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蟹养殖后期管理技术浅析

2018-01-17郭志文

渔业致富指南 2018年20期
关键词:摄食河蟹饵料

郭志文

河蟹养殖与其他品种养殖一样,“三分养、七分管”。入秋以后,养殖池塘水温逐渐下降,对于河蟹生长极为有利,相应的河蟹摄食量也随之提高,此阶段是河蟹促肥增长的关键时期,如何调控好养殖水质,营造好良好的池塘生态环境,控制好病虫害,并保证在9月中下旬养殖的河蟹顺利完成增重最大的一次生殖蜕壳,提高河蟹规格、产量和品质,是夺取河蟹养殖最后高产丰收的关键。为此,抓好河蟹养殖后期的科学管理至关重要,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养殖的成败,尤其是在收获季节前期更要强化管理。根据笔者近几年服务广大渔民和生产实践中的经验和做法,就池塘养蟹后期关键技术介绍如下,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一、水质调控,环境优良

健康养蟹对水环境的要求非常高,必须科学地调控水质。河蟹喜欢在水质清新透明、水草茂盛的水环境中生长,饲养后期保持养殖池塘良好的水质对河蟹生长尤为重要。养殖池塘水质一般要求水体透明度在40cm以上,溶解氧在5mg/L以上,pH值7.5~8.5为好,氨氮浓度0.5mg/L以内。以上水质指标可采用水质测试盒等手段进行检测。这样的水环境能促进河蟹的健康生长,提升蟹肉品质和鲜度。

河蟹养殖后期,池塘经过6个多月的养殖,底部有机污物沉积,水草生长覆盖和季节变换带来的光照时间减少,这一时期也是养殖水体水质变化最快的阶段,极易对养殖河蟹造成不良影响。如池底积淤较多,透明度降低,水色变浓,河蟹背甲色深黑,腹部出现水锈,步足末端变黄等,因此采取措施改良和改善底质环境条件, 保持底质清洁、水质清新和溶氧充足,以满足河蟹健康生长的需要就显得十分重要。今年江苏、湖北等地高温过后,特别是9月中下旬雨水较多,且天气气温变化较大,很容易造成养殖水体缺氧,池塘水草下沉,腐烂死亡,恶化底质,导致水质变坏,致使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影响河蟹摄食和生长。

因此,要保持河蟹养殖池塘水质清新,必须经常调控水质,最简易的方法可通过定期加注新水。水源清新、取水方便的养殖池塘,采取早上排水,上午进水的方法,每隔3~5天换水1次,控制注水速度,换水时应注意养殖池塘内外水温差不能过大,外源水系不理想的养殖池塘,应采取少量多次进水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养殖河蟹在潜伏休息及吃食时间最好不要换水。此外,每隔15~20天泼洒生石灰10~15 kg/亩,调控水质的同时提高水体硬度指标,有利于河蟹生长和蟹壳色泽的变化。如果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应及时换水:①发现河蟹摄食明显减少,白天上草上岸,表明池塘水质已经恶化严重,应立即加换新水。②在连续阴雨或天气闷热时,要勤换水。③在久旱不雨,水质恶化时要勤换水。

科学使用底质改良剂和水质调节剂调节好水质。选用“枯草芽孢杆菌”“光合细菌”“乳酸菌”“粪链球菌”“EM菌”等微生物吸收水体有毒有害物质如硫化氢、氨氮、亚硝酸盐等;使用“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高铁酸钾”等底质改良剂改善池底淤泥,分解池底淤泥中的硫化氢、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以提高水体溶解氧,稳定pH值,提高河蟹机体免疫力,可明显提升养殖河蟹产量和品质。

二、科学投饵,促肥增重

高温过后,是河蟹最后蜕壳促长增重育肥期,生态环境的好坏决定河蟹规格的大小,饵料营养均衡程度决定河蟹的品质和丰满度。因此,高温过后,在做好生态环境维护的基础上,要科学合理投饵。根据河蟹的食性,可按“两头精,中间青”的搭配方法。养殖河蟹在最后一次蜕壳前和蜕壳后的育肥阶段,宜以“精”为主,建议在饵料投喂上要以动物性饵料为主,适当搭配蛋白质含量在28%~32%的全价颗粒配合饲料,动物性饵料主要有动物尸体及其屠宰下脚料、蚌肉、螺蛳肉、小鱼虾等,尤以小鱼为主, 对海水小杂鱼和外购的淡水鱼要用“聚维酮碘溶液”冲洗消毒后再进行投喂,禁止投喂腐败变质的动物性饵料,以满足河蟹育肥增重、快速生长的需求,达到品质优良、高产高效的目的。同时要保证投喂饵料的新鲜度,投喂全价颗粒饲料,其粒径和长度应尽可能大一些,过细的颗粒饲料撒落在水草中,容易造成浪费,投喂时饲料应尽可能定点投在清理出水草的蟹沟内,便于掌握河蟹的摄食情况,及时调整投喂量。

