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家庭小实验成为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亮点

2018-01-16雍世伟

广西教育·A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初中化学

雍世伟

【摘要】本文基于沪教版初中化学《燃烧与灭火》教学中的五个小实验,论述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时,可通过取材方便、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家庭小实验引入新课、探究新知、解答练习、拓展提升,让学生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参与度和动手能力。

【关键词】初中化学 家庭小实验 《燃烧与灭火》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0A-0078-02

2009年11月,笔者参加了江苏省教研室组织的录像课的评比,获得了二等奖,上课的内容是沪教版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第一节《燃烧与灭火》。该课得到了许多专家的好评,其中家庭小实验发挥了它的独特的魅力,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了本节课最大的亮点。

【实验过程】

实验一:引入新课,设置悬念

通过演示小实验来引入新课,旨在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调动学生的兴趣,为下面“燃烧与灭火条件的探究”做好铺垫,巧妙地设置了一个悬念。

蜡烛经过点燃,燃烧了。问题“蜡烛为什么会燃烧呢”诱发学生思考。当用铜网靠近火焰以后,火焰却神奇地熄灭了。问题“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呢”进一步诱发学生深思。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和思考进入课堂,下面的学习就水到渠成了。

该小实验集启发性、思维性、灵活性、趣味性于一体,且取材于我们身边,学生容易模仿,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发现能力。

此处安排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来探究燃烧的条件,旨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该实验通过对比的方式,让学生亲自动手探究出燃烧的三个条件,进一步了解了控制变量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该实验所使用的仪器简单、操作简便,学生容易完成。学生既能体验成功的乐趣,又能体验动手的快乐,为下一步探究灭火原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验三:合作探究灭火原理

此处安排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合作探究出灭火的原理,旨在加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该实验是在探究完燃烧的三个条件的基础上开展的,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很容易就能完成实验并得出灭火的原理。该实验所需的仪器简单、操作灵活,学有余力的部分学生还可以回家再做,再次感受实验的乐趣。

实验四:习题巩固,巧妙演示

在进行习题巩固时,笔者向学生出示了如下习题。

将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

A.火柴梗的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B.火柴梗的着火点比火柴头的高

C.火柴梗潮湿,不易继续燃烧

D.火柴梗接触氧气少

学生在处理这道题时,一开始许多学生都选择了答案B。于是,笔者临时起意演示了这样一个小实验,学生豁然开朗,选择了正确答案A。可见,实验的力量是无穷的,缺乏实验的理论是空洞的。小实验的亮点不断凸显。

实验五:课末拓展提升

为了避免因鞭炮爆炸带来的危险,所以笔者在课前将该实验录制为视频后在课堂上播放。该小实验把本节课带向了一个小高潮,学生惊奇不已,跃跃欲试。

该小实验取材于我们身边的物品:小鞭炮和小蜡烛,它们发挥了特殊的作用。通过爆炸的形式进行灭火,学生始料未及,他們既感新鲜又感神奇。学生通过讨论后得到的结论很好地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又使化学知识学以致用,更加凸显了化学来源于生活又贴近生活。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情绪高涨,兴趣浓厚。

【课后反思】

笔者研究初中化学家庭小实验多年,除了鼓励学生自制仪器或寻找替代品,还鼓励学生根据教师的安排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和分组。本节课巧妙地把家庭小实验安排在课堂中进行,使其成为了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活动中体验、在尝试中感悟,激发了探究热情。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互相交流使学生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感受合作带来的成功与喜悦。

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应积极创造条件,把家庭小实验带进课堂,既能节省实验室开支,又能拉近师生的距离,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发明创造能力,维持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化学教育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初中化学
浅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创新
浅谈初中化学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策略
化学史在初中化学教科书中的渗透
浅谈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方法
常见初中化学“前概念”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试论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教学瓶颈及解决策略
绿色化学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