等常见话题,而且多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及信息,跨学科的研究真正得以开展,且学生也通过使用语言来实现交际和沟通目的,解决复杂的实践问题。

由此,《英语辩论》课程能够把语言的多种技能,语言、文化和思维,语言和其他学科,语言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endprint

(二)和谐教育

后现代哲学家提倡合作教育,鼓励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合作学习”(王治河,樊美筠,2015:102)。英语辩论过程中辩手之间的关系不是单纯的竞争关系,而是合作关系,辩手必须同队友精诚合作,共同制订辩论方案;必须与同一阵营的另一队合作,重申该方的立场,否则就是自相矛盾;必须同对手合作,仔细聆听对方的辩词,把对手的弊端转化为自身的优势;必须同教师合作,积极听取教师的建议和意見,并做出改进。所以辩论本身就是和谐地对话,合作地沟通,就是团队性地学习,这种学习有助于学生学会和他人合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同时思想火花的碰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内在动力,开创出学生乐于探究的新局面。

(三)通人教育

“通人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打通事物隔阂的能力的教育,它注重培养学生融会贯通和打通学问与生命的能力。”一个人要与自然通,与社会通,与实践通,与他人通,要求极强的沟通能力(王治河,樊美筠,2017:152)。在辩论中,教师不再把学生视为学习的机器,而是鲜活的生命,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是关系性的自我存在,不再盲目追逐高分或标准化的答案,而是结合真实的场景,和周围所有人讨论现实生活中常见的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问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得以逐步提高。此外,通过解决紧迫的现实问题或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油然而生,这样的学生以后必将成为一个有担当的社会公民。

【参考文献】

[1]庞陈婧彧.基于英国议会制辩论的创新性人才培养[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4(12):103.

[2]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6,38(05):243-247,319.

[3]孙有中.外语教育与跨文化能力培养[J].中国外语,2016(03):扉,17-22.

[4]王治河,樊美筠.第二次启蒙[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5]王治河,樊美筠.第二次启蒙对语哲研究及外语教学的启迪[J].外国语文,2017,3(01):146-153.

[6]王治河,樊美筠.走向一种后现代的有机教育[J].远程教育杂志,2010,28(04):3-13.

[7]王寅.第二次启蒙与绿色教育——反思外语教育中的碎片化现象[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0(03):48-55.

[8]王寅.国际化视野下的语言教育[J].外国语文,2017,33(01):140-145.

[9]王寅.有机教育与语言科研[J].当地外语研究,2017(03):8-13.

[10]文秋芳.英语专业实践多元人才观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 46(01):118-126.

[11]郑敏宇.中国外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反思与规划——“第四届中国外语战略与外语教学改革高层论坛”综述[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39(02):110-112.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程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课程故事撰写的结与解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构建“双有绘本共读课程”的实践探索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博雅育英 缤纷课程
课程融合要学会做“减法”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