饲料质量和投喂技术是养大蟹、养好蟹的保证。河蟹成熟后以精饲料为主适当搭配植物性饲料进行投喂,主要有麦、谷、豆、饼类,水生或陆生鲜嫩的草类,并添加南瓜、山芋和谷麦芽等维生素含量高的粗饲料,小麦、黄豆、玉米、蚕豆等植物性饵料,要煮熟后进行投喂,适当添加“复合水产多维”“保肝护肝制剂”“中草药”“多糖类免疫增强剂”等,以提高饵料的适口性及增强河蟹非特异性免疫,投喂必须坚持精、青、粗合理搭配的原则。进入9-10月, 河蟹的摄食强度大,且处于育肥聚黄阶段,体重显著增加,要多投喂动物性饲料,让池塘养殖的河蟹有足够的蛋白质营养积聚蟹黄蟹膏,投喂时间一般应在傍晚前后投喂1次, 饲料投在池边浅水处和设置多点的食台上,所投饲料控制在河蟹1~2小时内吃完为宜,千万不能贪图方便,一次投喂吃几天,那样不仅败坏水质,浪费饲料,河蟹还会因吃了腐败变质的饵料而得病。每次投喂量占池塘河蟹体重的8%~10%左右,并视河蟹的规格、数量、季节、水温、天气、摄食、生长情况、环境等条件灵活掌握。加强河蟹养殖池塘的后期管理,保持养殖池塘水质的清、新、活、爽和饲料的新鲜适口,不但能减少养殖后期河蟹疾病的发生,而且能养殖出高产优质的河蟹。

三、病害预防,健康生长

病虫害预防工作是河蟹养殖后期管理的关键,病虫害控制的好坏是防止后期养殖河蟹减产减收的一个重要技术环节, 为了确保养殖河蟹增重育肥直至上市, 减少危害, 建议养殖户视情况在9月中旬选择“硫酸锌粉”杀灭纤毛虫,相隔1~2天后, 使用“聚维酮碘溶液”“季铵盐络合碘”等碘制剂进行水体消毒,并以“大黄”“黄柏”“黄芪”等中草药为主制成药饵,连续投喂5~7天,积极做好预防工作,防止病虫害对养殖河蟹造成不良影响。

四、打捞水草,清除污物

温度下降后,河蟹摄食水草根茎的量变大,要及时打捞被河蟹摄食后漂浮的水草。种植苦草为主且生长过长已覆盖水面的河蟹养殖池塘,清理出2m左右的蟹沟,增加池塘水面与风力的接触面积,促使池塘内水体的流动,使河蟹养殖池塘底层有机物分解产生的有害气体及时逸出,促进池塘上下层水体的对流,改善下层水体的溶氧条件;种植伊乐藻为主的养殖池塘,伊乐藻受生命周期影响和夏季高温抑制处于休眠状态,在新的植株生长前,有机污物的附着容易滋生青苔,在清理出蟹沟的同时要重点将生长青苔较多的伊乐藻及时捞出,防止沉底腐烂从而败坏水质。对于病死的河蟹要及时予以打捞清除,定点掩埋,并做好消毒处理工作。

五、强化管理,稳产增收

河蟹一旦成熟极易上岸, 养殖户在加强日常管理的同时,要提前做好塘埂渗漏的检查以及防逃设施的维护,及时检修,确保万无一失。河蟹养殖后期管理应加强巡塘检查,一是观察河蟹吃食活动情况;二是查看有无残饵、草渣及死蟹、病蟹;三是检查有无敌害及逃逸现象;四是观察池塘水质肥瘦及透明度变化等情况。发现问题应分析原因,及时采取针对措施,具体应做好以下几点观察。

(1)吃食活动情况是否正常。做到每天早晚巡塘,如饵料按常规用量投喂时很快吃完,且河蟹活动正常,应适当增加投喂量。如傍晚投喂至第二天早上仍未吃完,并有病蟹、死蟹出现,应及时分析查找原因并采取对症措施,同时要减少投饵量,直至河蟹恢复正常。

(2)水色及天气变化。保持养殖水质“肥、活、嫩、爽”,如发现水质过浓,河蟹白天上岸较多,有可能是水体缺氧或水质败坏,应减少投饲量并及时加注新水。另外做到晴天多投饵,阴天少投饵,天气闷热或有暴雨前兆时少投喂或停喂,雨后天晴要多喂。

(3)检查防逃设施。养殖后期河蟹攀爬逃逸能力极强,要经常检查池塘进出水口以及防逃设施有无破损,发现问题要及时检修,同时做好防敌害、防偷盗工作,确保养殖生产安全,以达到稳产高产。

六、适时捕捞,上市销售

养殖后期,河蟹病害易暴发的养殖池塘,建议尽量提前捕捞上市,尤其是在养殖中期病害出现频繁的河蟹养殖池塘尽量早上市, 防止后期发生“泛塘”现象,减产减收。

总之,加强池塘养蟹后期管理是河蟹养殖过程中的一项关键性工作,稍有不慎,将会造成损失,广大养殖户要高度警惕,科学合理地掌握好养殖后期河蟹养殖池塘的水质调控、饵料投喂、病害防治等管理工作,才能夺取全年的丰收。

猜你喜欢

摄食河蟹饵料
河蟹池塘高效混养新模式探析
北方地区湖泊河蟹养殖技术探讨
香饵
香饵
智能精准投饵 河蟹吃饱吃好
两种不同投喂策略对加州鲈摄食量和生长的影响
“川山×蜀水”小蚕人工饲料摄食性改良研究进展
轻则摄食减慢,重则大量死鱼!加州鲈养殖亚硝酸盐超标,预防处理如何做好?
泥鳅幼鱼昼夜摄食节律研究
藤——致树及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